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间半·甘家大院】

天末孤烟

<p><br></p><p>  甘熙宅第院落不是江南园林,是民宅,南京老人们叫它九十九间半。</p><p> 这么大的宅院当然是豪宅,是座“多进穿堂式”建筑群,占地9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400多平方米,修建于嘉庆年间。甘家大院迄今已基本完好的保存了220多年。建筑专家对甘家大院评价极高,认为是难得的“民俗瑰宝”。在南京,这也是体量最大、最完整的民俗实物了。</p><p> 甘熙大院建筑特色南北交融,既有“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江南民居的娟秀雅致,又有北方“跑马楼”的浑厚大气。在这里转来转去,很有些“豪门深似海”的感觉,只不过我不是路人是游人。此类地方,用文字描述都是索然无味,只能身临其境。最好再恍惚些,走走元神,那就情趣盎然不虚此行。</p><p> 这样大的宅院,主家肯定不是等闲之辈。不过甘熙还真算不上多大的历史名人,甘熙最高官衔是个记名知府。清朝知府按例是从四品,相当于现今的正厅。记名知府就是现任下一级的该职级后备官员,那也就是个县级。甘熙真正有名的是他的文人身份。甘熙是晚清时期南京著名藏书家、金石家,是金陵大文人。再加上祖上显赫,到他父亲甘福时期已有藏书十万卷,并修建了用于藏书的津逮楼。能修建这样的大宅院,除了财力,应该更多得还是得益于甘氏家族的学识和见地。至于九十九间半,那是因为皇家宫殿不超过一千间、民宅不得超过一百间的“惯例”。</p><p> 值得一提的是,民俗甘家宅邸,已不属民间,而是“官身”。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制度决定,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是放在国家手里稳妥安心。发展是有代价的,对文物而言往往就是灰飞湮灭。经济玩着玩着就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玩没了。南京市政府二十年前开始动员此处居民拆迁,前后投入了几个亿用于维修、拆除周边和扩建。十年前完成了甘熙宅第的修缮并建成了配套的熙南里文化街区,应该说是有远见的大手笔。</p><p> 在江苏省2016年发布的首批58个历史文化街区名录中,南京有十一席。分别是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梅园新村历史文化街区、总统府历史文化街区、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朝天宫历史文化街区、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荷花塘历史文化街区、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金陵机器制造局历史文化街区、高淳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七家村历史文化街区。其中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就包括甘熙宅第和熙南里。颐和路街区和梅园新村街区则是属于国家级。</p><p> 国家关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是1986年提出的,到2008年才颁布保护条例。从各地情况来看,比较纠结的问题就是是否搬迁“原住民”。世界上最早提出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是法国,1962年颁布了相关的《马尔罗法》,保护的重点是不得拆除原有历史建筑,政府出资修缮。由于社会体制不同,中国的情况复杂的多。列入被保护街区公房私房混杂,压制不住的经商欲望,导致众多文化街区走向商铺经济。北京的南锣鼓巷,早期情况应该就是个案例。后来的山西平遥城,搬迁所有原住居民,又广招诟病。很难说有什么好办法,做到既保护历史原貌,又提供优质旅游资源,还充满勃勃生机。只能是看当地政府的远见卓识和治理智慧了。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甘熙宅邸和熙南里街区的还算是不错的。特别是政府在甘家大院设立了南京民俗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充实了街区的历史文化内容,提升了街区的保护地位。</p><p> 城南有这样一块闹中取静的去处,那里有一方固化和流动的民俗小天地。</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