追寻初心 感悟使命——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一)

香奈儿

<p>  8月的宜昌,烈日灼灼,仿若红色火焰在燃烧。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前往五峰、宜都追寻红色足迹,体验农村变化,感悟使命担当。</p> <p>  8月4日上午,我们先来到了渔洋关镇小学,这不是一所普通的小学,它有着百年的历史。</p> <p>  渔洋关镇小学尹校长带领我们重温了一段峥嵘历史,“1943年渔洋关小学校长吴峙东率领师生抢运弹药,积极抗日,为抗日战争不惜流血牺牲、可歌可泣”。这一段历史通过学校师生的演绎,走上了央视舞台,荣获了最高奖项。我们也有幸欣赏了这一部大型原创校史剧《烽火渔洋》。</p> <p>  随后,我们参观了渔洋关镇小学红色纪念馆,纪念馆于2017年1月动工,2019年1月建成,占地面积582平方米。</p> <p>   馆内分为“植杏渔洋、烽火渔洋、书香渔洋、筑梦渔洋、民族渔洋”五大部分。</p> <p> 下午,我们来到了宜都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委会感受弭水桥村党支部的“磁铁效应”。</p> <p>  参观农耕文化馆,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欣欣向荣。</p> <p>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五眼泉胡敌烈士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走进胡敌烈士纪念馆,反映当时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的巨幅油画映入眼帘。纪念馆从胡敌为什么要革命为切入点,通过图片、文献资料和历史实物,详细介绍了胡敌的生平事迹。</p> <p>  参观完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的党员同志,在纪念馆前重温了入党誓词。</p> <p>  一天的社会实践,行程非常充实,天气非常炎热,老师们感到收获满满。</p> <p>  新进教师第一次参加马院的集体调研,感受非常深刻。曾经有着丰富党建工作经验的张安莉老师在调研结束后,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一是要加强党的领导;二是党建工作要与具体工作相结合;三是青少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p><p> 贺小亚老师为在抗日战争时学校师生的感人事迹所动容,为弭水桥村党支部成功带领村民脱贫的实践所佩服,为革命先烈胡敌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染。</p><p> 阮美辰老师通过调研,看到了国家和政府在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建设上的投入和成效;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巨大变化;对自己不管是从事思政教学还是下沉社区都带来了巨大启发。</p><p> 杨敏老师感受到了渔洋关小学抗战时期冒着危险运送弹药红色基因代代传的精神;在弭水桥村,感受到了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胡敌烈士纪念馆,被先辈们胸怀大志、立志报国的精神所感染鼓舞。</p><p> 赵丹丹老师深深地为老一辈革命先烈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撼和感染,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做一名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人。</p> <p>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时春副院长感慨道,“忆当年,一个山村少年胡敌,别家乡进校园求真理,为人民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彪炳史册!看今朝,一群马列主义传播者,顶酷暑拜先烈温誓词,守教育初心,育事业接班人,任重道远!”</p> <p>  赵进军老师说道,“‘党润民,法润村,文润家’,出现在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这样一个村支部的办公大厅里,不免让人觉得惊奇。开放的办公场所,亲民的工作理念,还有‘刘大卫群众工作法’等等,处处都显示出党的基层组织的为民初心,也体现出重视文化引领的治村之策”。</p> <p>  杨大兴老师有感而发,“退伍军人刘大卫,戍边建设他都会。弥水桥村当书记,小康路上创佳绩!”</p> <p>  张先勇老师说道:“看了贺龙闹革命的历史文物,看了农耕文化馆的旧式农具,感觉到中国从几千年农耕时代走向现代化的新时代是何其艰难,何其不易。”</p> <p>  对于如何挖掘、传承宜昌本土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杨书记表示,“渔洋关小学的红色纪念馆,虽说是一所小学的纪念馆,却能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特别是馆内的‘贺龙在五峰’的主题展厅,以及学校根据吴峙东校长率领师生抢运抗日弹药的英雄事迹编排的舞台剧,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校思政教育中,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五眼泉乡参观弭水桥村的文化建设,感受到了乡村振兴中的文化魅力,‘党润民、法润村、文润家’,简短九个字对乡村治理的理念和思路表达简单明了。参观胡敌烈士纪念馆,加深了对宜昌红色历史的了解,也深刻感受到加强本地红色文化传承,充分挖掘宜昌红色文化中的育人价值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p>

纪念馆

渔洋

胡敌

红色

水桥

老师

文化

感受

小学

五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