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军206师政治部主任,薛纯德是洛阳大东村人!

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p>  1981年大陆、台湾从敌对关系到三通,我父亲告诉我姑父(洛阳实验中学教师)说“大口铁村一亲戚从台湾回大陆探亲,你写一封信,让他回台湾打听一下,你父亲的下落!”姑父说“战乱那么多年,当年我父亲让我们到云南相聚,然后去台湾,谁知我们刚到,云南起义,再没见过父亲,音讯全无,不会有父亲了!”</p><p> 在我父亲再三劝说下,最后找到铁村的亲戚,后来听我姑父说“其父亲知道子女还在人世,兴奋的在二楼转来转去,一不小心摔下楼梯...第一封信是先要一张全家福,”因这张全家福,也很为难姑父,最后从我家像册中找到一张,由姑姑、姑父和姑父妈妈在一起的老照片!后来台湾寄路费,姑父办手续去了台湾。姑父的父亲薛纯德对姑父的婚姻很满意,告诉姑父马家是书香门弟,他和马家民国参议长马思骏有交往,并说“当年武军长想把其女儿嫁给你,我知其德行不好,以你年龄尚小为由推掉,能和马家联亲是我家福.....”</p><p> 后来姑父当了一届政协委员......</p> <p>台湾河南同乡会之子回忆录.</p><p> 我的父亲史梅岑,解放前是洛阳唯一一家报社,《河洛日报社》社长,县参议会议长。1948年赴台后任“台湾艺专”、和台湾“文化大学”教授、国大代表。</p><p> 父亲离洛后,三十多年杳无音讯,家人万分想念又不敢打听。盼骨肉团圆真是望眼欲穿,历尽磨难。终于在1978年盼来了海外来信,得知父亲身体健康,生活稳定全家人才放下了一颗悬着的心。</p><p> 洛阳的台属们得知我家与台湾联系上后纷纷找上门来托我和父亲帮他们寻找去台湾的亲人!我也是台属,深知 骨肉分离的痛苦和思念亲人的滋味。我是政协委员为祖国统一做点工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p><p> 在两岸辗转通信中有几个情节很耐人寻味,1978年我父亲第一封试探性的寻亲来信信封是这样写的,洛阳县东南乡潘寨后街史澂伦先生收。史澂伦是我的堂弟,父亲离洛时堂弟才3岁,是家中年纪最小的,估计能留条命,那时两岸的宣传和理解该有多大的差距?</p><p> 另一个情节是刚刚联系上,因为信都是从美国、澳洲转来,怕影响大陆家人也不敢提及真正住址,父亲只说住在澳大利亚,其中寄来一张全家照都穿短袖,背面注:“民国XX年6月全家照”,看着照片大家感觉不对,澳洲6月是冬季不该穿短袖,联想到之前邮来的台湾计算器,儿子在给台湾的回信中问道:“爷爷是不是住在计算器的产地”?多日后回信:“上次来信的分析是正确的”。简直像暗语对话,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真是可笑呀。</p><p> 洛阳39中的薛松友老师找我帮他转信寻找在台湾的父亲—薛纯德先生,由于当时两岸种种原因信件只能由我先寄到美国家人那儿,再从美国把信转寄到台湾,由父亲任河南同乡会长的便利条件成功地找到薛纯德。台湾回信也得用这种方法把信转回洛阳。这样一个来回要两个月时间,有时信件也经过澳大利亚的家人周转。</p><p> 还有一位洛阳老乡—陈贵珍,1948年随军医丈夫去了台湾,思乡心切毫无办法,后来在同乡会见到我父,拜托我父帮他寻找洛阳的家人,信件转到洛阳后我几经周折找到她老家,但陈贵珍的父母大哥均已谢世,有切身体会的自己最能理解思念的痛苦,就抱着再找找看的想法多方打听终于在一个月后找到她的二哥—陈二两,后来她们两岸家人多次到我家来表示感谢:“要不是善良的史老师多次周折寻找,我们哪有今天的团聚,谢谢你为我们又操心、又花钱------”。</p><p>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我当时是白天上班,晚上到处帮着打听找人,套信封、写地址、贴邮票,有的台属离市区太远,我就利用星期天去找,为转信大面值的邮票的确用去不少。在当时通信很不方便的形式下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帮十多户台属找到了失散的亲人。</p><p> 由于自己做了一些应该做的工作多次被评为市、省级“统一祖国积极分子”。 还被推选为民革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赴京参加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的接见、合影。</p><p> &nbsp;</p><p> (老城区农校街小学退休教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薛纯德和蒋纬国的官兵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4年国民党为抗日需要,组建十万青年青年军,一寸山河一寸血!1945年6月,蒋公介石为支持青年军抗日,送次子蒋纬国到汉中青年军第206师驻地报到。师政治部主任,薛纯德亲自安排蒋纬国到连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青年军是蒋经国主抓的部队,许多高层骨干后来成为蒋经国在台湾执政的政治班底。青年军待遇好,汉中生活水平低。军人每天的伙食标准为“大米二十七市两(十六两制)、食盐四钱、植物油六钱、燃料二十四两、蔬菜一斤、肉类一两四钱、豆类一两四钱”。这个标准超过当时国民党部队一般中下级军官的生活水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蒋纬国前往汉中时正盛夏,汉中水草茂密,蚊蝇滋生,军营卫生甚差,蒋纬国也患上痢病,因此建议发起灭蝇运动。他定做了一批苍蝇拍,发给所在的2营,每个士兵每天交10个苍蝇的任务。此举灭蝇运动效果很好,很快由第2营推展到其他营区,还被驻地村民效仿,收效甚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抗战胜利前,蒋纬国从随身携带之收音机,一得知日本无条件投降,当时整个汉中无人知道。蒋纬国乘发薪之际,安排营行政副官把所有人的薪饷及军人福利社的钱通通拿来,在汉中街上抢买烟酒、鞭炮及其他食物,作短暂之“囤积”。等大家都知道抗战胜利了,再庆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5年底,蒋介石根据蒋纬国的专长和国军发展需要,把他从青年军副团长任上调到国军装甲兵部,担任第三处处长。从此,蒋纬国离开陕西,他的军人生涯开始一个新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206师在汉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