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光中先生作品有感

三丫

<p>今天又要检讨一下了,对自己的狭隘和无知做出检讨的。</p><p>从前只喜欢读那些好多年前的书,对于近现代的作品有些不屑一顾的。去年吧我那亦师亦友的朋友推荐给我徐则臣的《如果大雪封门》,一个比我还小的七零后作品,我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和狭隘让自己错失了许多好的作品。短短的作品,可是把北京那些外来打工者的梦想与现实、温情与伤害、用朴实细密的文字表达淋漓尽致,看似冷酷无情,却又饱满热情。从哪以后我改变了一些,可是并没有改变彻底。</p><p>前几天逛逛抖音,推出了余光中先生的书,三本二十多块钱。这样的价钱其实顶多只能买一本书,毫不犹豫的掏了钱买下来。一是因为便宜,二是没有买过也没有读过余先生的作品。再说深一点,也是无知和狭隘作祟了,我对他的作品并不太上心,尽管对他的评价喧嚣声上。对他的印象止于了《乡愁》,肤浅一点说我觉得那首诗没有多少深度,当然主要是因为我没有他那种感同身受的情感,所以看不出好在哪里。</p><p>可是这三本书才看了个开头,或者说看作者的序就开始喜欢了。余先生说自己晚年一直笔耕不辍,一来因为仍觉生命可贵,母语最美,不可轻言放弃。二来因为热心的评论家与读者仍然错爱,不忍教他们期许落空,三来相信不断写作不仅能够抗拒老年痴呆症,而且能解江郎才尽的咒语。短短的几句,有不服气的倔强成分,也有时事推动的无奈,当然还有点爱慕虚荣的人间烟火气。我太爱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凡夫俗子”的人了,没有做作,没有自命不凡,只是一个人,一个敢于面对和承认自己的普通的人才是最了不起的人。而一个了不起的普通人也才能写出好作品来。</p><p>喜欢了作者,自然喜欢他的作品。可是先生文字的震撼力并非我的感情因素所能左右的,余先生的作品的确是好的。《山色满城》一篇游记,可是余先生的文笔却能够集历史、地理,与景色描写一起展现给你。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从几亿年前到十八世纪,从地理构造到人文历史都娓娓道来。最绝的还是文字,自然灵动,如山间的泉水,单单是其绵延婉转就已经动人心弦了,可是还有入口的清甜清爽,更有高低落差时的泉水叮咚了。无一处不是眼前一亮,心头一颤的美感。他说“不安的目光失足一般,顺着沙岩最西端的陡坡一路落啊落下去,一直落到大西洋岸的克里夫敦镇,被一片暖红的屋顶和前赴后继的白浪所托住。”这哪里是文字啊,分明是带着阳光的露珠,鲜活鲜活的在人的心头蹦蹦跳跳,充满了灵气 。心灵有多震撼,文章就有多美了。这些简简单单的文字也一路落呀落,从1991年落到了2020年,在我的心尖上顿了一下,撞击出无数的火花,然后燃烧了我整个身心。我希望他们能够继续下落,落到更多人的眼前,让美,让文字的魅力能够营造出更多的文化氤氲来。</p><p>我能够写出来的远不及我心头所感应出来的,其实再多的赞美也不远及余先生文字的十之其一。那种感受只能手捧书本亲自研读才能有所体会,便是心有所想,而口不能言的感觉吧。今生有幸得遇良品实是三生有幸了。开普敦在他笔下成了人间的仙境了,却不成想勾画出的美景也跑到我梦里来,让我一夜都在山丛峰海中流连忘返。天亮后心头略过的不是梦中的山与峰,而是先生的文字,终于有了余音绕梁、力透纸背般豁然开朗的顿悟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