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这一年,那一年,那些年</b><div><br></div><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2019年六月初,温和的四川盆地已进入初夏,空气开始湿热了。阿玉说:哈尔滨的夏天不是很迷人吗?我们去吧,你不是还有一个多年未了的心愿吗?是的,离开东北50年了,时常魂牵梦绕的念着她,也该回去看看了。</span><br></div><div><h1> 于是,我们来了一个说走就走的旅行。</h1></div></h1> 哈尔滨---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城市,异域风情,舒爽的天气,热情的林垦夫妇都张开怀抱欢迎着我们的到来。 有着异域风情的林垦大哥家的客厅,精美的装修,全套雕花红木家具,有点土豪的感觉哦! 在林大哥家住下,夜晚3点过起来上洗手间,窗外的天空竟是这样的--惊诧之余赶快拍下这魅丽的美景!! 美丽的哈尔滨,无论从人文历史,异域风情的建筑和浓郁的现代生活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索菲亚大教堂 中央大街夜景 因一首歌而名满天下的太阳岛 翌日,林大哥和嫂子安排了一日游。<div> 【伏尔加庄园】是近年哈市新建的一座纯俄罗斯风情的园林,置身其中有又在俄国的感觉。庄园里原汁原味的俄式标志性建筑,精美,广阔的园林,典雅的葡萄酒庄,美轮美奂的歌舞表演,让我们享受了一场视觉和味觉的饕鬄盛宴。</div> 一台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歌舞团的演出 在葡萄酒庄里品美酒,喝咖啡 这葡萄酒杯可是冰做的哦! 在哈尔滨盘桓了两日,我们四人便驱车奔向佳木斯。<div> 当年的北大荒就是在佳木斯以东的三江平原,生产建设兵团总部就设在佳木斯。我在桦川县的30 团,林垦夫妇在双鸭山市的29团,回兵团看看是我们共同的心愿。</div><div> </div> 佳木斯知青广场是2008年为纪念赴边疆屯垦戍边的百万知青而建的。 望着雕塑上的这段文字,我的思绪回到了1968年----<br> 那一年,老人家一声号令,一腔热血的我们,怀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理想,踊跃报名到北大荒屯垦戍边,我竟然没有征求父母的意见。<br> 那一场送别的情景依然时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div> 那一年,我刚满十八岁。</div> 1968,年8月31号永远铭记在心里的日子,我们离开了上海奔向遥远的黑龙江,开始了兵团战士屯垦戍边的生活! 再见了,上海! 刘英俊纪念馆,当年我还在他的雕塑下留了一个影。 <h5></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离开佳木斯驱车驶向我当年战斗了四年 的桦川县江川农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30团)<div> 沿着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进入桦川,两旁绿树成荫,路边的花圃点缀着一望无际的田野,美极了!</div><div>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50年前的一件趣事。</div><div> 那年,刚到连队,住的"干打垒”土坯房,根本没有洗澡的条件。十多天后我们这些上海知青吵着要洗澡,于是连队用拖拉机把我们三十多个人拉到了佳木斯澡堂。来回约160公里,敞篷的拖拉机行驶在泥土路上,一路尘土飞扬,结果可以想象,从此再也无人提去佳木斯洗澡啦。</div> 北大荒没有忘记我们,随着近年来知青们不断回访,路边竖起的欢迎回家的标语。 江川农场即当年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师30 团 当年我们30团的团部 现在的江川农场 当年我们居住的是“干打垒”土坯房,现在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有的还住上了别墅。 在一栋别墅前巧遇战友薛军,他一直没有离开北大荒,在江川农场宣传部长的位置上退休,现在住在这栋200 多平米的别墅里。 农场职工的住房 当年在马库力山上远眺 我在团部警通排 我的战友和同学 如今的马库力山上的远眺 当年的加工厂 如今已经荒芜了 变了变了,都变了,现代化的农场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到连队(现在的作业点)的道路 引水灌溉都是那么的艺术! 大片的麦田全都变成了水稻田,北大荒真的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想想那些年真是苦啊,为了能在北大荒实施机械化大规模的作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清除树疙瘩,唯一的工具就是十字镐。冬天的冻土零下三十多度,一镐下去只有一个白点,要连续不停的用力,才能刨起一块冻土,其艰苦状态真难以想象。 要离开桦川了,离开这片我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热土。在这片土地上,我有过劳作的苦累,有过生活的艰辛,有过前途的迷茫,有过思乡的忧伤。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留下的只是我已渐渐老去的身躯。<br> 但感到欣慰的是由千里荒原变成的中华大粮仓。是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几十年的结果,其中也有我们知青的付出哟!<br><div> </div> 当年我们学校34个同学,现在你们都好吗?愿你们都能平安、健康、快乐、幸福! 捧起一捧黑土,心中十分的眷恋和感慨,已是古稀之年的我,此后还能踏上这片土地么?<br> 别了,桦川!<br> 别了,马库力!<br> 别了,那些长眠在马库力山下的知青们! 双鸭山农场原来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29团,林垦夫妇当年就在这个团。也是他们相识相恋的地方{林垦是哈尔滨知青,嫂子是天津知青}。 双鸭山农场的场标 昔日的战友王希武全家热情的接待了我们<div> 老王几十年一直留场工作,女儿在场部的宣传部工作。全家成了世袭的农场职工了。</div> 双鸭山农场场部 双鸭山农场的创业展示馆全面展示了农场从1947年成了以来至今的发展历史,内容十分丰富。 馆内展示的图片的知青篇是不可缺少的哟! 嫂子说:这不是你吗! 丰盛的宴席,浓浓的战友情! 几十年的情,都在酒中了。 晚上在双鸭山火车站送别了回哈尔滨的林垦夫妇,我们踏上了东去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