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清代诗人袁枚,对,就是乾隆年间的进士、后半生辞官专研学问、所写的古风诗《苔》,于2018年春节被央视搬上舞台演唱的那位大才子。他还有一首别开生面的诗作:七绝《马嵬》——</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马 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清 袁枚</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b></p><p><br></p><p> 与《苔》全诗不用典的写法相反,此诗句句用典,但通俗易懂。诗的意思是说:</p> <p> 各位,拜托拜托,</p><p> 请不要再吟咏当年的《长恨歌》了!</p><p> 想想吧,世上有那么多的牛郎织女,</p><p> 他们可都是被银河阻挡,天人相隔!</p><p> 杜甫《石壕吏》中那对老夫妻,</p><p> 当他们被逼分别时是多么悲伤!</p><p> 他们洒下的苦涩泪水,</p><p> 比唐皇杨妃在长生殿上流的泪更多!</p> <p> 袁枚这首《马嵬》是诗论、更是史论,也是时论。短短四句,直接PK白居易的《长恨歌》,驳斥对李隆基杨玉环爱情故事的颂扬,其对历史与社会的洞察和见解,使人耳目一新。</p> <p> 《长恨歌》,是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长篇名作,该诗全面描写了唐玄宗与楊贵妃的艳情故事与悲剧。</p> <p> 唐代天宝十四年(765年)爆发“安史之乱”,当了45年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从京城长安逃往四川,途经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西)时,禁军哗变,不肯前行。为平息事态,玄宗逼不得已处死了他的宠妃楊玉环。被李白形容为娇比飞燕、艳压牡丹,“长得君王带笑看”的一代国色天香,就此魂飞魄荡。</p> <p> 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祸乱被平息过了33年后的公元806年,34岁的白居易被派往马嵬坡附近的地方担任县尉。在一次与朋友同行出游时,谈及明皇贵妃往事。朋友中有人认为,如此突出的事件不可因时间推移而湮灭,鼓动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白居易于是写出了这首长诗。因为诗的最后两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们便将此诗称为《长恨歌》。同行朋友之一陈鸿,随之也写了传奇小说《长恨歌传》。</p> <p> 《长恨歌》共120句,前段以宛转瑰丽的文字,描写了唐玄宗与楊贵妃的情爱生活;诗的中段“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写出了军人的愤慨、玄宗的无奈,楊贵妃成了安史之乱的牺牲品。诗的后部则以神话化浪漫方式,大幅度描绘了唐玄宗对楊贵妃的怀念,极尽悱恻缠绵与哀伤。全诗揉合了辞赋铺叙与民歌的流利酣畅,倾注了浓浓的情感,表现出作者在长诗创作上的高超水平。应该说,《长恨歌》在艺术上是非常成功的,与后来的《琵琶行》一起被认为是白居易的代表作。</p> <p> 白居易的《长恨歌》,具有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性。如诗一开头就以讥讽口气说:“汉皇重色思倾国”,诗中揭示玄宗迷恋楊玉环、日夜沉浸酒色,“从此君王不早朝”;杨妃得宠,“姐妹弟兄皆列土”,终于导致“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后果。然而,这并不是此诗的重点。诗中大量宫中香艳场面的渲染、悱恻缠绵的词句铺排,皇家最高权位情男痴女的恩爱、悲催、哀伤、凄戚,这才是全诗的主调,诗意所侧重表达的是“长恨”,是惋惜同情。白居易曾在自评其诗时表示:“一篇长恨有风情。”《长恨歌》的结尾,正是此种“风情"的最高音:</p><p>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p><p>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p><p>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p> <p> 受到白居易《长恨歌》以及之前李白所写《清平调(三首)》的影响,唐玄宗与楊贵妃的故事成了历代小说和戏剧的重要题材。除了唐代陈鸿的《长恨歌传》,到了宋朝又有乐史的《楊太真外传》、元朝有白朴的《梧桐雨》、明朝有吴世美的《惊鸿记》,清代著名剧作家洪昇写的《长生殿》,更是风霏一时。所有这些作品,虽各有侧重,但大体上都是把唐皇楊妃当成悲剧人物,演绎他们悲欢离合的种种情事。</p> <p> 史上总有机缘巧合。在白居易写出了《长恨歌》九百多年后,袁枚作为清廷候补官员,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也被指派来到陕西西部。同样是皇家体制内的人,时年36岁的他路过马嵬驿时,却有完全不一样的感触和看法,他不忧其君反忧其民:“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身临其境的袁枚联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楊当年的马嵬诀别并不值得同情讴歌。因此<b>他“以小博大”,用1韵28个字挑战白居易的60韵840字</b>:</p><p> ——不要再去唱诵那首用民间七夕相会的传说,神化唐皇楊妃的《长恨歌》了!他们享尽了荣华富贵,他们的结局是自己造成的!要知道这人世间也有无数拆散夫妻的“银河”,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夫妻经受了生离死别的痛楚!</p><p> ——老杜笔下石壕村里的人家,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战死了,家中剩下寡妇孤儿和一对老头,官府还上门来抓丁。“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最后连老婆子也“被应征”了!这是多么辛酸痛苦的场面!如此悲惨的情景,远比李楊在皇宫内的夜殿凄戚依偎昵侬,更能催人泪下、涕零如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枚马嵬吐槽《长恨歌》 ↓</span></p> <p> 袁枚此诗,句句犀利。他以独特眼光审视安史之乱与李隆基杨玉环悲剧事件,作出全新的评判。《马嵬》诗的意旨,在揭露社会矛盾、为底层人民的苦难呐喊。这使得此诗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继承和发扬。</p><p> 同时,《马嵬》在诗艺上也独具特色、不落俗套,颇受论者赞赏。此诗虽为议论之作,却以抒情语句表达,诗行逐句递进,遵循格律,流畅自然,毫无乏味之感。诗的头两句借马嵬为题提出论点,后两句再运用典故对自己的观点作论证,所用材料都是人所共知的旧事和传说,但用的恰到好处,有点石成金之妙。全诗正如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云:“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p> <p> 徜徉在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所见可有一比: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棵耀眼的艳芭,为我们提供了文学认识意义上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七绝《马嵬》,则是一株挺拔的益草。读《马嵬》,可以从中体会到袁枚提倡诗歌要反映人民生活、关注人民疾苦的观点。作者这种进步的文学创作主张,在我们強调“以人民为中心”的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枚画像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枚墨迹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枚《行书诗册》(局部)↓</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枚著作《随园诗话》(古本)↓</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枚作品 《苔》 ↓</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袁枚塑像 ↓</span></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说明:本篇(包括图片)采用多篇网络资料,谨致谢忱!撰写中力图做到客观中允。所述观点、涉及史实如有不当不妥不准,敬请美友批评教正。</p><p><br></p><p>山音,2020.07.14 完篇于深圳</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