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方碑

安达甄

<p>《衡方碑》全称《汉卫尉卿衡府君之碑》。《衡方碑》为东汉灵帝建宁元年(168)九月立。拓本纵二百二十三厘米,横一百零七厘米。隶书,二十三行,行三十六字。该碑原在山东汶上郭家楼,清雍正八年(1730)汶水泛决,碑陷卧土中,由乡人郭承锡等人出资重立。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炳灵门。《衡方碑》存世所见最早拓本为明拓本,首行“方”字未损。此刊为明拓本翻刻本。</p><p>衡方(106~168),字兴祖,东汉平陆(今山东汶上)人。原系唐尧苗裔,本姓伊。其祖先伊尹,商之贤相,汤尊之为阿衡,后即以衡为姓。衡方幼年聪颖好学,通晓诗书,敦厚达礼。成年后,郡州推举为孝廉,官拜郎中。后任丘侯相、胶东令。继调任会稽(今浙江绍兴)东部都尉,后因奔母丧辞官,居家守庐。期满即被桓帝征选为议郎,任右北平(今河北平泉一带)太守,继调任颍州(今属河南)太守多年,后辞职退居家乡。不久又被请出拜为议郎,参议朝政。继任太医令、京兆尹。因他居官清廉,能剿奸扶正,兴利除弊,故而威名远震。皇上将其功绩录入勋册,给予表彰。后任命为卫尉卿,掌管门卫屯兵,守护皇宫,直至永康末年,仍在桓帝身边任职。后灵帝继位,留任衡方为步兵校尉,授予统帅六师的最高兵权。赴任十余日,突患重病,医治无效,于建宁元年二月五日病卒,终年六十三岁,葬于汶上次丘镇后店村南。</p><p><br></p> <p><br></p><p>从总的书风来说,《衡方碑》和《张迁》、《鲜于璜》、《景君》、《郙阁》等碑,同</p><p>属汉隶中古朴雄强一类。它的碑额,阳刻“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十字,雄浑方正;碑</p><p>文阴刻,用笔肥厚古拙,结体宽绰舒朗,行格之间字字茂密而不留空隙。姚华说:“《景君》</p><p>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杨守敬也说它“古健</p><p>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p><p>应该看到,这一派书风对后世影响的确既深且大。有人说 ,北魏太和年间(公元四七七-四九九)洛阳书风尚方折,源出于此;也有人说,它不仅启迪颜鲁公,而且唐初欧阳询书和它也有渊源关系;至于清代伊秉绶、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的隶书得雄强博大之气势,亦均受益于此碑。</p><p>简言之,《衡方碑》在书法艺术上比较明显的特点,可归纳为“方”、“重”、“满”三字。</p><p>所谓“方”,主要体现在用笔与结体上;所谓“重”主要体现在体势和气韵上;所谓“满”</p><p>主要体现在布局和形态上。正是根据这些艺术特点,前人把学此碑作为医治贫弱之病,增</p><p>强豪纵之气的功效和方法。</p> <p>府君讳方,字兴祖。肇先盖尧之苗,本姓伊氏,则</p> <p>有伊尹,在殷之世,号称阿衡,因而氏</p> <p>焉。□□□土,家于平陆。君之烈祖,少以儒术,安贫乐道。履</p> <p>该颜原,兼修季由,闻斯行诸,砥仁疠□,□□□</p> <p>土,阶夷愍之贡,经常伯之寮,位左冯翊,先帝所</p> <p>尊,垂名竹帛。考庐江太守,兄雁门太守,聿追来</p> <p>孝,长发其祥。诞降于君,天资纯懿,昭前之美,少</p> <p>以文塞,敦厖允元,长以钦明,耽诗悦书。□□□</p> <p>秋,仕郡辟州,举孝廉、除郎中,即丘侯相,胶东令。</p> <p>遵尹铎之导,保障二城,参国起案,班叙□□,竱</p> <p>本肇末,化速邮置。州举尤异,迁会稽东部都尉,</p> <p>将继南仲、邵虎之勋,飞翼轸之旌,操参□之□,绥</p> <p>来王之蛮。会丧太夫人,感背人之《凯风》,悼《蓼</p> <p>仪》之劬劳,寝暗苫块,仍自上言,倍荣向哀。扎服</p> <p>祥除,徵拜议郎,右北平太守,寻李广之在边,恢</p> <p>魏绛之和戎,戎戢土佚,费省巨亿,怀□□□□,□</p> <p>静有绩。迁颖川太守,修清涤俗,招拔隐逸,光大</p> <p>茅茹,国外浮妖,淡界缪动,气泄狂□,□□□□,</p> <p>归来洙泗,用行舍藏。徵拜议郎,迁太医令,京兆</p> <p>尹,旧都余化,《诗》人所咏,并有亡新。君□□□,□</p> <p>隆宽慄,鹑火光物,陨霜剿奸,振滞起旧,存亡继</p> <p>绝,恩隆《乾》、《泰》,威肃《剥》、《坤》。本朝录功,入登卫尉,辅</p> <p>翼紫宫。夙夜惟寅,祎隋在公,有单襄穆典谟之</p> <p>风。诏选贤良,招先逸民,君务在宽,失顺其文,举</p> <p>己从政者,退就勅巾。永康之末,君卫孝桓。建宁</p> <p>初政,朝用旧臣,留拜步兵校尉,处六师之帅。惟</p> <p>时假阶,将授绲职,受任浃旬,奄离寝疾,年六十</p> <p>有三,建宁元年二月五日癸丑卒。诏遣使□,□</p> <p>吊赙礼,百寮临会,莫不失声。其年九月十七日辛</p> <p>酉葬。盖《雅》、《颂》兴而清庙肃,《中庸》起而祖宗□。</p> <p>故仲尼既殁,诸子缀论,《斯于》作歌,用昭于宣,谥</p> <p>以旌德,铭以勒勋。于是海内门生故吏,相与□,采</p> <p>嘉石,树灵碑,镌茂伐,秘将来。其辞曰: 峨峨我君,</p> <p>懿烈孔纯。高朗神武,历世忠孝,冯隆鸿轨,不忝</p> <p>前人。宽猛不主,德义是经。韬综頙□,温故前呈。</p> <p>揽英接秀,踵迹晏平。初据百里,显显令闻,济康</p> <p>下民。曜武南会,边民是镇。惟□□□,忧及退身。</p> <p>参议帝室,剖符守藩。北靖□□,有闻有声。旋守</p> <p>中岳,幽滞以荣。迈种旧京,□□□□。舍泽戴仁,</p> <p>□攸宁。克长克君,不虞不阳。维明维允,耀此</p> <p>声香。能哲能惠,克亮天功。入统□□,赳赳光光。</p> <p>法言稽古,道而后行。兢兢业业,素丝《羔羊》。訚訚</p> <p>法言稽古,道而后行。兢兢业业,素丝《羔羊》。訚訚</p> <p>群公宪章。乐旨君子,□□无疆。铭勒金石,□歌</p> <p>□。□问□□,万世是传。</p> <p>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p><p>府君讳方,字兴祖。肇先盖尧之苗,本姓伊氏,则有伊尹,在殷之世,号称阿衡,因而氏焉。□□□土,家于平陆。君之烈祖,少以儒术,安贫乐道。履该颜原,兼修季由,闻斯行诸,砥仁疠□,□□□土,阶夷愍之贡,经常伯之寮,位左冯翊,先帝所尊,垂名竹帛。考庐江太守,兄雁门太守,聿追来孝,长发其祥。诞降于君,天资纯懿,昭前之美,少以文塞,敦厖允元,长以钦明,耽诗悦书。□□□秋,仕郡辟州,举孝廉、除郎中,即丘侯相,胶东令。遵尹铎之导,保障二城,参国起案,班叙□□,竱本肇末,化速邮置。州举尤异,迁会稽东部都尉,将继南仲、邵虎之勋,飞翼轸之旌,操参□之□,绥来王之蛮。会丧太夫人,感背人之《凯风》,悼《蓼仪》之劬劳,寝暗苫块,仍自上言,倍荣向哀。扎服祥除,徵拜议郎,右北平太守,寻李广之在边,恢魏绛之和戎,戎戢土佚,费省巨亿,怀□□□□,□静有绩。迁颖川太守,修清涤俗,招拔隐逸,光大茅茹,国外浮妖,淡界缪动,气泄狂□,□□□□,归来洙泗,用行舍藏。徵拜议郎,迁太医令,京兆尹,旧都余化,《诗》人所咏,并有亡新。君□□□,□隆宽栗,鹑火光物,陨霜剿奸,振滞起旧,存亡继绝,恩隆《乾》、《泰》,威肃《剥》、《坤》。本朝录功,入登卫尉,辅翼紫宫。夙夜惟寅,祎隋在公,有单襄穆典谟之风。诏选贤良,招先逸民,君务在宽,失顺其文,举己从政者,退就勅巾。永康之末,君卫孝桓。建宁初政,朝用旧臣,留拜步兵校尉,处六师之帅。惟时假阶,将授绲职,受任浃旬,奄离寝疾,年六十有三,建宁元年二月五日癸丑卒。诏遣使□,□吊赙礼,百寮临会,莫不失声。其年九月十七日辛酉葬。盖《雅》、《颂》兴而清庙肃,《中庸》起而祖宗□。故仲尼既殁,诸子缀论,《斯于》作歌,用昭于宣,谥以旌德,铭以勒勋。于是海内门生故吏,相与□,采嘉石,树灵碑,镌茂伐,秘将来。其辞曰:</p><p>峨峨我君,懿烈孔纯。高朗神武,历世忠孝,冯隆鸿轨,不忝前人。宽猛不主,德义是经。韬综頙□,温故前呈。揽英接秀,踵迹晏平。初据百里,显显令闻,济康下民。曜武南会,边民是镇。惟□□□,忧及退身。参议帝室,剖符守藩。北靖□□,有闻有声。旋守中岳,幽滞以荣。迈种旧京,□□□□。舍泽戴仁,□□攸宁。克长克君,不虞不阳。维明维允,耀此声香。能哲能惠,克亮天功。入统□□,赳赳光光。法言稽古,道而后行。兢兢业业,素丝《羔羊》。訚訚侃侃,颙颙昂昂。何规履榘,金玉其相。謇謇王臣,群公宪章。乐旨君子,□□无疆。铭勒金石,□歌□□。□问□□,万世是传。</p> <p>《衡方碑》是刊刻于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的一方碑刻,全称为“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一般认为书丹者是朱登,属隶书书法作品,现藏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庙碑廊。 </p><p>《衡方碑》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属圆首碑,上雕蟠螭纹,碑额隶书阳刻“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2行10字。额下有圆穿,穿下碑文记叙了衡方的祖先及衡方的生平政绩。 书法上,其字体方拙朴实,以拙取胜,间架稳实厚重,如虎卧阙下;笔画端正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章法行密字满,平正之中有欹斜之变。 群公宪章。乐旨君子,□□无疆。铭勒金石,□歌</p> <p><br></p><p>衡方少举孝廉,历任郎中、即丘侯相、胶东令、会稽郡东部都尉、右北平太守、颖川太守、京兆尹等职。 建宁初年,汉灵帝即位,起用旧臣,衡方被拜为步兵校尉。衡方上任才十天就突然染病,卧床不起,于建宁元年(168年)二月五日逝世,同年九月十七日下葬。 《衡方碑》即其门生故吏在东汉建宁元年(168年)九月为其追颂生前事迹而立的墓碑。 </p> <p>《衡方碑》笔健骨壮,朴茂雄强,意态高古,自宋欧阳修以来,迭经着录,为着名汉碑之一,深受众多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青睐。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称:“是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盖其书势在《景君铭》、《郑固》二碑间也。”何绍基评此碑“方古中有倔强气。”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称其“字体方正深朴,与《张迁碑》可以伯仲。”刘熙载《书概》则云:“汉碑萧散如《韩敕》、《孔宙》,严密如《衡方》、《张迁》,皆隶书之盛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凝整则有《衡方》。”杨守敬《平碑记》认为:“此碑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云:“《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现代杨震方《碑帖叙录》谓“此碑是北魏洛阳书风之源” 。古今书坛取法《衡方碑》者不乏其人,其中清代伊秉绶即从此碑脱化而出,终成一代书法大师。 (二)艺术特征 1、用笔古健,意态浑厚 《衡方碑》用笔以中锋为主,行笔迟涩,提按不甚明显。其横画几乎没有粗细变化,写来粗壮厚实,力透纸背,”燕尾”在整个线条中显得隐约含蓄。《衡方碑》的线条基本上继承了篆书中锋圆融的特征,但与篆书行笔匀称的运动特色截然不同:它饱满粗重,丰腴朴实,运笔的受力点和速度在线条内多有变化;它的线条或粗或细,或直或曲,起笔或方或圆、或轻或重,转折或方折、或圆融,呈现了无穷的变化和不尽的意趣。如附图中“兴”字的长横,“君”字上部的第二、三横。 2、结构“笨拙”,平中寓险 《衡方碑》的艺术性格是结构笨拙,其形式特征是在严整中出险峻。但“笨拙”并不呆板。如“君”字,第一横画方起上扬,另外两横画向左延伸外张,而其势则在下部“口”字右偏中得以调和。像“声”字,上部上开下合;“碑”字,左右错落。它们都在相互错位中寻求统一对比之势。《衡方碑》体态多取纵势,字形以长为主,以扁方为辅,风貌古朴。“肇”字第一横画破格加长且平稳扎实,使得上半部端正、宽大且厚实,但“聿”部紧缩倾斜,却完全起到了变化的作用。三部分对比强烈又不显突兀,倒有一股郁勃之气充溢字间。 3、布白严谨,格满行密 《衡方碑》字形多呈长方形,周边充实,笔画布局排列停匀,外围留地很少,有刻板排列的感觉;但细加推审,则觉其体、其势齐而不呆、整而不板、寒而不闷、厚而不满,无一不苦心经营,极尽变化之能事,并且于方正中求灵动,茂密处求空灵,似欹返正,宛若天成。如附图中“寮”字的宝盖儿取篆意,呈合抱势延伸,中部之“目”略呈正体形布置,其脚点对称放置,整体端庄稳定。而“道”字,将末笔捺平摆,“谥”字右上部用一横代替,使整个字左长右扁,且“道”字、“谥”字波画均取收势,更给人以庄严肃穆、稳如磐石之感。这些字,字字显得雍容阔绰,威武雄壮,仪态上,确有颜真卿楷书堂堂正正、气宇轩昂之气象,无怪乎清翁方纲观此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的慨叹。另外,此碑在字与字、行与行的排列上都很少留白,格满行密。这是《衡方碑》的显着特点之一。 4、笔意灵动,格调高古 表面看去,《衡方碑》笨拙古老,体态不合常情,缺乏“柔情”,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衡方碑》的审美特色。这种效果的产生来源于《衡方碑》的用笔。细加推究,其用笔扎实沉着,粗壮劲挺,多用直笔,少用曲笔,以直笔为主,曲笔辅之,偶有率意,达到了既古朴又灵动的效果。并且线条平实无华,给人以凝重沉稳的感觉,看似平淡,实为奇崛。如附图中“界”字的捺笔,一反《衡方碑》捺笔收缩的常规,而是极尽放势且底置,与左下撇形成了对称关系;“亮”字的最后一笔,一反平波不钩的常规,极尽上挑,草意毕现。这类钩的写法,成为《衡方碑》用笔的一大特点。 《衡方碑》的审美特质不仅强烈地表现了汉代浑然朴实的时代特征,同时也构成了汉代碑刻艺术重气势、讲古拙的基本风貌。 (三)《衡方碑》的笔法 1、点法。《衡方碑》中,点的基本形态以方势为主。且有方向、大小、长短、粗细、方圆、钝锐、俯仰之区别。其用笔沉实神聚,顾盼生姿。点同其他笔画组合成字时,常以独点、两点、三点、四点、多点的多种形态出现。我们既可将点看做是其他笔画的发端,又可将其视为横、竖、撇、捺笔画的缩写。点虽短小,但也有完整的起收笔过程。&nbsp;</p> <p>(1)方笔独点。此点有直点(也叫短竖点)、左向点、右向点三种。其形态像缩短的或垂或斜的短竖,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这类方笔点的写法,可用藏锋折笔或侧锋切入的方法写成方头,收笔处因往往与其他笔画相连,所以不一定回锋,提笔收驻即可。 图中“守”字的首笔为直点,“高”字的首笔为左向点, “亡”字的首笔为右向点。 (2)圆笔点。此点主要表现为左向点。其写法是逆锋下笔,用笔圆转,濡笔成形即收,收笔根据需要有回锋、收锋之别。此类点多用于上中点、右上点和中下点。如 图中“之”、“淡”二字。 (3)圆笔尖点。此点即出锋圆点。三点水的散点多是圆笔尖点。如 图中“浮”字的三点水和右上部三点。 (4)横点。此点即短横。其写法是起收笔方圆并用,至长回锋收笔。如 图中“帝”字上横、“颜”字左上横。有的取篆意,在收笔时折笔与下横相连,如“郎”字。 (5)曾头点。此点即上两点。其写法如同左向点和右向点,有上开下合与上合下开之分。上开下合型的如 图中“盖”字,写法如同左向点、右向点,一般均与下笔相接。上合下开的如“吊”字。 (6)其脚点。此点即下两点,由一短撇和圆点组成。如图中“其”、“夷”二字,其中“其”字的点与底横有断有连,“夷”字的点与底横不连,其形各异,均成八字支撑状。 (7)分点。此点可分为无中竖分点和有中竖分点,写法各不相同。无中竖分点如 图中“丘”、“吊”二字。有中竖分点根据两分点所处的上中下不同位置而有别,如“少”、“步”、“平”、“末”字等,但写法基本上等同于撇捺,只是发笔即收。当字中没有“燕尾”时,右点有时出“燕尾”,如“丘”、“步”二字。 2、横法 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来,篆书笔法是隶书笔法的基础。隶书的笔画只有写出篆书的笔意才能使隶书表现出古意。《衡方碑》的横画起笔,方圆皆用,但以圆笔为多。 方笔起笔时纵向取势,凌空而下,正锋直入,笔酣墨畅,行笔迟涩凝重,神全力足,回收上提迅捷,多见斩钉截铁之势。如附图中“十”字的起笔,“诗”字右部的上两横,起笔方峻凌厉,行笔积点成形。 圆起笔的长横,中部与方起笔的长横相同,惟起笔不同。圆起时,逆锋入笔,作圆后右行,至长收笔。如附图中的“王”字。《衡方碑》“蚕头燕尾”特征不突出,以两端起收圆润较为常见;对于个别的“蚕头燕尾”笔画,处理上也要注意和谐,不可过于张扬。附图中“蛮”、“置”二字的燕尾横的处理就很典型。</p><p>(1)方笔独点。此点有直点(也叫短竖点)、左向点、右向点三种。其形态像缩短的或垂或斜的短竖,只是方向不同而已。这类方笔点的写法,可用藏锋折笔或侧锋切入的方法写成方头,收笔处因往往与其他笔画相连,所以不一定回锋,提笔收驻即可。 图中“守”字的首笔为直点,“高”字的首笔为左向点, “亡”字的首笔为右向点。 (2)圆笔点。此点主要表现为左向点。其写法是逆锋下笔,用笔圆转,濡笔成形即收,收笔根据需要有回锋、收锋之别。此类点多用于上中点、右上点和中下点。如 图中“之”、“淡”二字。 (3)圆笔尖点。此点即出锋圆点。三点水的散点多是圆笔尖点。如 图中“浮”字的三点水和右上部三点。 (4)横点。此点即短横。其写法是起收笔方圆并用,至长回锋收笔。如 图中“帝”字上横、“颜”字左上横。有的取篆意,在收笔时折笔与下横相连,如“郎”字。 (5)曾头点。此点即上两点。其写法如同左向点和右向点,有上开下合与上合下开之分。上开下合型的如 图中“盖”字,写法如同左向点、右向点,一般均与下笔相接。上合下开的如“吊”字。 (6)其脚点。此点即下两点,由一短撇和圆点组成。如图中“其”、“夷”二字,其中“其”字的点与底横有断有连,“夷”字的点与底横不连,其形各异,均成八字支撑状。 (7)分点。此点可分为无中竖分点和有中竖分点,写法各不相同。无中竖分点如 图中“丘”、“吊”二字。有中竖分点根据两分点所处的上中下不同位置而有别,如“少”、“步”、“平”、“末”字等,但写法基本上等同于撇捺,只是发笔即收。当字中没有“燕尾”时,右点有时出“燕尾”,如“丘”、“步”二字。 2、横法 隶书由篆书演化而来,篆书笔法是隶书笔法的基础。隶书的笔画只有写出篆书的笔意才能使隶书表现出古意。《衡方碑》的横画起笔,方圆皆用,但以圆笔为多。 方笔起笔时纵向取势,凌空而下,正锋直入,笔酣墨畅,行笔迟涩凝重,神全力足,回收上提迅捷,多见斩钉截铁之势。如附图中“十”字的起笔,“诗”字右部的上两横,起笔方峻凌厉,行笔积点成形。 圆起笔的长横,中部与方起笔的长横相同,惟起笔不同。圆起时,逆锋入笔,作圆后右行,至长收笔。如附图中的“王”字。《衡方碑》“蚕头燕尾”特征不突出,以两端起收圆润较为常见;对于个别的“蚕头燕尾”笔画,处理上也要注意和谐,不可过于张扬。附图中“蛮”、“置”二字的燕尾横的处理就很典型。</p> <p>4、撇法 (1)短撇。一般写法是逆锋左上起笔,右下按笔后调锋左下行,边行边提,至长收笔。如 图中的“我”字。还有一种写法,为了取得字的厚重,将侧短撇反向书写,自上而下起笔,然后折笔右上行笔,用提法收笔,如“作”字的首笔。个别短撇以短竖的形态出现,如“先”字的首笔。短撇一般不出现弯曲。 (2)中长撇。是介于短撇和长撇之间的一种撇画,书写方法与短撇基本相同,是短撇的适度延伸,但收笔多回锋。一般位于字的左上部和中部。如 图中“令”、“参”二字。 (3)长撇。典型的长撇一般为左下行笔画,常与右下行的捺画,构成左右分背形势,成为成熟隶书的主要特征。这种撇捺分张的体势,两画之间的和谐关系很重要。如 图中的“人”字。值得注意的是,《衡方碑》的撇捺都不是很“放”。 (4)长弯撇。行笔至中段改变方向,向左下方弧形撇出。写弧形撇要注意运笔的涩行。如 图中的“尹”字。有的直长撇形状类似竖弯钩,在笔画的收尾处有较大的转折,并伴有下按动作,显得遒劲有力。如“州”字。 (5)曲头撇。在隶书中,有的撇画在写之前先写一笔连接的横。如 图中的“有”字。这里短横呈斜势,头方形,撇画上细下粗,尾是斜圆的。先由右向左逆锋入纸,提笔调锋右行,至折处锋略上,向右下按笔,再提笔调锋,由轻而重向左下运行,至收笔处,向左微折顿笔,提笔回收。 5、捺法 捺画的”燕尾”是隶书的突出特征之一。书写时由右下向左上入纸,迅疾向左下顿笔,提笔调锋,按笔铺毫,向左下行笔。运行时用力下按使笔画粗壮起来;收锋时,向右下顿笔,提笔向右上出锋。 (1)短捺。起笔有方有圆。如 图中的“举”字,短捺与横笔相叠,尾呈斜方,上细下粗,壮实有力。 (2)斜捺。多与左撇对称使用。此画由右下向左入纸,提笔向右上转锋,提正笔后向右下运行,行笔时边提边按,至中部逐渐按笔下行,使下部越来越粗,至捺脚处,用力下顿,然后提笔向右上收锋。如 图中的“舍”字。 (3)平捺。一般做底捺使用。如 图中的“建”字。其前段有一折,头呈平形,中段略细,捺脚较粗,其尾部和波画“燕尾”基本相同。由左下向右上逆锋起笔,然后提笔调锋向右下行笔,中段提笔收细,下段逐渐重按,收锋时,提笔向右上出锋。&nbsp;</p><p>6、折法 《衡方碑》的折画也是多变的,主要是方折,也有从篆书脱胎出来的圆折,还有斜折。在方折中有平正的横方折与竖方折,在横方折中有由横画或竖画略微出来的“肩胛”,写法有所不同。 (1)横折。 图中“用”字右上方的折是横折,这是比较平正的横方折。起笔和横画起笔一样,至折处锋略上,再向下轻顿,提笔左上再向右下按笔,提正笔锋下行,收笔和竖画一样。“有”字的“月”部横方折两竖画均出“肩胛”,这在《衡方碑》中比较常见。再如“常”字,有三个横折,其“口”部的两竖画均出“肩胛”,倒梯形放置,其他两个横折是比较平正的横方折。出“肩胛”的横折实际上是两个竖笔加一个横笔。有的横折用圆折,其写法是,横画起笔,至转折处捻管或使腕以调正笔锋,边行笔边转笔,改横行笔为竖行笔,须使之圆转活脱。此笔画的起头圆润,收笔方峻,线条粗粗细细,整个笔画富有变化。“君”字首笔用转笔,其“口”部则用横折笔,以避免雷同。“临”字有四个用转折的口框,然写法各不相同。 (2)竖折。 图中的“巳”字只有三笔,却有两个转折:上横折折角方峻,好像是横钩的写法;竖弯钩是主笔,浑厚朴茂,钩捺雄浑挺拔。这个竖变钩的写法是由右下向左上入纸,向右上转锋,提正笔后向下运行,边提边按,至转折处捻管或使腕以调正笔锋,边行笔边转笔,改竖行笔为横行笔,边行边按,至捺脚处向右上出锋。“块”(别体字)字的竖折笔用方折,竖至折处提笔换向,似在一个竖画写完后紧接着叠加在竖的末端写一横画。 (3)斜折。 图中“有”字的折头撇就是斜折。其写法是由右下向左上入纸,向左下顿笔,提正笔后向右偏下行笔,至折处锋略上,向下顿笔,再提笔调锋,向左下运行,至中段可逐渐按笔,使笔画壮实有力,收笔时向左顿笔回收。&nbsp;</p> <p>7、钩法 《衡方碑》钩画在方向、长短和外形上都有显着变化。 (1)戈画。《衡方碑》的戈画几乎都写成了如今楷书的斜捺。书写时逆锋入纸,向右下轻轻顿笔后铺毫右下行笔,边行边按,略带曲行动作,收笔时,向右下顿笔,提笔改向,向右出锋。这样,捺脚就会出现“凹”形。如附图中的“伐”宇。 (2)右向钩。《衡方碑》的右向钩挑也大多写成燕尾捺,基本形态有三种。一是卧钩,即“心”字底的钩。这种钩似平捺,略弯,收笔时尾部上扬。如附图中的“恩”字。二是竖弯钩。有三种形态:一种尾部略平,收笔含蓄,如“纯”字;一种书写时由轻至重再渐轻,似一个圆弧,收笔含蓄,如“先’字;还有一种钩挑极尽彰显,或重按轻出(如“礼”字),或重按重出(如“永”字),或率意为之,似有草意(如“九”字),也有的委婉含蓄,藏而不露(如“耽”字)。“九”字这种写法在《衡方碑》中较为常见。三是背抛钩。写法多如竖弯钩。 (3)左向钩。即竖钩。其写法起笔同竖,向左上入纸,向右顿笔,提正笔向下运行,至中段略提并向左弧,再按笔加粗尾部,收笔时向左上顿笔,提笔回收。图中的“于”是独体字,两横略平,下横略长,因竖的钩左掠较重,故竖钩居右起笔,并非居中。&nbsp;</p><p>8、提法 (1)平提。附图中“接”的左旁提画就是平提。此画类似短横,头斜方,尾方翘,体势平斜。其写法是由右下向左上入纸,马上向右下顿笔,提正笔向右出锋。 (2)竖提。附图中“长”字的左下是竖提,上端与横叠加,竖笔略呈弧形,下端是提画,出锋粗壮。竖提笔画是由竖和提两笔连写而成的:先竖画,至提画时叠加在竖的末端另行起笔,由右下向左上入纸,向左下轻轻顿笔,提笔调锋,按笔向右上运行,至中段要边行边按,收笔时按笔向右上出锋收笔。“丧”字竖笔入笔较轻,向左下行笔,边行边按,至转笔处,调锋右上行笔,边行边提笔出锋,但出锋不可锋芒毕露,以钝出为好。 (四)偏旁部首 1、左旁 (1)亻部。要依右边字形而生势。如果右半部结构复杂,它所占空间比重就大。需要注意的是,“亻”部首笔短撇的写法是有区别的。如附图中“侃”字右边笔画较多,为了取得字的厚重感,将侧短撇反向书写,用提法收笔。 (2)彳部。写法各异,庄重典雅,大都根据右部结构变化有所不同,体现出因字生形的特点。如附图中“术”、“德”二字。 (3)氵部。 冰点旁与“氵”旁写法类似,只是布局有别,姑且统称“散水”。《衡方碑》的“散水”写法多样,一般出锋方向集于一点,即多集于右旁的左上角,如附图中“冯”、“清”二字。但也有的向着右上一个方向平行出锋,如“温”字。而“泄”字“氵”旁的写法更为别致,看上去三点形态各异。可是,如果仔细分析,可见最后一点的出锋方向与前两点是一致的。 (4)扌部。长短须根据右边字形而定。一般认为篆隶无钩,但《衡方碑》的钩比较夸张,竖钩的转弯处圆转遒劲。如附图中的“授”、“按”二字。 (5)阝部。有左右之别。实际上,左为“阜”部演化而来,右为“邑”部演化而来。由于构字讲避让,一般在左者形小紧凑,在右者大而开张,且因所搭配部分的结构、大小不同而有所变化。如附图中的“阶”、“陨”、“郎”三字。&nbsp;</p> <p>6、险峻奇伟,出奇制胜。通过点画偏旁安排,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奇伟之感。 如 图中的“宁”字,通过笔画的伸缩收放,使整个字笔画虽多而留出的空白不少,呈雄伟之势,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过这种安排,使字在视觉上形成很大改变,有泰山压顶之势,怪层相叠,收到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 7、笔有增减,生动丰富。《衡方碑》中个别字,如 图中的“就”、“履”二字,偶有笔画增减,但相互之间关系非常和谐,讲究相互交错穿插,使每个部分都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个体,变化极为丰富。通过笔画的增减,往往呈现出一些出人意料、拍掌称绝的佳构,在整部碑刻中颇具装饰味道。 8、拙中藏巧,险中求平。《衡方碑》注重空间分割和点画、结构的对比,如上紧下松、上松下紧、左疏右密、左密右疏等等,做到了密不容针、疏可走马的矛盾调和。 图中“征”字中上部的“山”,通过斜置显得险峻,也形成了与左右旁的穿插,而通过左右旁最后一笔的外展且厚重的处理,使得该字险而稳定。 9、气息浑肆,雄强朴茂。在众多的汉碑中,是以阳刚之美见长的。它点画方峻浑厚,笔致雄健酣畅,结体方整丰腴,气势磅礴郁积,字里行间时时透出沉浑雄肆的气息。这种气息同时也充溢着古拙、天然的韵致。许多字看似不衫不履,或左右错位,或粗细不均,或轻重失调,或方圆相斥,但有意无意间的自然天趣,足以令人称赏不已,久品之后,更觉意味隽永。典型者如 图中的“年”、“来”、“岳”、“紫”四字。 10、同字同旁,极尽变化。在一幅书法作品中,遇到相同的字,往往要改变写法和结构样式,这已是书法艺术的通则。在这一点上,《衡方碑》通过用笔方法的方圆、藏露、疾涩、轻重,点画形态的大小、长短、粗细、曲直和笔画组合的不同样式,使得同字同旁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图中的两个“东”字和“斑”、“幽”、“州”、“坤”(别体字)四字,都极尽变通,相同的字及字中相同的部件写法各不相同。&nbsp;</p> <p>字。&nbsp;</p><p>(6)木部。体形稍窄,左右的撇捺紧凑,撇捺的构架为直角。如附图中的“相”字。 (7)禾部。第一画作短平撇,竖画突出,中间的撇捺简短,以衬出竖画的挺拔。总的看来,除第一画作短平撇外,其他与“木部”构架类似。如附图中的“稽”字。 (8)言部。前四画多写作短横,但姿态各异,递相错落,饶有风姿。起笔应注意方圆有别,行笔应注意提按变化,这样才不致刻板。如附图中的“诗”、“议”二字。 (9)日部。应写得方长,其笔画轻重、向背变化可依据结字避让需要有异。附图中“时”字因右部“寺”中间两横画左伸,故“日”部取背势;“曜”字因右旁上半部笔画多斜势,故而“日”部上置且后两笔取斜势。 (10)金部。两种写法:一种是中间竖画写在下部两横之间,如附图中的“录”字;另一种是中间竖画贯穿三横之间,如“钦”字。注意“钦”字的金字旁下两点有相背之势,这在《衡方碑》的对称点中较为常用。 (11)礻部。上点作短横,竖画立于中间,撇捺左右对称等长,虽为偏旁,但亦显得中正静穆,如附图中的“祥”字。另外需说明,该字右部第一、二笔的起笔先写两短横,是由篆书化来。 (12)纟部。其变化主要在最后三画,一般为三点式,但形态不同,如附图中的“纯”、“绩”、“经”三字。 (13)车部。比较方正,其大小取决于右部,如附图中的“轨”字。 (14)忄部。中间竖长,两边竖短,间距大致相等。长短、相背随右部字形高低而有变化。如附图中的“悼”字左右竖取背势,与“卓”字“口”形框的背势相统一;“悦”字中左右竖取相势,与“兑”字“厶”形框的相势相统一。 (15)立部、山部。皆因短小而居左上。如附图中的“靖”、“翊”二字。《衡方碑》以方正朴拙自立面目,一般夸大偏旁部首,各部多作对称处置。但这里立部、山部还是作了错落处理。 (16)贝部。与右旁天地齐平,“贝”字各横画及下两点的底部延长线平行且左低右高,如附图中的“赙”字。 (17)月部。月部与贝部在构字上类似。在左时,也与右旁天地齐平,“月”内部两横偏上,如附图中的“胶”字。月部在右时,“月”内部两横居中,如“明”字。 (18)左向片部。长竖作竖钩状,横撇省减撇笔,似开时下简化字之渐。如附图中的“将”字。 (19)矛部。取篆意,上密下疏,故撇笔偏高且收缩,字形端正。如附图中的“务”字。 2、右旁&nbsp;</p><p>(1)攵部。“攵”部首笔因作点或作撇而分为两种体势,多取散势,得散逸之趣。如附图中的“故”字。 (2)页部。多居字的右半边。其中部“目”的外框多作长方形,下部的两点各有变化,有时右点出“燕尾”。如附图中的“颖”字。“颂”字因左旁偏高,故右侧的“目”底横左伸。 (3)立刀。首笔作点或斜横,位置偏高;竖钩作弯,出锋有别。如附图中的“剥”、“克”二字。 (4)寸部。起笔较轻,点笔较平,如附图中的“尉”字。 (5)力部。“力”旁横折钩的起笔多作斜势,折法有方有圆,钩法有出锋、藏锋之别。有的在写法上根据左边字形的简繁而变化,但撇笔和弯钩笔的下部均平行斜置。如附图中的“动”字。 (6)戈部。“戈”的长钩多作平波法,如附图中的“职”字。也有作上挑之波的,如“戎”字,但均不打右上点。长钩斜伸,较其他汉碑要收敛些。 (7)鸟部。首撇收缩为点,下四点弧形放置。整个字方正端庄。如附图中的“鹁”字。 (8)斤部。因与左部搭配需重心稳定,故横画偏低,竖笔特长。如附图中的 “斯”字。 (9)几部。因左旁影响,故首笔长撇作竖钩,与横折弯钩形成对称。如附图中的“凯”字。 3、字头&nbsp;</p><p>(1)宝盖儿。首点有左、中两向。左右两侧向下笔画的写法有长有短、有向有背。如附图中“家”字的宝盖儿,左右两侧向下的笔画较短,而“守”字的宝盖儿,左右两侧向下的笔画用篆意,有相向之势,也可作相背之势处理。 (2)禾字头。作字头时比较中正,因横画较长,所以,撇捺较缩。但附图中“香”字笔画均较细,看上去清劲可人;“秀”字各画则较浑厚,特别是下部的处理,使“秀”字变得修长。 (3)草儿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两个“十”字的写法,如附图中的“莫”字;一种是两对点之下加一横,如“蓼”字。 (4)人字头。写法大体相同,但其间也有细微差别。主要变化是撇捺的收笔或放锋挑出或作隐锋内敛,以形成不同的意趣。如附图中的“会”字。 (5)雨字头。一般将四点略成一横,同时,左右两侧向下笔画的长短处理同宝盖儿,有长短、相背之别。如附图中的“灵”字,左右两侧向下笔画较短但成向势,而“霜”字左右两侧向下笔画较长且用篆意,有相背之势。 (6)虎字头。附图中“虞”字“虎”字头同“雨”字头,只是左侧笔画略长,似开后来楷书之渐。 (7)日字头。写法略成倒梯形,中间一横有左右相接与不接之分。附图中“是”字日字头里面的一横左右不接。 (8)爪字头。首撇取横势,下三点形态各异,如附图中的“受”字。 4、字底&nbsp;1)贝字底。有两种形态,一种如附图中“贡”字,“贝”部横平竖直,两侧竖画直通上部之横;一种如 “贫”字,“贝”部两侧竖画不出肩胛。 (2)月字底 。也有两种形态,一种如附图中“修”字横平竖弧,且呈背势;一种如“背”字,首画竖钩,横画居中。“月”字无论处在什么位置,右竖一般都偏长。 《衡方碑》中像“月”字底、“贝”字底这样有上折角的字有时出肩胛。何时出,何时不出,一般取决于字形是否方正和其上部是否相接。当字形方正且出肩胛能与上部笔画相接时,一般出肩胛,否则相反。仔细比较“贡”、“贫”、“修” 、“资”等字,可发现这一规律。 (3)心字底。重点笔画是平钩。一种写法是平钩从字形结构中部起笔,如附图中的“惠”字;一种写法是用篆意,收缩卧钩,突出竖笔,如“感”字。 (4)四点底。四点底有四点和三点两种写法,点有栗子形和三角形两种,但点与点之间起伏有度,互相照应,有起承转合之势。如附图中的“烈”、“勋”二字。需要注意的是,四点底有的从“火”字化(“烈”字就是),而有的则从禽类羽毛、兽尾化来,如“马”字下四点从尾,“鸟”字下四点从羽,在隶书中,形态的处理是不同的。 (5)木字底。其写法因上部繁减有所不同:在框中或上部有波磔时,木部的撇捺呈收势,甚至化为两点,如附图中“导”字下面的木部。其他情况下,左右的撇捺写得略为开张,但也不像《曹全碑》那样放纵。 (6)寸部。起笔较低,点笔平斜有异,如附图中“寻”、“守”二字。点笔的出锋方向则因字而异。 (7)儿字底。撇笔上轻下重,竖弯钩之竖笔较直,钩笔上扬。如附图中的“光”字。 (8)酉字底。如附图中的“医”字,“酉”部横平竖直,因右上“又”字旁有“燕尾”,故“酉”部首笔不出“燕尾”。 5、包围字框 (1)门字框。左侧长画多为竖长撇形,左“户”的写法有正欹的不同,右竖无钩,但向背有别。如 图中的“闻”、“暗”二字。 (2)大口框。字形较长,一般较方正,有相背之别,但比较圆润,不似其他汉碑。如 图中的两个“国”字。 (3)广字旁。上点左倾,撇笔一般轻起重收,不外展,起笔位置略不同。如 图中的“庵”字。 (4)病字旁。略同广字旁。“癀”字因左两点的原因,撇之起笔靠里,上重下轻,两点有点儿草意。 (5)走之旁 。一般写为上两点加下弯折连平捺写法,如图中的“退”字。有的则写为三连撇加一撇折连平捺,如“速”字。须注意的是,最后的平捺边行笔边加重,最后重笔大磔出“燕尾”。 (五)结构特点 1、因字立形,长扁不同。由于隶书波磔左右分展的原因,容易被误认为所有的字形都是宽扁的。实际上,字的笔画多寡不同,组合样式不一,书写时必然产生大小、长短、宽窄等诸多变化。如 图中的“江”字小点儿、扁点儿,“静”字大点儿、长点儿。根据每个字笔画组合的具体情况,分别确立它们各自的字形,这就叫“因字立形”。 2、布白均匀,正中有侧。 隶书的横画多取水平之势,给人以平正之感。笔画之间的布白大致均匀,很少过疏过密的情形,有疏朗稳健的感觉。如 图中的“拜”、“翼”二字,各画之间距离大致一样。《衡方碑》在整体平正之外,也有一些通过字中部分结构或笔画的侧斜变形,给人以某种朴拙之感。如 图中的“敦”字左旁较正,而右旁向右欹侧,但通过加重最后一笔,使整个字形得到了稳定。 3、左小右大,疏密有致。左右结构,左小右大时,要随势错落,留白得当,穿插自然,厚重中带有灵动。 图中“滞”字右部笔画多,安排得既紧密又均匀,整个字取得了密而不板的效果。“物”字左正右欹,右部的“勿”部安排得十分巧妙,中间两笔稍长,有动势。 4、适当留白,密而不板。古人称赞高明的书家均能“计白以当黑”。空白是单字笔画交错所留下的空间。笔画越复杂的字,留下的空白越多、越复杂。合理地安排好空白,在书法中称之为布白,要求在空白处理上能做到匀称、合理、不怪不板。在横画、竖画相错较多的字中,尤其要注意匀称统一。如 图中的“懿”字,11个横画,7个竖画,交叉纵横,但画与画之间的空白处理既均衡又变化得合理。“显”字,左旁笔画繁杂又雷同,采取了繁则细劲、同中有异、笔画共用的方法;右旁简则作厚重处理,特别是最后一笔“燕尾”的写法,保留了隶书特征,又避免了横画“燕尾”带来的放纵,较好地体现了《衡方碑》外紧内松的特点。 5、左右对称,结体平正。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构的各个部分安排均匀。如 图中“单”、“留”二字的几个部件安排得和谐匀称,无大起大落,上部两个部件,虽然写法有变化,但又不失隶书典雅的特征。二是笔画无突兀之态。如 图中“归”、“康”二字,笔画提按含蓄,虽有粗细之别,但结合得十分自然,字的重心平稳。&nbsp;</p> <p>1、放胆飘逸,气象博大,堂皇至极,超绝古格。伊氏点画以中锋为主,行笔迟涩,不过分强调提按的轻重变化,且简化隶书中燕尾波挑,而以“蚕头蚕尾”面世。其挑笔意到为止,若有若无,极得风流蕴藉之致。作品看去横平竖直,静穆厚重,颇具阳刚之美。 2、结体端正,重心偏上。伊氏隶书看似均匀平常,实则上重下轻、上宽下窄,线条也是上部较为粗壮密集,下部较为细挺疏朗。其笔势、结体大多横平竖直,极少斜笔。即使有斜笔,也大多变化为横势或纵势。四周充实方整,显得外实而中虚。总之,极力削弱斜势、结体方正、布白宽博,构成伊秉绶隶书的一大特征。 写字贵在能变。隶书之妙完全在于在以汉为宗的同时,又能有“我”的存在。从对《衡方碑》的取法中,伊秉绶可谓最解此意。 当代江浙书坛宿将沈定庵先生以浓墨大笔、舒卷恣肆、新意纷呈的隶书而称雄于世。从这里的作品(见右图)可见,他的隶书宗法汉碑,主攻雄强一路,《衡方碑》的影子时隐时现;又吸收伊秉绶隶书的一些特征,对隶书进行了创造性的发挥。他的隶书重气势,重墨韵。他把隶书的结体由宽扁易为方长,由沉静易为飞动,大胆进行块面疏密处理,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波澜,蕴藉耐读。他喜用浓墨,使作品气象郁勃,浑厚华滋,虚实对比强烈,给人以较大的想像空间。他在结体上善用长锋藏锋,更善用露锋。用藏锋者,落笔浑成,出于自然,沉劲入骨,蕴藉内敛。用露锋者,每于起笔收笔处锋颖秀发,神致隽逸,在浓墨长毫创作隶书方面独辟新境。&nbsp;</p> <p>五、临习与创作 1、认真读帖,把握巧拙。临习《衡方碑》,首先要对《衡方碑》的审美趣尚、特色以及形式特征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认真把握拙与巧的关系。《衡方碑》用笔在凝练厚重的同时融入了妩媚天真的情趣,所以用笔厚重但无闷塞之弊病,粗看似乎笨拙,其实拙中藏巧、憨态可人。《衡方碑》的线条浑厚苍茫、古拙深沉,用笔时务必采用铺毫渐进的方式进行。不过,一味地重压会使线条产生肿胀虚脱的感觉,要讲究轻重缓急,切忌线条平滑呆板。&nbsp;</p><p>2、树立全局观,把握疏密。《衡方碑》虽格满行密,但结字谋篇十分注重疏密变化,整体看来密而不塞,疏而不散。临习要注意通过轻重、疾涩、聚散等用笔和结字技巧,妥善处理茂密与疏朗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布白的空间变化,协调结字谋篇的辨证关系,避免因单纯追求工整平实而导致呆板木讷。&nbsp;</p><p>3、从对临到意临,把握形神。南宋姜夔《续书谱》曰:“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实践证明,对临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意临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所以经过一段时间对临后,可根据《衡方碑》的基本精神进行整合性的训练,以张扬原帖风貌,从“意”的角度来表现原作。进而加注习书者个人主观意念,使意临与改变《衡方碑》用笔、结构相吻合,实现新古典风貌的化合。这个阶段可以比较自由随意些,但要注意笔势放开,也不要随意涂抹。可以改变线条原有的基调,变宽厚为细挺;或在保持线条基调的前提下,夸张其结构的特点,使之变得更加强烈。通过多方面的探索,来提高理解和创造能力。&nbsp;</p><p>4、积少以成多,集字到创作。对一个碑帖,从临摹到用来创作的过程是一个漫长且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要在短期内检验临习效果,实现从临习到创作的跨越,采取由少字到多字、集字以成篇的办法,是一个被实践证明了的捷径。其做法是将书写内容从《衡方碑》中挑出来反复临习,由对临到意临,直到形似、神似,然后整合风格,一书而就。这里选取了伊秉绶一幅临作(见图一),为便于对照,特将《衡方碑》中原字列出(见图二),可对照学习。另外,笔者也以《衡方碑》笔意创作了两件小品(见图三、图四),以期与书友们交流。 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能够驾驭一帖乃至驾驭一种书体的书家,非得吃透一帖、兼习众帖、融会贯通不可。同时还要多多读书、修身养性,赋予作品以丰富的、个性化的内涵。</p> <p><br></p><p>《衡方碑》的风格特征主要有:</p><p>①讲究气势。虽然从外形看来《衡方碑》并没有恣肆的体势和飞动的主笔画,但其铺毫前行、不求精工的线条本身和茂密的结构却又在昭示一种粗犷和雄强。</p><p>②崇尚古拙。“古”表现在线条的朴素,没有故作姿态的甜俗。线形的变化更多地出于自然的粗细交错、曲直相生、长短穿插等,在运笔过程中并没有明显的“节奏点”可以找寻、没有人为的刻意雕琢,只有从平实线条所透射出的斑驳的古意和率真。“拙”表现在结构的方整,和方整之中的重心偏移——有时偏左、有时偏右、有时偏下。</p><p>③表现力量。《衡方碑》的力量表现为肥厚浑厚如磐石,此由用笔的“积点成线”而来。这种用笔不同于篆书的平移,虽然都是中锋,但篆书中勿须顿挫,用力平衡,而《衡方碑》线条的内在运动是不断地调整提笔、顿笔、扭曲、出锋等动作过程,不断地调整笔锋用力的角度和位置。它也不像《礼器碑》和《曹全碑》等波挑明显的汉碑那样来得舒展,而是显得匆匆忙忙,对波挑的书写尽量弱化,而表现为圆融和含蓄。 [10]&nbsp;</p> <p>伊尹(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有莘国(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 ,一说山东曹县 )史籍记载生于洛阳伊川 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 。</p><p>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即《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历事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君主,尊号"阿衡",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p><p>沃丁八年(公元前1550年),逝世,终年一百岁,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今河南商丘市)。 </p><p> ,奉祀为“商元圣”,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p><p>《毛泽东早期文稿》给予高度评价;“伊尹之道德、学问、经济、事功俱全,可法。生于专制时代,其心实大公也。识力大,气势雄,故能抉破五六百年君臣之义,首倡革命。”</p> <p>平陆县,隶属山西省运城市,是山西的南大门,总面积1173.5平方公里。 在全国气候区划上是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中的渭河气候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截至2019年10月,平陆县辖6个镇、4个乡 。县政府驻圣人涧镇。 [4] 截至2018年末,平陆县总人口为269188人。 [5]&nbsp;</p> <p><br></p><p>汶上地处山东省西南部,东临古城兖州,西接水泊梁山,南依微山湖,北枕东岳泰山。东经116°40′—116°18′北纬35°31′—35°36′,大部分地区处于平原地带,汶上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 [1]&nbsp;</p><p>汶上县境内有大汶河,小汶河流经北部以及西部,又有泉河等河流流经中东部而后汇流到小汶河,包括县域下面的地下水也全部源于汶水的补给,汶上整个县域地处汶水之上,因此得名汶上。</p> <p>东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穆宗)/孝和皇帝刘肇、孝殇皇帝刘隆、(恭宗)/孝安皇帝刘祜、前少帝北乡侯刘懿、(敬宗)/孝顺皇帝刘保、孝冲皇帝刘炳、孝质皇帝刘缵、(威宗)/孝桓皇帝刘志、孝灵皇帝刘宏、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孝献(孝愍)皇帝刘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