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贵阳,简称“筑”,别称林城、筑城,是贵州省省会,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中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p><p>贵阳地处中国西南地区、贵州中部,是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贵州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 ,全国综合性铁路枢纽</p> <p>贵阳名源于贵山,贵山又称贵人峰,贵阳虽因贵山之阳得名</p><p>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中国人的古话用在贵州恐怕最为合适。贵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在历史上曾一度是制约贵州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是谁能想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样的地貌却成为大数据和“天 眼“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大概是这贵人峰风水荫庇吧</p><p><br></p> <p>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呼叫中心与服务外包集聚区、大数据交易中心、数据中心集聚区。</p> <p>天眼落户贵州</p><p>首先我们来看看FAST射电望远镜为什么会选择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呢?可能为大家众所周知的原因有三:</p><p>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p><p>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p><p>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无线电环境理想。</p><p>那么既然FAST射电望远镜落户在贵州了,望远镜从千万光年之外收集回来的海量信息如何能够高效快速的处理呢?这肯定是就地处理分析后再输送出来要来的快的多。故此这就成为了中国大数据落户在贵州的一个很小的表面因素之一。</p><p>科学家们赞叹,贵州的大数据产业让中国“天眼”更加深邃和智慧。</p> <p>每年在贵阳举办的大数据的峰会,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商业界的大佬的参与,而且现在很多的知名企业都已经在贵阳设置了自己的大数据中心,或者说计划在贵阳建设自己的大数据中心。</p><p>比如说在贵安新区的电子产业园里面,聚集了三大运营商之后,戴尔,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华为等这样的300数据的项目。</p><p>现在贵州是首个国家级的大数据综合实验区,贵州也已经有了大数据企业,超过9000家产值,也是超过了1100亿,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每年也会有非常多的相关人才流到贵州。</p><p>那么贵州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p> <p>大数据库为何落户贵阳</p><p>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句中国人的古话用在贵州恐怕最为合适。贵州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在历史上曾一度是制约贵州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是谁能想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这样的地貌却成为大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p><p>我们都知道建造大数据的中央处理系统是建造大规模的集成服务器机房,机房的最佳参照标准有三:一是气候、二是地理、三是用电。然后在贵州这三样却成为了全国最具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我们来简要做个分析:</p><p>贵州地处北纬24度到29度之间,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4℃到16℃,夏季平均气温22.5℃,冬季平均气温6℃到8℃。天然的卡斯特地貌,地质结构稳定,灾害风险低,森林覆盖率49%。</p><p>电力资源要素保障是大数据时代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西电东送”的主战场,贵州电力水火互济,稳定可靠,电力价格更具有相对的优势。凉爽的气候与充足的电力兼备,让全国很多地区难以望其项背。</p><p>冬暖夏凉的气候让数据中心运行节电10%~30%;清洁的空气有效提升服务器寿命和稳定性;水火互济的电力结构和低廉电价,为大数据运行节约大量成本;地质结构稳定,多山洞的喀斯特地貌,是理想的数据灾备中心……</p><p>在某年的某月,某位中央领导驱动了贵州的发展,通过已有的天时地利,再加上未来战争预防的需要,贵州从而形成了中国腹地,从交通(高速、高铁、机场)到能源(电力、风力、水力)到未来(天灾、战争、态势)都一一铸就了国家将此未来在民生、国策、战争等各个需求都离不开大数据的云计算中心选择放在了贵州的原因。</p><p>中国的大企业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还有 富士康,包括苹果在中国所销售的手机、电脑等数据的iCloud中心也在2012年的2月28日起全面强制要求转移到云商贵州为其提供服务。这里面的道道可想而知、不言而喻。</p> <p>中国避暑之都,荣登“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p><p>贵阳市海拔高度在1100米左右,处于费德尔环流圈,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属于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3℃,年极端最高温度为35.1℃,年降雪日数少,平均仅为11.3天。</p><p>贵阳夏无酷暑,夏季平均温度为23.2℃,最高温度平均在25-28℃之间,在最热的7月下旬,平均气温也仅为23.7℃,全年最高温度高于30℃的日数少,近五年平均仅为35.8天,大于35℃的天数仅为0.3天;紫外线强度仅在中午很短的时间内达到4级,其余时间均为弱或很弱;夏季雨水充沛,约500毫米,夜间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贵阳冬无严寒,最冷一月上旬,平均气温是4.6℃</p><p>新华大数据2020避暑城市榜单发布</p><p>2020-08-04 10:00:51 来源: 新华网</p><p> 昆明荣登2020避暑城市榜单榜首,承德、丽江分别以88.98和88.21综合指数分值位列第二名和第三名。</p><p>昆明、承德、丽江、长春、吉林、贵阳、哈尔滨、大理、青岛、西宁进入前十。</p> <p>截至2017年,贵阳市下辖6个市辖区:南明区、云岩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3个县:开阳县、息烽县、修文县,代管1个县级市:清镇市。有32乡(其中民族乡18个)、45个镇、90个社区,1054个行政村。市政府驻观山湖区市级行政中心。</p><p>常住人口488.19万人,城镇人口368.24万人,城镇化率75.43%。</p> <p>左起:清镇魏显刚、贵阳魏承忠、新能源公司杨总二位、息烽魏后泽、贵阳魏家红</p><p>2019年5月18日我们在承忠、魏华、后泽、学军、公让等带领下来到贵阳与魏中鑫、魏忠志、魏良军、魏家红等宗亲会面,还有从清镇赶来的启贤会长和显刚秘书长,特别令我们感动的是远在凯里的启成秘书长带领二位从事新能源公司的张总也赶过来了,由于我们受约遵义魏亮秘书长午饭后必须准点乘火车,而此时启成宗长已快到了,只好和魏亮秘书长沟通改变行程,晚上和启成秘书长在承忠等家人们热情下留了下来,晚饭后魏华开车带我们到修文县城他的家里留宿</p> <p>左起:息烽魏学军、贵阳魏忠志、贵阳魏良军、修文魏华、清镇魏启贤、清镇魏显刚</p> <p>左起:凯里魏启成、福建魏永兴、毕节魏公让、贵阳魏中鑫</p> <p>19日早和魏华一起到承忠宗长住所贵州宏源电力公司,这里风景空气都不错,是个理想的驿站选址</p> <p>贵阳旅游</p><p>1、青岩古镇</p><p>青砖石瓦,淳朴民风。青岩古镇是贵州的四大古镇之一,位于贵阳市花溪区。古镇内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代建筑交错密布,寺庙、阁楼交相辉映,还有基督教教堂在其中,整座小镇可以说体现了当时明清时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碰撞。</p><p>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p> <p>古镇风情</p> <p>2、天河潭</p><p>景区具有河谷曲拐,沟壑险峻的地貌特征,融山、水、洞、潭、瀑布、天生桥、峡谷、隐士为一体。山中有洞,洞中有水,洞行山空,空山闻水声,碧潭衍飞瀑,纵横密布,形态各异。有贵州山水浓缩盆景的美称,被谷牧誉为“黔中一绝”。</p> <p>3、黔灵山公园</p><p>黔灵山公园,位于贵阳市云岩区内,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被誉为“黔南第一山”。它是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和娱乐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猴年猴开心,怎能不到黔灵山看看灵猴,去弘福寺里祈祈福呢,所以趁现在天气尚好,赶紧去走走吧</p> <p>4、黄果树景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景区内以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0米)为中心,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个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p><p>黄果树瀑布景区是黄果树景区的核心景区,内有黄果树大瀑布、盆景园、水帘洞、犀牛滩、马蹄滩等景点, 另有天星桥、陡坡塘、滴水滩、神龙洞、郎宫等景区。</p><p>黄果树瀑布古称白水河瀑布,亦名“黄葛墅”瀑布或“黄桷树”瀑布,因本地广泛分布着“黄葛榕”而得名。</p><p>为黄果树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是世界著名大瀑布之一。以水势浩大著称。黄果树瀑布属喀斯特地貌中的侵蚀裂典型瀑布。</p> <p>5、龙宫旅游景区(安顺)</p><p>景区集溶洞、峡谷、瀑布、峰林、绝壁、溪河、石林、漏斗、暗河等多种喀斯特地质地貌景观于一体,是喀斯特地貌形态展示最为集中全面的景区,被誉为“天下喀斯特,尽在龙宫”。</p><p>2007年5月8日,安顺市龙宫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三最:</p><p>中国最长、最美丽的水溶洞/</p><p>全国最大的洞中瀑布一龙门飞瀑/</p><p>全世界天然辐射剂量率最低</p><p>三绝:</p><p>不转水转的旋水奇观一漩塘/</p><p>天然短河/</p><p>全国最大的洞穴佛堂一 观音洞</p> <p>6、百里杜鹃(毕节)</p><p>百里杜鹃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国家级森林公园,2013年升级为5A级景区。初步查明公园内有马缨杜鹃、露珠杜鹃、团花杜鹃等41个品种,囊括了世界杜鹃花5个亚属的全部。</p><p>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园”,享有“地球彩带、世界花园”之美誉。暮春3月下旬至5月各种杜鹃花竞相怒放,漫山遍野,千姿百态,铺山盖岭,五彩缤纷。</p> <p>7、梵净山(铜仁)</p><p>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3县交界,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地区中部。</p><p>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p><p>2018年10月17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旅游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称号。</p> <p>8、西江千户苗寨</p> <p>历史由来</p><p>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p><p>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p><p>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力。</p><p>公元47年,汉王朝派出军队征剿“武陵蛮”,迫使苗族再次离乡背井,一部分进入黔东北地区(今铜仁一带),一部分南下广西融水,后又溯都柳江而上到达今天的榕江、雷山、台江、施秉等地。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其中,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几乎是同时到达贵州榕江,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柳氏族。</p><p>西氏族到达西江的年代约在600多年以前,但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通“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西”氏族到达并定居在西江以后,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形成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p><p>传说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p><p>西江千户苗寨</p><p>清乾隆年间,清政府为了管理苗疆,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强行取消苗族子连父名的传统,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西江境内苗族的蒋、唐、侯、杨、董、宋、顾、龙、陆、李、梁、毛、陈、金、吴等姓就是由此而来。</p> <p>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千米,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千米,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千米。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p> <p>吊脚楼</p><p>西江千户苗寨的苗族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反映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在我国当前人多地少的形势下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上梁的祝辞和立房歌,具有浓厚的苗族宗教文化色彩。是苗族传统文化重要的承载者。</p> <p>管理方式</p><p>清雍正以前,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是苗寨“农业部部长”。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至今。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世外桃源般自给自足生活,由于与外界联系甚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p> <p>村寨收入</p><p>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虽然进入21世纪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苗寨上游的大片耕地是全寨居民主要的生活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以及辣椒等。西江千户苗寨已合并,根据原资料统计,各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下:</p><p>原羊排村:下辖12个村民小组,345户,1308人</p><p>原东引村:下辖7个村民小组,308户,1318人。</p><p>原南贵村:下辖8个村民小组,235户,899人。</p><p>原平寨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397户,1495人。</p> <p>9、荔波小七孔-入住西江~</p><p>荔波小七孔有国内小众仙境的称号,最近有很多大热的古装电视剧的取景地,还有《跟着贝尔去冒险》也有在这里取景,这里还是国家级5A级风景名胜区。</p> <p>特产</p><p>“老干妈“</p><p>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位于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见龙洞路138号,成立于1996年,企</p><p>业现拥有一栋四层的多功能办公大楼及四个生产基地,占有地面积为二万多平方米,员工有2000余人,其在经营管理、技术人员方面总共有246人。</p> <p>“老干妈“创始人 介绍</p><p>一个没上过一天学,仅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居然在短短6年间,白手起家,创办了一个资产达13亿元的企业。</p><p></p><p>创造这个真实童话的农村妇女名叫陶华碧,单说她的名字,许多人也许茫然不知,但提起她的“老干妈麻辣酱”,却是无人不晓。陶华碧正是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p><p>“老干妈”名叫陶华碧,1947年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20岁那年,她嫁给了206地质队的一名队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去打工和摆地摊。</p> <p>铁线蕨是铁线蕨科。铁线蕨属陆生中小形蕨类植物,根状茎细长横走,密被棕色披针形鳞片。柄长纤细,栗黑色,有光泽,叶片卵状三角形,尖头,基部楔形,羽片互生,斜向上,长圆状卵形,圆钝头,能育裂片先端截形、直或略下陷,孢子囊群横生于能育的末回小羽片的上缘;囊群盖长形、长肾形成圆肾形,淡黄绿色,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纹饰,处理后常保存</p> <p>主要价值</p><p>观赏:铁线蕨株型小巧、形态别致,适宜小型盆栽,点缀山石盆景,置于案头、窗台、矮柜之上,清秀洒脱;或置于门厅、走廊、台阶,也可悬吊布置;还可切取插瓶,配以鲜花陪衬,成为切花或干花的理想材料。在江南园林中,用来布置假山缝隙和背阴屋角。</p><p>药用:铁线蕨全草入药。苦,凉。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止咳平喘、利尿通淋的作用。用于淋巴结结核、乳腺炎、痢疾、蛇咬伤、肺热咳嗽、吐血、妇女血崩、产后瘀血、尿路感染及结石、上呼吸道感染等。</p> <p>花江狗肉火锅</p><p>花江狗肉火锅是一道以狗肉、生姜、狗苦胆、砂仁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火锅菜。</p> <p>折耳根炒腊肉</p><p>折耳根炒腊肉是贵州的名菜,是大众家庭的开胃菜。具有爽口的特点。主要食材为腊肉、折耳根、芫荽等,调料为料酒、花椒、干辣椒、大蒜、青蒜等。该道菜通过将食材倒入锅中翻炒烹饪制作而成</p> <p>贵阳腊肉</p> <p>修文猕猴桃</p> <p>魏府家宴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