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代国宾馆:《锦江饭店》

杜良华

<p>上海茂名南路建于1919年,原属法租界,是一条被浓郁的法国梧桐掩映,安静而优雅的马路,它与邻街淮海中路的热闹喧嚣决然不同。从国泰电影院沿着茂名南路向北,已成为旗袍和洋服定制一条街,看看那挺括有型的西服造型,婀娜矜持的旗袍模特,可以充分感受到曾经上流社会的风韵犹存,更能觉察到当年这橱窗后面的风头无两。确实,在橱窗大墙背后就是大名鼎鼎的锦江饭店,其中有风云变幻的江湖轶事,有肩负使命的政治历史,也有令人敬佩的传奇人物。</p> <p>锦江饭店地处繁华的市中心,是一家有着近八十年历史的著名五星级花园式饭店。1951年6月9日锦江饭店正式挂牌开业,从此,就成为接待中央领导和外国宾客的中国第一家国宾馆。迄今为止锦江饭店已接待过15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几乎包括了半个世纪中所有的世界级风云人物,见证过无数次重大历史事件。</p> <p>饭店占地3万余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达到1.65万平方米。五幢欧式建筑在两座花园的衬托下尽显高贵典雅之气,其独特优秀的近代建筑群被定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稳重典雅中透着浓浓的文化底蕴。</p> <p>“锦江”拥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英籍犹太家族沙逊的华懋公寓(现名锦北楼),1934年扩大到十八层楼(现名贵宾楼)和炮台楼(现名峻岭楼)。</p> <p>锦江饭店的地皮最早属于瑞记洋行的创始者德籍犹太人安诺德家族。这个家族早在咸丰四年1854年就来到上海“淘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们被迫改为英国国籍,成为英籍犹太人。那时,他们买下了北起今锦江饭店北楼,南到淮海路国泰电影院的一大片黄金地块。但不久生意大亏,地块抵押给沙逊洋行。1926年新沙逊洋行组建了华懋地产公司,在这里建起了3幢公寓:华懋公寓、峻岭公寓和炮台楼</p> <p>华懋公寓建于1929年,与外滩的华懋饭店即沙逊大厦同年建成,在当时是上海最高的大楼,华懋公寓共14层,高57米,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21202平方米,风格为传统的哥特式建筑。外观采用褐色面砖间,白浆勾线。立面钢窗排列整齐,为英国传统风格。但设计时对地基考虑不足,沉降达2米多,原建筑底层今成地下室。</p><p>华懋公寓早先是英国旅客居住,抗战胜利后杜月笙从重庆回到上海,曾长期住在华懋公寓。</p> <p>锦江饭店的中楼峻岭公寓始建于1934年,为华懋地产公司投资建造,公和洋行设计。建筑面积23985平方米,高78米,外形仿照的是当时世界流行的美国摩天大楼样式。主立面以垂直线条作为分割,很清晰地分成中、东、西三部分。中部主楼高18层,东西两部分呈对称阶梯式逐渐跌落,整个建筑气势宏伟,真的好似峻岭一般。屋顶有花园和阳台,可以眺望远处的风景。中东西三部分电梯和进门独立成套,互不干扰且便于安保。</p> <p>那时能住进这里的都是身份高贵或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人。抗战时日本政客和商人较多,抗战胜利后,公寓一度被美军后勤司令部接管。蒋经国、时任上海市长的俞鸿钧,美国陈纳德“飞虎队”的数百名飞行员都曾在峻岭公寓住过。</p><p>1956年峻岭公寓归市房地部门管理,改名茂名公寓,将一部分房间分配给高级知识分子居住。著名作家靳以、唐弢、峻青,翻译家孙大雨、文艺评论家孔罗荪、著名医师周诚浒等都曾在峻岭住过。</p><p>茂名公寓现名为贵宾楼。各国来宾和中国领导人来锦江饭店都住在此楼,其顶层为总统套房。</p> <p>贵宾楼拥有各式中西式套房31套,所有套房均配有厨房,使长住客户更方便生活。露天的阳台、落地的玻璃窗让窗外花园里景色尽收眼底。饭店还向贵宾楼客人提供特别的私人管家式服务。长期以来,名流汇聚,号称世界政要的行宫。</p> <p>锦江饭店的西楼原是茂名公寓的附属建筑,建成于1934年,建筑面积10227平方米,标高18米。大楼设计别致,由6幢3层的炮台式公寓组成,内部装饰与中楼雷同。现名为峻岭楼,底层为沿街商铺,均为定制高档男士西装和衬衫,女士旗袍和套装。二三层长期出租给各家公司做商务楼用。</p> <p>图为沙逊家族的族长大卫·沙逊。1949年后,政府大幅提高地租稅,沙逊家族入不敷出,决定弃租而去。以后,政府接管了留下的三栋楼,决定改造成为国宾馆。于是就有了锦江饭店和董竹君的传奇故事。</p> <p>1900年,董竹君出生在上海的一个贫民窟家庭里。父亲拉黄包车,母亲给富人家帮佣洗衣服、擦地板。在她13岁那年,父亲病重,迫于生计,被母亲押去长三堂子当卖艺不卖身的“清倌人”。 这时的董竹君还不叫竹君,叫董阿媛。阿媛生得标致可人,且歌喉清婉,很快成了青楼的红人,爱慕者众多。</p> <p>当时光顾青楼的,除了一些有钱的好色之徒,还有一小部分是热血沸腾的革命青年,借青楼掩护开会商议国家大事。这时,董阿媛认识了二十六岁的夏之时。夏之时出生于四川合江地主家庭,十几岁时东渡日本进入军事学校学习,怀揣进步思想和救国抱负,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在四川军中任职付总督,是袁世凯悬赏缉拿的革命要犯。夏之时在堂子里的言行举止为人正派,董阿媛读过几年私塾,聪明又漂亮,两人日久生情。她知道,自己要从堂子里走出去,需要这样的靠山。于是董阿媛决定与夏之时私奔远走日本。</p> <p>逃出长三堂子后的董阿媛与夏之时结婚,远渡日本,那一年她还不到十五岁。日本向董竹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新的文明、新的思想、新的技术,一切都吸引着这个刚获得自由的年轻女性,她刻苦读书,学习家政,好学上进的天资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令她变得越来越优秀瞩目。也是在这时,夏之时为她改名为董篁,号竹君。在日本的几年是董、夏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时光,董竹君也修完了日本高等师范的所有课程。后来,夏之时因国内革命需要,携妻女回国。</p> <p>董竹君随夏之时回到成都。夏之时就任四川都督后,她一跃成了四川省都督夫人。此时,她已经为夏之时生了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因为夏之时的社会关系,董竹君得以参加各种聚会出游,结识了当时的许多社会名流,这为她以后的事业起步提供了丰富的人脉资源。</p> <p>由于董竹君出身微寒,被夏家看不起,家庭地位低下。而夏之时的出身、成长经历、所受的传统教育和他后来的政治信仰,都和妻子相矛盾,双方在观念上分歧越来越严重。后来,夏之时仕途失意后脾气暴躁易怒,夫妻关系急转直下,最终董竹君不堪忍受,携四个女儿离家出走,回到了上海。</p> <p>在上海,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没有收入,只能靠典当维生。1930年,为了谋生,董竹君用典当自己首饰的800元钱和亲戚的借款,在上海闸北创办了群益纱管厂。这是有史以来,上海滩第一个由女人开创的企业。在乱世中的上海滩,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创办企业谈何容易?但凭着坚韧的性格和灵活的经商头脑,这个不起眼的小厂居然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的炮火瞬间将董竹君的工厂炸为废墟,两年勤苦,一朝湮灭。</p> <p>1934年的一天,一位夏之时的朋友途经上海,听说了董竹君办厂的遭遇,便专程登门拜访並借给了她两千大洋。第二年,就凭这两千元钱在上海大世界附近租了一单间门面房,董竹君的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p> <p>董竹君一直是个聪明人,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她都是识时务者,从小的成长经历教给她生存的智慧,熟谙个中法则。她在上海滩能立住脚离不开黑道的杜月笙和白道的国民党将领杨虎。杨虎和夏之时是至交,早在成都时就常来夏家并认了夏之时的大女儿做干女儿,和董竹君以亲家相称,在他们后来的交往中,杨虎对董竹君的帮助很大,基本都是有求必应。国民党军师戴季陶与夏之时也是至交,对董竹君也颇为关照。慢慢地,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上海滩黑白两道的高光人士都喜欢光顾锦江川菜馆,上海滩青帮、洪帮的头面人物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是这里的常客,杜月笙还亲自帮董竹君扩大菜馆范围。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1936年初,董竹君又开办了锦江茶室。至此,董竹君成了赫赫有名的大老板。</p><p>江湖传说,董竹君手眼通天!</p> <p>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董竹君的锦江川菜馆成为不少革命人士的避难所。她为抗日前线捐款捐物,并且创办《上海妇女》杂志,为女性发声。当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的战事越发艰难,她利用菜馆的经费又创办了一家“永业印刷厂”,秘密印刷抗战刊物和宣传品。以菜馆为掩护,救助了大批的抗日救亡人士。那时的锦江川菜馆成了爱国人士的秘密联络点,並且为共产党筹集资金,成了值得同志们依靠信任的党外布尔什维克。</p> <p>抗战前夕,郭沫若先生从日本回国,一度隐居在上海捷克人开的公寓,躲避国民政府的缉捕。他的一日三餐都由董竹君派人送去。后来,他将董竹君喻为“一饭救韩信”的“漂母”,留诗致谢:</p><p>患难一饭值千金,</p><p>而今四海正陆沉。</p><p>今有英雄起巾帼,</p><p>“娜拉”行踪素所钦。</p><p>1997年12月,董竹君在北京走完了自己97年的光阴。生前,郭沫若先生曾多次欲为她代写回忆录,她都以“无可称道”婉拒了。</p> <p>新中国成立一年多后的一天,董竹君在法华路的家里突然来了几位特殊的同志。其中,为首的是当时上海公安局局长杨帆和时任上海市付市长潘汉年等。对于这几位的到访,董竹君着实有些错愕。他们对董竹君说:“上海需要设立一个接待国家和各国政要的高级食宿场所,锦江是最合适的选择,希望你同意,并迅速将两店搬到十三层楼(华懋公寓)扩充发展。”董竹君受宠若惊,立即看手准备。</p> <p>1950年,政府将华懋公寓与董竹君的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合并创设为锦江饭店;董竹君將自己辛苦经营得来的15万美元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1951年锦江饭店正式开业。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搞了一整套饭店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这套制度后来沿用了几十年之久,还培养出来一批中国酒店管理方面的精英人物。经验和智慧让董竹君在新成立的锦江饭店大展拳脚,她把饭店经营得有声有色,布置得端庄典雅,成为之后半个世纪上海最有名的饭店。董竹君连续七届成为政协委员,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 <p>1950年春,夏之时这位曾追随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并起义讨袁的辛亥革命将领,在四川合江老家以通匪反革命罪被处枪决,这一年他62岁。而此时远在上海的董竹君正是一生中最功成名就的时候。</p><p>上图为董竹君的儿子夏大明(右二)参加父亲墓地迁葬仪式。</p> <p>年迈时,董竹君写出了40多万字的回忆录《我的一个世纪》。从1900到1997年,一世多艰,奇崛峭拔,从卖唱女到总督夫人再到民族企业家,她活成了勇敢不屈的女性。九十年代,根据她的故事,上海电视台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世纪人生》。</p> <p>董竹君一生信仰共产主义,但后半生中有十几年光阴却遭自己的信仰诬陷。文革中被捕入狱,儿女亲友均因她的问题被下放劳动改造。她在狱中呆了五年,出狱后逐渐恢复政治名誉。董竹君在爱情和婚姻中保持人格独立,不堕落、不依附;遇到生活的艰难不放弃、不埋怨。她在乱世中谋生亦谋爱,成就自己,也成就传奇。</p> <p>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被称为“东方巴黎”和“冒险家的乐园”。这是一个多元、异质的空间。上海既是一座殖民城市,又是一座充满革命记忆的城市。它既是西方冒险家的天堂,也是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中心。怀旧是一种社会集体行为,是一种选择和认同。对旧上海的记忆实际上是对新上海的一种想象</p> <p>这是一份锦江饭店接待过的贵宾名录,共九页。每一次的接待,锦江都收获了极高好评。</p> <p>首次团队接待任务是1951年5月23日接待世界学联的25位学者,该团队在锦江饭店住了7天。</p> <p>锦江饭店首次接待外国友人(个人)是在1951年6月12日,接待了朝鲜舞蹈专家崔承喜,这也是饭店正式开业后作为政治任务接待的首位外国友人。崔承喜曾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郭沫若说,崔承喜是在艺术战线上来中国的志愿军。</p> <p>首次宴请接待外国首脑是1952年10月8日,接待的蒙古人民革命党总书记、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总理尤·泽登巴尔率领的代表团。1952年9月,泽登巴尔出访中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踏上我国国土的外国元首。代表团10月8日抵上海访问,晚宴安排在锦江饭店,共5桌。</p> <p>首次接待入住的外国首脑是尼赫鲁,也是第一位来华访问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首脑。1954年10月19日,尼赫鲁以印度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与女儿英迪拉·甘地夫人一起访问中国,10月28日,尼赫鲁下榻锦江饭店。他为锦江饭店的布置和服务连连称赞:真想不到到了上海,使我忘了在共产主义国家。住在锦江饭店,不仅感到了自由放松,而且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p> <p>随着国内外接待任务的逐渐增多,原锦江饭店没有会议厅的尴尬日渐显现。1959年初,中央决定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举行,地点就定在锦江饭店,可是没有合适的会场,中央决定马上建造一座“庄严、朴实、适用、保密”的会场。仅用了28天时间,一座中式坡顶风格的两层建筑就出现在锦北楼的东面。这就是著名的锦江小礼堂。</p> <p>1959年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锦江小礼堂举行。</p> <p>196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锦江小礼堂召开。</p> <p>这是当年领导们工作的办公室。</p> <p>1957年在锦江饭店,毛泽东和周恩来、陈毅接见法国总理埃加富尔夫妇。</p> <p>1960年毛泽东主席与上海各界代表在锦江小礼堂。中为当时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p> <p>1962年毛泽东在锦江饭店花园散步</p> <p class="ql-block">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锦江饭店也置身政治风云中。那时,张春桥、姚文元到达上海以后,住在兴国路招待所(今兴国宾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一般不在住所见客,而是到外面另找地方进行活动。至于一些重要的活动,他们就安排在锦江饭店进行。如图,左起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徐景贤、王秀珍。</p> <p class="ql-block">1967年初,张春桥、姚文元分别以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和组员的身份,返回上海指挥夺权。1月9日下午、张春桥、姚文元都穿着军装,戴着领章帽徽,在警卫人员的簇拥下来到锦江饭店,想进入北楼八楼的套房内找人谈话。但是一进电梯,就被锦江饭店的一个造反派别要求接见,张、姚因为不明对方身份以及要务在身,自然不答应会见。造反派不依不挠,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张、姚被关在锦江饭店的电梯里,弄得不上不下,足足被关了28分钟。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锦江饭店“电梯事件”。因为锦江饭店是涉外单位,当时内部强调保密,所以对这次“电梯事件”的内幕详情,外界鲜有人知。</p> <p>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锦江小礼堂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p> <p>1973年周总理在锦江饭店会见法国总统蓬皮杜</p> <p>1982年汪道涵市长宴请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p> <p>1994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到锦江小礼堂。</p> <p>1959年匆忙建起的锦江小礼堂,分别于1998年和2006年两次进行改建。现在的锦江小礼堂古朴端庄,四周楼宇环绕,尤如众星捧月。它见证了无数次重大会议,是锦江的骄傲。</p> <p>小礼堂大厅</p> <p>小礼堂一楼最大的会议室,也是多功能宴会厅,设施先进,配备升降舞台、同声传译系统及六声道专业放映系统,可同时容纳300多人</p> <p>小礼堂新闻发布室亦作接待室。1972年初春,《中美联合公报》从北京开始起草,到杭州反复磋商和讨论,最后在锦江饭店,尼克松与周总理又进一步谈判,终于在2月28日在锦江小礼堂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发布“中美联合公报”,成为改变中美关系的历史性的转折。正如尼克松所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p> <p>尼克松访华离开锦江饭店时,特意邀请接待他的服务员与他一起合影,並且挥笔写下了一行字“上海锦江饭店是我住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宾馆之一”。</p> <p>小礼堂二楼设有三个小型会议室。虽然只有二层楼,面积不大,装饰简朴,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无法相比,但是它承担了新中国一段时期的历史重任,功绩不可磨灭!</p> <p>如图,锦江饭店在1973年9月接待法国总统蓬皮杜;1977年4月接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7年9月接待南斯拉夫总统铁托。</p> <p>如图,锦江饭店在1983年5月接待法国总统密特朗;1984年10月接待德国总理科尔;1984年3月接待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p> <p>如图,锦江饭店在1984年2月接待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分别在1994年11月、2001年2月、2003年10月三次接待了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2001年10月接待了俄罗斯总统普京。</p> <p>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锦江饭店。1996年叶利钦访华,在中俄联合公报中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叶利钦对这一成果极为满意,在上海面对八百余名来宾发表即席讲话:“今天中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以我们两国的国土、资源、人民、国力,世界上谁敢怎么样!⋯”</p> <p>江泽民在锦江小礼堂会见丹麦首相</p> <p>从古至今,酒店都是风云八卦、名人轶事汇聚之地,锦江饭店也不例外</p> <p>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到上海访问,下榻锦江饭店。第二天,里根总统和夫人南希早上起来,服务员已经准备好了晨衣。里根和夫人穿上一试,不由得惊讶起来"哦,这么合身!就像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里根和夫人没想到,锦江早已留有他们这方面的档案资料,而且还知道南希喜欢鲜艳的红色服饰,事先专门为她定做了大红缎子的晨衣。为了感谢锦江出色的服务,里根在离开锦江饭店时,除在留言薄上留下他的赞誉之词外,还特意把他们夫妇的合影照片夹在留言簿内,並在背面签名以示留念。</p> <p>烤鸭是锦江饭店的当家名菜。一次法国总统希拉克在锦江饭店就餐时,一见到烤鸭竟然是两眼放光,厨师在希拉克身后片烤鸭,希拉克竟转过身去,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还边看边吃,拿了一份又一份,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当希拉克得知为他烹饪美食的总厨是一位女士时,特意提出要见一见这位烹饪美食的高手。当女厨师有些害羞地走出来时,希拉克上去就来了个法式大拥抱。女厨师猝不及防,当场闹了个大红脸。</p> <p>在接待非洲联盟轮值主席马拉维总统的过程中,锦江服务人员仔细观察客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各种喜好并主动跟进,及时调整了马拉维总统套房内会客室的座椅摆放,并在会客室内的壁炉上方挂置了总统的肖像;对客人非常喜好的巧克力、绿茶和花生米都做了专项放置。另外,饭店精心挑选“清明上河图对筷”和“中国京剧脸谱扇子”等外宾夜床小礼品,让贵宾感到惊喜和兴奋。临别之际,马拉维总统穆塔里卡欣然提笔留言:“对贵酒店给予的热情、友好、殷勤的接待表示由衷的感谢”。</p> <p>温家宝总理陪同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访问中国,来到上海下榻锦江饭店,住进了总统套房。佩尔蒂尼总统进入房间后.取出自己的物品顺手将电动剃须刀放在盥洗台上。负责为总统服务的服务员发现总统带的电动剃须刀是三眼插头的,而锦江饭店客房内的电源均为两眼插座。第二天早上,总统按铃,服务员走进他的房间,未等总统开口,服务员就把事先准备好的三眼插座递了上去。总统惊讶地接过插座说:“太好了!我刚发现插座不能用.你就给我送来了三眼插座,服务真周到!”总统惊叹不已。此后,在访问我国其他城市时.他仍然对这件事情津津乐道.不住地赞扬。</p> <p>当年,斐济总统访华,在他访问了中国几个城巿后来到上海,下榻锦江饭店。这位身材高大的总统有一双出奇的大脚。因此,他在访问中国期间还没有穿到一双合脚的拖鞋。此刻,当他走进锦江的总统套房,一双特大号拖鞋端端正正摆在床前,总统穿上一试,刚好合脚,不由得哈哈大笑问道:你们怎么知道我脚的尺寸?服务员答道:得知您要来上海,下榻我们锦江,公关部人员早就把您的资料提供结我们,我们就給您定制了这双拖鞋。总统高兴的连声道谢。离开锦江时特意把这双拖鞋作为纪念品带回了斐济。</p> <p>1992年邓小平在锦江饭店,他鼓励上海人民坚定改革开放不动摇。</p> <p>江泽民会见APEC会议领导人</p> <p>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锦江接待中外贵宾达52批次共1500余人</p> <p>随着需求越来越多,1965年锦江饭店新建了锦楠楼,共五层,拥有行政客房208间。</p> <p>锦楠楼宽敞的大堂迎面是落地的书架和舒适的沙发。</p> <p>在大堂书吧的一侧,墙面上挂满了几十年来到访锦江的部分中外领导人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毎一段历史都见证了中国发展的进程。或许,简单的照片无法真正完成对那段历史的叙述,但它们已是一种不可磨灭的象征。</p> <p>大堂尽头是百事丽餐厅,隔断的图案沿用了锦北楼装饰风格,无论在哪个位置透过落地玻璃窗都能看到室外满目青翠的草坪。</p> <p>现在大多数旅客都喜欢住在锦北楼,这座当年盛极一时的上海第一高楼,虽然曾经翻新过,但仍保留着当初英国哥特式的风格,无论是蟹脚扶梯还是铜门铁饰,尤其是每个电梯的古罗马式楼层指针,经过80多年风雨,依旧散发出经典优雅的气质。</p> <p>传说有一年,世界拳王泰森来到上海住进锦江饭店,本来他要求住总统套房,但是锦江婉拒了,只给了他一个楼层的贵宾套房。锦江饭店坚持:不是有钱就能住总统套房的。</p> <p>但是,随着上海国宾馆的增加,锦江饭店不再是上海唯一迎接外宾的酒店,也为了节省三公开支,锦江的总统套房开始对外出租了。前几年,总统套房挂上“金府”的牌匾,成为舞蹈家金星长租的私宅。约250平方米,每年花费上百万。今时今日,总统套房已不再只是权贵下榻之所,相比起对别人的传奇津津乐道,人们更愿意来这里聚会、狂欢、会谈,创造自己的传奇。</p><p>总统套房越来越像是一种备受喜爱的生活方式。</p><p><br></p> <p>老饭店的味道还体现在走廊和复古灯中,一步一细节中似乎看到曾经流逝的岁月。房间並不很大,但足够宽敞。窗户还是老上海的小格子钢制推窗,且能不受限制开到最大,这在新老饭店中极少见到。推窗可见中庭花园里的一片精致草坪和法国梧桐,在贵宾楼和锦楠楼的映衬下,透出了国宾馆特有的大气和威仪。</p> <p>上海锦江饭店其独特优秀的近代建筑被定为上海文物保护单位,高贵典雅中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锦江饭店被上海市旅游委员会评定为“金叶级绿色饭店”。</p> <p>锦北楼二层是大堂咖啡吧,沉稳的地毯和靓丽的穹顶交相辉映,水晶吊灯熠熠生辉。不少市民喜欢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喝下午茶。</p> <p>走出锦江饭店的大门,迎面就是花园饭店,茂名南路58号,由原法国俱乐部巴洛克老式建筑与新建的33层主楼珠联璧合,是一个古典高雅与豪华舒适于一体的现代化五星级宾馆。&nbsp;1990年花园饭店开业,由日本野村证券株式会社投资,与锦江(集团)联营公司合作建设,日本东京大仓饭店经营管理,是上海最早的外资品牌酒店之一。建筑高123.61米、共34层,占地面积3.7万平方米,花园绿地高达2.8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如此之大,在上海的高星级宾馆中十分少见,称为花园饭店,实至名归。</p><p>花园饭店的总统套房先后入住过数十位国家元首和国际名流:德国总理科尔、法国总统希拉克、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美国总统布什、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等都曾到过这里。</p> <p>这是茂名南路58号花园饭店的裙楼,曾是在沪法国侨民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会员制俱乐部——法国总会,与外滩英侨的上海总会和福州路的美国花旗总会并称“上海三大总会”。抗战期间总会被日本军队征用,抗战胜利后成为美国驻华海军俱乐部。解放后,最初由上海市体育运动总会使用,1953年改为市政协饭店的文化俱乐部,1960年划归锦江饭店,改为锦江俱乐部,又俗称“58号俱乐部”。</p> <p>兰心大戏院,茂名南路57号,清同治六年(1867年)3月英侨集资创建。兰心大戏院是上海开埠至今历史最久的剧场之一。当时作为各国驻沪领事、各界名流的聚会场所,在上海滩独领风骚。解放后,中国主要领导人和外国元首多次莅临剧场欣赏演出,这里接待过的各国友人、海外华人不计其数,兰心以名副其实的演出精品剧场享誉全国。1952年兰心改名上海艺术剧场,成为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青年话剧团的专用演出场所。1991年,恢复兰心大戏院的名称,并重新装修改建。至今仍是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p> <p>国泰电影院,位于茂名南路和淮海中路交叉口,自1932年元旦开幕后,专门放映美国电影。</p> <p>这是锦江旅游公司大楼。一段茂名路,满纸近代史。一半是名人,一半是建筑,时代更迭,风情依旧。上海有着众多代表海派文化和海派精神的老饭店。在这些老饭店里,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着老上海历史气息和人文传承,同时这些老饭店也承载着我们的记忆与情怀。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些悄然逝去,有些则焕发新生。</p> <p>几栋大楼经历过租界时期的风风雨雨,一个女人的传奇故事更是带来不可复制的的历史人文价值,稀缺性和区域优势使得锦江饭店成为上海滩最有影响力的老饭店之一。</p> <p>一座传奇酒店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史册,它沉淀着往日峥嵘岁月,也如实记录曾经发生过的喜怒悲欢。自上海开埠起受海派之风浸染,锦江饭店无论软件细节还是硬件设施都一直代表着中国五星酒店的高度,这座中西融合百年风尚的饭店始终是国内酒店行业标杆。</p> <p>有人说:上海金茂有高度,锦江有跨度。</p><p>不错,锦江的跨度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历史的跨度,锦江饭店的历史文化积淀长达近百年,构成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是地域的跨度,通过实施酒店全国布局战略,锦江酒店已在全国31个省市布点。三是客源层次跨度,上至国宾馆,下到工薪人士总有一间宾馆适合居住。四是文化跨度,在立足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努力学习和营造国际化的多元文化氛围。</p> <p>能与历史共存一个空间是很有意思的。我喜欢在老饭店里发现还"活着"的古董,喜欢想象历史人物当年在此地的情景,曾经发生的故事,在这些无声的老建筑里上演。 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洗礼,老饭店以其恢宏的气度、温婉的风格,成为历史时尚的地标,也是我们寻找老上海记忆的最佳观测点。&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