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新读2:桑桑,有点“野”

都市放牛

桑桑,《草房子》中的主角,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的儿子,有点“野”。 他是学校文艺宣传队重要角色。 桑桑同学爱做梦,爱把梦付诸于实现。这与他爹桑乔校长的古板完全不一样。有一次,趁他爸妈不在家,看到鸽子可怜的生活着。他突发奇想把家里的碗柜改造成了鸽笼,解决了鸽子们的生活,却麻烦了爸妈的生活,结果受到了妈妈的一顿皮肉之苦。可这桑桑就是不长记性,没过多久,又把爸妈床上的蚊帐取下改造成了渔网,快快乐乐地在河里有模有样地打起鱼来,收获还不少,让家人吃了一顿高兴的鱼餐,尤其博得了桑桑的妹妹柳柳的大肆夸赞,桑桑却支支吾吾不敢回答妈妈的追问。在柳柳透露出渔网的来历之前,桑桑就做好了逃跑的准备。妈妈没有打着,只是得到了妈妈的咒骂和最大惩罚,摘掉桑桑的蚊帐,弄得蚊子们高兴极了,把桑桑同学“吃得”浑身是包。更有味道的是,桑桑同学想:这样的天气,穿着棉衣会是怎样的,看到卖冰棍的人都把冰棍捂在棉被里反而不溶化,让桑桑很不高兴。桑桑就是桑桑,想了就要做。他来到院子了把妈妈晒出来的大棉衣穿在身上,从柜子底翻出他爸爸的大棉帽子戴在汗淋淋的头上,跑到操场上的空地上转圈。他是多么的专注,好像世界上只有他桑桑一个人,快感浸透了桑桑全身。他找到了如同偷喝他爸的酒一样的幸福感。 “桑桑就是桑桑,桑桑与别的孩子不大一样,这倒不是因为桑桑是校长的儿子,而仅仅是因为桑桑就是桑桑。” 桑桑生活在油麻地小学,住在油麻地小学的院子里。油麻地小学的房子全部是草房子,桑桑的家也是草房子。这是一所处在乡村原野的学校,学校的景色一切都是天成,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所有的学生都保持着人本真的原始的自然之美。学校生活没有过多的规则和约束,他们过的就是那种与自然和谐达成的生活。 桑桑,就是这样生活着。没有作业的烦恼,没有课业的追闹,靠近自然,走进自然,惬意地过着梦一般的日子。想象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的孩子们,对于桑桑同学做的的事情,可能想都想不到,即使想了也没有那个敢于实施行动。也许城里孩子玩的,乡村孩子看都没有看过,这是事实。但是城里人的玩,总是体现在他人的思维意识之中。游戏,他人的;玩具,他人制作的;影视,他人演的。城里孩子的一切一切仿佛全在他人的掌控之中。 乡村原野的草木的生长,总是恣意的舒展,长成啥样就是啥样,长势有点“野”;城里的草木,总是痛苦地受到人的制约,规规矩矩地生长,才会博得人的称赞。 桑桑,真的有点“野”。秃鹤戴着新买的帽子来上学,桑桑联合其他同学上演了一场夺帽之战。最后野到自己都不敢回家,颇让桑乔校长费了大心思,陪着桑桑同学上门向秃鹤道歉。 生活在乡村油麻地小学的桑桑,有点“野”! 儿童,就应该要有点本真的“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