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苗族聚集地一一西江千户苗寨(林京山摄)

<p>2020年6月14日从凯里乘车16元游览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集地。</p> <p>从苗寨寨口到景区大门,据说还有几里路,要乘景区交通车。我是步行,一路观景。这是9号风雨桥。</p> <p>9号风雨桥。风雨桥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因为行人过往能躲风避雨,故名风雨桥。</p> <p>风雨桥又称花桥,由桥、塔、亭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p> <p>沿途观光。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巨大的原生态博物馆。</p> <p>苗寨风雨桥、吊脚楼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整个寨子由十个村寨相连,山上的寨民们依旧过着原始的生活。</p> <p>这里是苗家习俗的完美传承地。有寨门迎宾十二道拦门酒、苗家老人的古语歌曲、热情四溢的高山流水与长桌宴,都能体验到苗家人的真实生活。</p> <p>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入口处。</p> <p>西江千户苗寨讲解服务中心。</p> <p>沿白水河一路自由欣赏苗寨风光。</p> <p>听导游讲笑话:男人尿急了,肚子感觉涨涨的(藏族),拉开大前门(拉祜族),伸手到裤子里莫它(莫索族),再把它逮出来(傣族),逮出来的叫枪(羌族),用枪打水(水族),打完水后,摇一摇把水打尽(瑶族),然后把枪放回裤洞里(回族、侗族),排完了尿,感觉全身很舒服(满族)。很有趣。</p> <p>西江苗寨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被中外学家和民俗学者誉为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有“中国苗都”的美誉。</p> <p>西江千户苗寨现有住户一千多户,故称“西江千户苗寨”。是苗族第五次大迁徒的主要集结地,被誉为苗族的大本营。</p> <p>白水河将苗寨一分为二,河的左边是商业步行街,右边是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苗家木质吊脚楼。</p> <p>因为白水河,因此就有了一座座风雨桥。</p> <p>5号风雨桥,虽暂缺苗语桥名和桥名牌匾,但却是一座结构复杂,工艺成熟,美轮美奂的民族艺术品。</p> <p>5号风雨桥。</p> <p>美人靠。风雨桥都会有一排木凳,靠在栏杆上,苗家女子在此乘凉、刺绣、聊天,就成了常说的美人靠。</p> <p>祖传红酸汤5号馆。</p> <p>白水河畔的观景长廊。</p> <p>两岸依山而建的都是吊脚楼,这种苗寨风格的建筑,非常吸引游客的眼球。</p> <p>4号风雨桥。</p> <p>4号风雨桥,又称“僦岽乧“,苗语中“岽乧”意为“读书”,因与桥对面颇有名气的西江民族中学(已搬迁)有关,故也称为“学子桥”。</p> <p>到西江千户苗寨的女人,不分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要租衣拍一张苗族服装纪念照。</p> <p>2008年11月,我随江苏省出版协会摄影团到西江千户苗寨采风,这是真正的苗家姐妹。那时很少有游客拍苗装照片的。</p> <p>西江苗族刺绣、苗族银饰锻制技术、苗族古歌、苗族吊脚楼营造技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西江苗寨共占据两座山头,也东寨就据其一,苗王就住此寨,寨子比较原始,规模较大,全寨木制房舍,依山而建,有银饰坊、酿酒坊、蜡染坊等作坊,即景点是商家,商店也是景点。</p> <p>也东寨路口就是西江苗族博物馆。博物馆里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介绍了苗族的建筑、宗教、习俗、文化等。</p> <p>2008年11月,苗族博物馆对面有个广场,广场中心屹立一图腾立柱,广场定时有民族文化表演。这次也不见了,拆了。</p> <p>嗄哒略,是西江千户苗寨大型文艺活动和演出的地方,也是寨子的中心地带。</p> <p>藏鼓洞。</p> <p>2008年11月的西江苗寨,这里是个很大的木板阶梯观景台。这次未见到,可能拆掉了。</p> <p>2008年11月西江苗寨正大兴土木,多年后成了现在这样子。</p> <p>现在的苗寨歌舞表演广场。</p> <p>西江千户苗寨苗族人的图腾标志。</p> <p>2008年11月,那时西江苗寨游客很少,街上大都是苗、侗人家。</p> <p>你看,当时寨子里大都是苗、侗大妈。</p> <p>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1号风雨桥,苗语称“哿嗡僦”,意为“龙潭桥”。因苗语中“嗡”为“龙”,故有“头桥”,即第一座桥的含义,当地人习惯据称与该桥上游50米处水潭里的神龙传说有关。</p> <p>2008年11月拍的一号风雨桥,是苗寨里最大的风雨桥。</p> <p>2008年11月,我随省出版协会摄影团入住九头鸟客栈。这次旧地重游未找到,可能拆了。</p> <p>2008年11月6日早晨,我在住处附近拍摄的“朝霞映在白水河上“。</p> <p>2008年11月,登山拍摄的梯田。</p> <p>田园观光区。尽享苗寨田园风光独特的悠闲静怡。</p> <p>2008年11月田园观光区的位置。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p> <p>依山傍水,碧绿水田,苗侗人家,田园风光,一幅醉人画卷。</p> <p>田园风光与民族风情融为一体。</p> <p>村前寨后,水车栅栏,青山绿水,环境优雅。</p> <p>入云别苑。</p> <p>嘎歌苗苑,非遗体验馆。</p> <p>沿蜿蜒曲折的小道上山,山坡上都是宾馆。</p> <p>田园观光区。走进田园观光区,观苗寨美景,赏田园风光、体验农村民俗、品尝农家土菜。</p> <p>千百年来,苗人在这里日岀而耕,日落而息,开辟岀大片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p> <p>2号风雨桥,称“嘎铥僦“,苗语中“嘎铥”为“螃蟹”,意即“螃蟹桥”。据说与桥对过水井里的一只能丰水的神螃蟹有关。</p><p><br></p> <p>3号风雨桥,称“僦哟妃”,又叫“游方桥”或“情人桥”。每到晚上很多青年男女在这儿“游方”(苗语),意为青年男女情歌对唱进行感情交流,互诉爱慕之意。</p> <p>到苗寨的许多男人、女人,大都要租衣拍一张苗族服装纪念照。他们正整装待拍。</p> <p>我从这里攀爬陡峭崎岖的小巷山路,到达绝佳的观景处一一观景台。</p> <p>古井位于观景台马路对面。</p> <p>游览西江苗寨,最佳位置便是观景台,可以俯瞰到整个苗寨。</p> <p>观景台上拍苗寨。</p> <p>层层叠叠的苗寨吊脚楼映衬在斓漫的鲜花下。</p> <p>站在观景台鸟瞰苗寨全景。吊脚楼顺山而建,连绵成片,房前屋后翠竹点缀,美不胜收。</p> <p>层层叠叠的青瓦屋顶,那千余户独具苗家特色的吊脚楼,向我们展示着这一古老建筑的古韵之美。</p> <p>鼓藏头家。鼓藏头意为掌管祭祀祖先及社会事务的人物。苗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灵的大典,便为鼓藏节。鼓藏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天下西江。</p> <p>这里是欣赏苗寨的绝佳地。</p> <p>站在观景台上,放眼四望,可欣赏到西江千户苗寨的壮观风景。</p> <p>2008年11月的西江千户苗寨。几乎没有商业氛围。</p> <p>2008年11月,还能看到“斗鸡“。</p> <p>西江千户苗寨全景。</p> <p>吊脚楼顺山而下,戶户紧邻,鳞次栉比,蔚为壮覌。</p> <p>俯瞰苗寨,密密麻麻的吊脚楼,蔚为壮观,非常震撼。</p> <p>演出归来。</p> <p>幽深狭窄的嘎歌古巷,囊括了苗族独特的原生态文化符号:苗绣、酿酒、蜡染、古法造纸、苗银等。</p> <p>古巷的拐角有一个池塘,据说这里是苗家阿哥阿妹进行苗家婚俗以及歌舞表演的地方。</p> <p>千户苗寨里苗民幸福惬意的生活。</p> <p>池塘边也有歌舞表演和苗族婚俗歌舞展示,在嘎歌茶楼二楼可看表演,喝茶,很惬意。</p> <p>这里的风景很美,水里的倒影更漂亮。</p> <p>余秋雨题“以美丽回答一切”。</p> <p>“苗笑笑“苗医苗药文化博物馆。</p> <p>等候返凯里汽车,小广场上有苗族祖先“蚩尤”塑像。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先祖之一。相传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p> <p>2020年6月14日下午,在凯里乘公交到凱里民族文化园,这是凯里市和黔东南的地标性民族风景园区。</p> <p>凱里民族文化园是苗侗民族的文化大观园。</p> <p>文化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突出苗族、侗族民族风格的建筑,成为凱里建设具有国际性的苗、侗族特色的旅游城市的名片。</p> <p>凯里民族文化园依山而建,范围很大,山上还有文化公园。</p> <p>到处是这样的灯柱,彰显民族特色。</p> <p>这亭子很有创意、很有特色。</p> <p>侗族鼓楼、花桥长廊等,在绿树鲜花的掩映中,显得别有一番诗情画意</p> <p>凯里民族文化园有民族文化宫 、侗族鼓楼、 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文化园已成为凯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p> <p>临湖而建的侗寨鼓楼和长长风雨桥。</p> <p>侗族鼓楼“迎客亭“。</p> <p>民族文化园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突出苗族、侗族民族风格的建筑,成为凱里建设具有国际性的苗、侗族特色的旅游城市名片。</p> <p>凯里民族文化园其实就是苗侗民族的文化大观园。</p> <p>凯里民族文化宫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和人工湖,广场上正在芦笙表演,极富民族特色。左侧小山有三座侗族鼓楼。</p> <p>凯里民族文化园是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的演出地和外景场地。</p> <p>众多的侗族鼓楼,古香古色的建筑,折射出黔东南的民族文化底蕴。</p> <p>这里是上海世博会贵州馆,集苗侗民族建筑与银饰造型于一体的艺术珍品,载着上海世博会的荣耀在这里永世流芳。</p> <p>放眼整个风情园,就象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卷。</p> <p>风雨桥长廊。</p> <p>凯里民族文化园依山而建、依水而建,建筑风格为黔东南地区苗族、侗族村寨建筑最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