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魏国公、中山武宁王、徐達祖籍地考

徐氏源流文化与村庄民俗

<p class="ql-block">徐达神道碑拓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史载为凤阳府凤阳县人。另据南京有关部门拓印的徐达神道碑拓片、徐膺绪墓志铭等碑刻记载,徐达亦是凤阳府凤阳县人。若要考证徐達的祖籍地到底在哪里?由於史书上对徐达的祖籍地沒有做任何记录,再加上古籍资料和证据不足,所以现在对于徐达的祖籍地在哪,还无法下定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近十几年以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徐达的子孙、以及研究徐氏源流的各界学者,为了考证徐达的祖上到底是土生土长的凤阳人?亦或者是从外地迁入凤阳县?很多人一直在为此事绞尽脑汁,于是大家都想方设法查找各方面的有关资料,以求证徐达的祖籍到底在哪里!或者求证徐达的祖上本就是凤阳本土人。然而到目前为止,只能证明徐达的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凤阳人,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夠证明徐达的祖籍地在其他的某省某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当今徐氏微信群或徐氏学术研究圈子内, 只要是在网上聊起來,就会有许很多人会认为徐达的祖籍地在江西丰城,因为他们以为能夠拿得出宗谱或地方志记录作为证据。虽然这些证据在表面上感觉能夠站得住脚,但是,这些所谓的证据,经过仔细甄别和考证,其实就是明末和清代造假的产物。这些所谓的“家谱证据”和徐达家族墓志铭、史书比较起来,完全可正面《徐氏宗谱》是人为造假乱拉历史名人的产物,因此,这些“宗谱和地方志”不能作为证据來确定徐达的祖籍地在江西丰城。由于於清朝版本或明末时期的地方志所载,其内容本来就取自宗谱,其实是不可信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仔细去考證各家的《徐氏用去》,宋代以前的世系基本都是后人嫁接历史名人、挂靠历史名人、乱拉历史名人来充当门面,基本都是杜撰出来的世系。即使是宋代以后的世系,也存在很多水分与错误。清末、民国时期,很多地方修谱的负责人故意弄虚作假乱拉名人,在用以充实、提高自己当地的名气的同时,又可以诱导一些无知的人冒认先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徐氏文化研究圈子内,早就有很多人一致认为徐达的祖上本來就是土生土长的凤阳人,至於徐达的祖籍地在江西丰城、在安徽新安之說,无稽之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目前为止,徐达的祖籍地在江西丰城一说,无论真实与否,都是流传最广的,甚至还得到了很多人认可,认为可信度是最高的。因为,徐达祖籍地在丰城一说,能夠拿得出宗谱和地方志记载作为依据,例如明朝万历十四《南昌府誌》、清朝康熙《南昌郡乘誌》,都记录有这样一句话:“二八居士墓,在桐槽水南鄉,相传为中山王远祖。”这句话开头用的是</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相传”</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两个字,就足以证明,</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在明朝万历年间和清朝康熙年间,徐达的子孙后代根本就没有有认可祖籍地在江西丰城县。</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明末清初的江西“丰城地方志和南昌地方志”记载用的是</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相传”</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顾名思义就是民间传言,因此不能当真,这一说法还没有得到徐达的子孙认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到了清末同治年間,湖南徐清选任丰城县令,后来他又升任南昌知府,或因为他的祖籍在丰城,所以他在主持重修《丰城縣誌》和《南昌府誌》的时候,比较偏向丰城,因此,</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清末的《丰城县志》和《南昌府志》里面记载的“二八居士墓”的用字和用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相传”变成了确定,卽记载如下:“二八居士墓在丰城县同曹水南鄉,居士系明中山王达祖,正德、嘉靖中,其子孫魏国公屡遣宗人祭掃。”由此证明,明万历和清康熙時期的地方志內容,已经被清朝同治年间重修地方誌的人改动了。</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清末同治年间的丰城地方志既没有做系统论证,也没有拿出有效证据来证明徐达的子孙魏国公或定国公认可丰城为祖籍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 明朝万历年间,徐达的子孙还是世袭魏国公和定国公,他们根本就没有派人来丰城祭扫,因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南昌郡乘志》”同样用的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相传</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两个字,根本没有记录“魏国公派人来丰城祭扫”,由此可见,徐达的后人一直到康熙年间也没有认可丰城是徐达的祖籍地。</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康熙年间《南昌郡乘志》仍然记载在丰城当地只是口口相傳,根本不存在魏國公派人來祭祀掃墓。为什么到了清末,就突然确定二八居士墓是徐达的远祖墓?而且还谎称說徐达的子孙魏国公派人來掃墓?如果确有其事,为何万历年了《南昌府志》与康熙年间《南昌郡乘誌》没有记载魏国公派人来祭扫?再细看清末同治年间《南昌府誌》后面注明:“二八居士墓⋯⋯,这条记录來源于《丰城县志》,”由此可知,清末的《丰城縣誌》和《南昌府誌》是根据同一时期重修的《丰城县志》,篡改了明朝万历和清朝康熙年间的版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江西丰城徐韬後裔的《徐氏宗譜》记载:“徐达的高祖傅林、曾祖父徐明常,祖父徐思溫,父親徐惟勤,这几代人一直都是生在丰城、葬在丰城,到了徐达这框里,才出现了两个版本,卽记录了先世由南昌府丰城县商徙、军寓迁凤阳”,这无疑就是“自相矛盾”。那么,到底是谁迁凤阳了?宗谱明确记载的徐惟勤以及徐惟勤以上的所有人生、老、病、死、葬全在丰城,根本没人去凤阳。再有,翻遍丰城、南昌、抚州等地《徐氏宗谱》,徐达以上没有“二八居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清末时期合修的新建县松湖镇时山村的《徐氏联谱》,徐惟勤娶甘氏,生一子“徐甘生”,又据民国时期《南州徐氏大成谱》和丰城县的《徐氏宗谱》记载,“徐达,名甘生”,这就说明了真正的徐惟勤的儿子是徐甘生,并非徐达。但是为了造假把徐达拉入丰城,当时负责主修《徐氏宗谱》的人就把徐甘生变成了徐达,他们这样做,保留了真实存在的丰城徐甘生,又让徐甘生充当客串了徐达的身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查明代的古籍资料,包括《明史》、《御製中山王神道碑》、徐膺绪墓志铭拓片在內,都明确记录了徐达是凤阳府凤阳县人,追赠三代为王爵”,徐达以上的先祖名讳都是纯数字,这就符合了元代汉人以数字为名字的传闻。而丰城的《徐氏宗譜》记载徐达的上三代都是普通的居士,而且一辈子生活在丰城,就连徐惟勤也是一辈子生活在丰城,并且葬在丰城,试问一下?先世怎么就变成了迁凤阳呢?这明显不符合常理,由此,该版本《徐氏宗谱》记载的徐达以上世系的真伪性不言而喻。按照明朝追贈的典章制度、凭徐达以及徐达的子孙在朝中势力,如果他們认可了丰城祖籍地,为何不在来丰城祭扫立庙享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另外,持“徐达的祖籍地在丰城”一说的人,又搬出明朝《地理人子须知》一书來证明徐达的祖籍在丰城桐槽,因为该书记录了明中山王徐达的先祖二八居士塟在丰城縣桐槽水南鄉宝剑出鞘形,是在宋朝建炎年间下葬的。可是翻遍丰城的《徐氏宗谱》,根本找不到宝剑出鞘的记载。虽然《地理人子须知》记录了了徐中山王祖地在丰城,但是唯一的缺陷就是沒有注明到底是哪一個人下葬此地,墓主人名字无从查考。将</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地理人子须知》和丰城的《徐氏宗譜》仔细比对一下,则二者不吻合,因为丰城的徐韬后裔的《徐氏宗谱》根本就沒有记录宋建炎年间下葬宝剑出鞘形。如果徐达的先祖真的是丰城人,为何宗譜就沒有建炎年間下葬寶劍出鞘形与地方志记录的二八居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癸巳年南昌徐孺子研究室曾重修一部《南州徐氏大成谱》,明确记录了另一处中山王徐达世系,和武宁县、瑞昌县徐懋功的后裔村庄《徐氏宗谱》相同,记载如下:</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徐崇高宦居丰城,因而为家,建炎年間下葬桐槽水南乡宝剑出鞘形”,該譜记录徐达的父亲是徐玉,和丰城的宗譜完全不同。再仔细查看《地理人子须知》,有这样的一句话:“從戎遷濠,主生玉”,这是否意味着徐达的父亲名叫徐玉呢?如果按这个理解,武寧縣、瑞昌市的徐懋功後裔的《徐氏宗谱》,似乎又和《地理人子须知》有吻合之处,但是仔细推敲考证一下,似乎又和丰城的譜一樣,都存在证据不足,同样不能说明徐达是徐懋功后裔。再仔细辨别《地理人子须知》里面的内容,居然也有错误,即“女为文孝皇后,次子永昌……”,按正史和徐达家族子孙的墓碑记录,徐达的次子根本就不是徐永昌,由此断定该书记录也有不实之处。由此可说明《地理人子须知》内容是道听途说得来,其记载亦不可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又据清代的安徽《新安徐氏宗谱》记载,徐达的先祖自安徽皖南迁浙江,然后又从浙江迁凤阳。这个记载同样不可信,因为这个版本的宗谱记载的徐达的父亲、爷爷、祖父的名字和徐膺绪墓志铭记载的不匹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徐达的神道碑文和北京的定國徐公碑文、以及徐膺绪墓志铭,以及徐达的诸多子孙墓志铭神道碑文,明确记载了徐达的父亲、徐达的祖父、徐达的曾祖父的名字,且世代都是凤阳县人。</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而丰城谱则迥然不同,丰城谱不仅记载徐达的上三代名字是错的,而且丰城谱记载的徐达的夫人、徐达的母亲、徐达的奶奶、徐达的曾祖母姓氏全是错的,则可证实丰城的《徐氏宗谱》就是拉郎配,他们把丰城徐甘生粉饰一下就摇身一变,变成了徐达,然后以此来诱导、误导徐达的后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达祖籍问题,除上述资料以外,再也找不到有关於徐达的祖籍地的文字记载。古籍史书、以及在當代的南京出土的十多座徐达的后代的墓志,沒有一句提到徐达的先世居南昌府丰城县。按照古人撰写墓志铭的习惯,古人去世后,銘文里面必须要记载自己的祖上来自哪里!如果从外地迁来,必须要注明来到现居住地的原因;如果是世世代代居住此地,就记载“世为某地人。”可是現在出土的所有的徐达后裔的墓誌銘、碑、包括古籍、四庫全書里面收录的徐达的子孙的墓誌銘、碑、传等文章,竟然沒有一篇提到江西丰城。虽然徐达一族在南京或北京居住了很多代,但他們的墓志铭或碑文始終记载世为凤阳人。假若徐达的祖父真的是丰城觉溪徐思溫,並且是徐思溫或徐惟勤迁鳳陽,亦或是徐达自己小时候就莫名其妙地来到了凤阳,为何徐达家族的墓志碑文等等就不写丰城?假若才住了几代,为何不写和丰城觉溪有关呢?因此,徐达的祖籍地在江西丰城一说,根本不成立。更何况,现在的觉溪已经出土了众多的墓志和买地券,分别保存在丰城当地或外省收藏家手里,这些碑文,其中有一部分明确记录了徐思温家族,一直到徐思温以及徐惟勤这代人,没有一个去凤阳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再看徐达的儿子徐膺緒墓志铭文,明确了高祖五四、曾祖四七、祖父六四、父亲徐达。由此可见,丰城的《徐氏宗谱》记载和徐膺绪墓誌銘文完全不符。近些年,丰城当地出土了不少(所谓徐达先祖)墓志铭和买地券,没有一处记载迁凤阳的记录,亦可证明徐达和觉溪除了同姓以外,再也没其他关联了,试问一下,徐达怎么就变成了丰城觉溪人?在如此多的证据面前,坚持说徐达祖籍地在丰城的人,甚至还怀疑徐膺緒的墓誌是假的,我只能說這种人太幼稚了!难道专业考古人员还不能辨別徐膺緒墓志的真伪?难道觉溪当地出土的墓志或买地券也是别人造假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地理人子須知》一书是江西德德兴县天门村徐维志兄弟兩合撰,明朝万历年间成书刊行面世,此书面世之后,万历《南昌府誌》根据《地理人子须知》,捏造出一句:“二八居士墓,相传为徐达的祖墓,”也就是说,主修南昌地方志的人只是根据传闻,当时还沒得到徐达家族的认可。那么,德兴县二徐所作徐达的祖墓風水,是在丰城打听來的信息?或者是在地方志书记里面得来的信息?如果徐达的先祖在宋朝建炎年間真的塟在宝剑出鞘形,为何丰城譜沒有记录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風水师里面,还有一个唐朝的风水大师楊筠松,在這篇文章里必須要提及,或許諸位有所不知,据《杨救贫传奇》介绍,唐昭宗時期,楊筠松師徒经洪州到达丰城縣桐槽徐氏家中,指点徐达的先祖下葬於桐槽將軍出劍形,並畱有鉗记云:"桐槽大地,邋邋遢遢,炎脚注金頭,却似牛軛。帝前后殿,貴人前席,日月捍門,龍虎持戟,有人葬者,王侯兩國,百年已后,富貴方得,若間發跡先須江北。"如果按楊筠松傳奇,难道徐达的祖墓風水又或是唐朝下葬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若徐达的祖墓和祖籍地真的在丰城,为何徐达以及徐达的子孙在明朝就沒认可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丰城《徐氏宗譜》记载徐达的上世世系,在《丰城县志》里面也能夠找得到,《丰城縣誌》中,有这么一段记录:“徐國煦、徐定⋯⋯徐正常,连续好多代列为孝子世家,並且直接写到了元朝的徐正常(丰城宗谱記录徐达的曾祖父是徐明常,也就是是徐正常的兄弟)。如果徐达的高祖父真的是徐傅林、徐达的曾祖父真的是徐明常,为何这个孝子世家就不写上更加出名的、所谓徐达的曾祖徐明常?反而写徐正常?按《明史》和多部古籍記錄,徐达的上三代追贈为王爵,那么,在徐傅林的几个儿子里面,徐正常肯定沒有徐明常出名了。因为如果按正史记载,所谓的徐达曾祖父徐明常,是被追贈王爵的,这么重要的人物,《丰城县志》为什么不写上追赠王爵的徐明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笔者认为,《丰城县志》不记录徐明常的理由是:“徐达的曾祖父根本就不是徐明常,徐达的祖父不是思溫,徐达的父亲不是惟勤!”因为徐膺緒墓誌明确了徐达的祖父是徐五四,这已经很明确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通常来说,元朝时期汉人的名字都是由数字组成,特别是在安徽平原地区就更加明显,就算是明太祖的父亲、爷爷也不例外,他们的名字同样是数字。可以肯定的是,徐膺緒的墓誌绝对比宗譜真实。綜合上述,即使《地理人子須知》记載徐达的祖墓在丰城,那也是丰城那边单方面的传言,著书者是根据民间道听途说的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一、《地理人子須知》沒有記錄任何名字,塟此地的到底是誰?叫什么名字?无法查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二、徐膺绪墓志的出土,证实了江西丰城《徐氏宗谱》、安徽《新安徐氏宗谱》、南京徐达后裔的《徐氏宗谱》记载徐达以上的先祖世系全是错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三、清末民国时期江西的《徐氏宗谱》故意篡改徐达神道碑文,把“凤阳府凤阳县人”篡改成“南昌府丰城县角陂人”,这就是欲盖弥彰,坐实了篡改历史文献、乱拉名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很多有关于徐达家族的《徐氏宗譜》,都各持己见地认为徐达是自己的当地人。甚至现在还有很多徐氏宗亲在网上、在微信群、或者在QQ群里争吵的面紅耳赤,相互对骂、相互攻击也是经常发生的事。这根本就不是和和气气的探讨,似乎是在比试到底谁会吵架。由於各自都缺少实证,即使拿出所謂的证据,那也是自相矛盾的拉郎配闹剧,这些摆出來的证据根本不能证明徐达的祖籍地在某省某县或某地。总而言之,在沒有确凿證據的前提下,徐达的祖籍就是在凤阳府凤阳县。</b></p> <p class="ql-block">下图:徐膺緒墓誌拓印本</p> <p class="ql-block">下图:南京市徐达后裔重修的《徐氏宗谱》记载了徐达的祖上来自安徽池州</p> <p class="ql-block">安徽宣城、黄山地区众多村庄《新安徐氏宗谱》里面《徐氏分迁序》明确记录了徐达祖上来自安徽池州,与南京徐达家族宗谱吻合</p> <p class="ql-block">  历史文献明确记录了徐达以上贈三世皆王爵。由此可见徐达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即使去世了,也被追封为王,所以绝对不是丰城宗譜記載的徐明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出土于丰城觉溪的买地券,保存在上海嘉定明止堂博物馆。据碑刻文字记载,徐思温在出土的买地券里面出现了。事实证明徐思温确实是丰城人,但他和他的儿子都没有去凤阳,生老病死葬都在丰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这就是丰城那边的《徐氏宗谱》页面。徐惟勤娶甘氏,生一子,名叫徐甘生。但徐甘生绝不是徐达。徐甘生是确实存在的丰城角陂人。丰城角陂人为了把徐达拉入丰城,采用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之法,把徐甘生充当徐达,用拉郎配的手法,将徐达顶替徐甘生,形成了了个二合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所谓的徐达的先祖徐傅林,在买地券里面出现了,徐傅林也没去凤阳。</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明朝万历年间《南昌府誌》记载“二八居士墓,相传为明中山王徐达远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意味着在康熙年间还是沒有确凿证据能夠证明这个墓主是徐达的远祖,同时也沒得到徐达以及徐达的子孙认可,甚至当时的宗譜上根本沒有这个记载。所谓远祖,肯定是很多代以前的了,可以确定绝对不是徐明常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丰城同曹在哪里呢?很多人认为同曹就是现在的丰城杜市镇同造孫家。同造孫家距离觉溪徐家不远。</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那么?同曹到底是不是現在的同造?萬历、康熙年間的《南昌府誌》记录的同曹到底是不是清末同治年间《南昌府誌》中的同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因为《地理人子须知》的作者根据道听途说的传言,将丰城本地方言“同造”谐音为“同曹”,由此证明,此前没有相关文字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据丰城同造《孙氏宗谱》记载,同造村一直叫做同造,根本就沒有叫做“同曹”。又据四库全书里面明朝《孙先生墓志铭》载:“</b><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2px;">正统五年五月二日,丰城孫先生没。先生讳贞,字宗正,号竹轩,孙氏。唐兴元中曰瑫者,自江左来丰城,卒葬邑之同造里敷山,子孙始家丰城</b><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由此可知,同造孙家在明朝还是叫做同造村,那么?万历、康熙《南昌府志》记载的同曹是不是同造?难道说是错別字?或者说同曹另有其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库全书收入的元朝时期丰城《孫氏族譜序》,明确记录了元朝時期同造村叫做同造,而不是同曹。明朝、清朝,一直到現在,同造还是同造,同曹非同造,那么同曹到底在哪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同曹就是丰城方言口音,把“同造”说成“同曹”,《地理人子须知》的作者和南昌、丰城地方志编撰人员根本就没有实地考证,他们也没见过相关的宗谱记载。现在的丰城那边《徐氏宗谱》,则根据地方志和《地理人子须知》,添加了徐达,并且把徐甘生变成了徐达的替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康熙《南昌郡乘誌》延续了明朝万历《南昌府誌》一切內容,一字不变的记载:“二八居士墓,相传为明中山王徐达远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相傳”二字,足以说明在康熙年间还是沒有确凿证据拿来证明这个墓主是徐达的遠祖,更不存在魏国公派人来祭扫,甚至当时的丰城《徐氏宗谱》上也沒有记载徐达。所謂远祖,肯定是很多代以前的了,绝对不是徐明常墓。</b></p> <p class="ql-block">  清朝末年同治《南昌府誌》做了改變,和明朝萬曆《南昌府誌》、康熙《南昌郡乘誌》內容不一樣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改成了“二八居士墓,係明中山王達祖,正德嘉靖中魏國公屢遣宗人祭掃,來自縣誌記載”。</span></p><p class="ql-block"> 清末的丰城地方志把“相傳”兩個字去掉了,这就表明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篡改了古人的字句。因此到了清末就无中生有,说是明朝魏国公派了人來丰城掃墓……,這明顯是後人杜撰出來的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丰城縣誌》记录的孝子世家世系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徐國煦~徐定~徐頎…曾孫徐傅林~徐正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以上和丰城徐氏譜所谓的“徐达的祖上世系”完全相同。徐傅林的第三个儿子徐正常只是普通人,如果按《明史》及明代古籍、徐达神道碑文所载,徐达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被追贈为中山王,那绝对是家族最大的荣誉,若徐傅林的小儿子徐明常就是徐达的曾祖父,被追赠为中山王爵,绝对远比徐正常有分量,为</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何《南昌府志》不载更加有分量的徐明常?反而载徐正常?除非徐达的曾祖父不是徐明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唐朝的徐韬居然活了一百一十岁,这是不是奇迹?如果徐韬在唐朝真的活了一百一十岁,那肯定是要载入地方志的。由此可见这个宗谱记载不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丰城骊塘甘氏是宋初开宝年间开基,四库全书和丰城《甘氏宗谱》、以及丰城出土的甘姓墓志铭都有明确的记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按丰城城《徐氏宗谱》,骊塘甘氏还没有基的时候,徐韬就已经去世了,试问一下?徐韬怎么就娶了骊塘甘氏呢?除非徐韬是南唐末北宋初期的人,否则不可能骊塘娶甘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见,徐韬娶甘氏存在很大问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按丰城《徐氏宗谱》记载,徐明常出生在乾道壬寅年,即1165年。 殁于景定四年,即1260年。乾道总共有九年,即1165年~1173年)。注:乾道只有壬辰,没有壬寅,由此可见丰城谱记载的乾道壬寅年是错的。如按乾道壬辰计算,则徐明常出生在1172年,殁于景定四年,即1260年,可推断出徐明常活了88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达出生在1332年,薨于138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徐明常~徐思温~徐惟勤~徐达。按宗谱记载年代计算,1332-1172=160÷3=53.33333333。也就是说,如按丰城谱记载,徐明常到徐达,连续三代平均53·3岁生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协生于绍兴壬子年,即1131年,殁于庆元戊午年,即1198年,67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傅林生于绍兴乙丑年,即1145年。殁于嘉定甲申,即1224年,79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协生于1131年,徐傅林1145年,即徐协14岁生徐傅林,这应该是不合理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丰城谱记载徐惟勤(所谓徐达的父亲)葬在会昌乡三十六都石盘头白鳝浆。足以说明他这一家子人没有一个迁安徽凤阳。近些年出土的徐思温家族墓志、买地券有很多,同样证明了徐思温家里没有人迁凤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在凤阳县,现在还有徐达祖墓和徐达的父母墓,这就说明丰城的徐思温、徐惟勤和徐达无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丰城谱找不到二八居士这号人物,也找不到宝剑出鞘形墓葬,就算《地理人子须知》记录了徐达的祖墓,那也和觉溪无关。因为宗谱找不到以上信息。</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丰城韜公後裔《徐氏宗譜》記載的“徐達家族世系”,明顯的和出土的徐膺緒墓誌銘不吻合。《南昌府誌》已經記到了徐傅林和徐正常,為什麼就不記錄被追贈為王爵的徐明常?因为徐達的曾祖父不是徐明常,徐达的祖籍和丰城无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理人子須知》記錄明中山王祖墓的頁面“徐氏宋建炎四年塟後,果不利,從戎遷濠,主生玉,為我皇朝開國元勳,朝班廟享皆居第一,封魏國公,進中山王,三代追封王爵,女為文孝皇后,次子永昌復以成祖推功封定國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這一段話裡面有很多矛盾與迷惑,同時還有錯誤。綜合起來,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了,只能證明作者是從坊間老百姓口傳里得來的信息。到現在為止,丰城也沒找到將軍劍出鞘這個龍脈位置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1.徐氏建炎四年塟後果不利?是否意味著建炎四年下葬後就對徐家不利,然後就在下葬後不久遷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徐达神道碑文明确记载了世家农业,以种田为生,所以不存在“从戎迁濠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2.主生玉,這三個字怎麼理解呢?主,或為祖;生玉,或理解為徐達的祖父生徐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也許有人會提出不同意見,認為是排版錯了兩個字。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應該是從戎遷濠州,生王。也有人說這個玉字是故意多一點變成玉,以避諱皇家,但是這個主字是不是可以理解為王字多一點變成主?這豈不是犯更大的不敬之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古人印刷書籍,採用的是活字印刷術,同時出現兩個錯字的概率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古人出書都會反覆檢查幾遍,主和州字形絕然不同的。王故意改成玉,也是不可能的事,比如中國境內這麼多姓王的,幾千年以來一直姓王。從來沒有避諱皇家而把王姓改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3.次子永昌封定國公?這是錯誤的,因為徐達的四個兒子裡面,沒有名叫徐永昌的。徐達的孫子裡面也沒有名叫徐永昌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4.地名桐槽,丰城覺溪(角陂)村根本就沒有這個地名。也許有人會說桐槽就是覺溪附近的同造孫家村的古地名。但是經過反覆查考同造孫家,在四庫全書裡面發現元朝的同造孫氏族譜序、明朝的同造孫氏墓誌銘,可以確證同造村一直叫做同造村,根本就沒有叫過“桐槽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5.《地理人子須知》一書裡面記錄古代的達官貴人的祖墓葬地,有很多距離墓主本人的居住地(村莊)特別遠,有的遠在幾十里,有的遠在上百里,還有的跨縣或跨省塟。即使徐達的祖墓墓葬真的在桐槽,也不能證明他就是桐槽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比如:唐宋元明四朝就有很多當官的不塟在自己的家鄉。以徐氏為例,唐朝徐浩家族,史載為會稽人,可他的家族墓地在河南洛陽出土;宋代徐鉉父子三人居住揚州,史載為會稽人,塟南昌;明代徐溥家松江華亭,墓葬在浙江長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徐达神道碑文明确记录是凤阳府凤阳县人,该神道碑现在还在南京市徐达墓园。南京有关部门藏有拓片如上第一、第二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江西省武宁县清代的《徐氏宗譜》以及瑞昌的《徐氏宗谱》也记录了徐达的祖先,但和丰城谱不同,很显然和丰城谱是有冲突,(癸巳年徐孺子研究室重修的《南州徐氏大成谱》也收录了这一支中山王徐达)。武宁县、瑞昌县《徐氏宗谱》所载的徐达世系,从字面意思看,和《地理人子须知》吻合,《地理人子须知》记载了建炎年間塟寶劍出鞘形,“主生玉”;而武宁县和瑞昌县的《徐氏宗谱》也记载了这内容,难道说徐达祖籍地在武宁县?这很明显也是后人抄录了《地理人子须知》里面的内容,然后做了个世系嫁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其实,武宁县和瑞昌市《徐氏宗谱》记载的徐达版本,如果仔细考证起來,也是不可信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丰城市徐建友拿出半截“配祀徐孺子石碑”,很想用这个來证明徐达的祖籍在丰城觉溪,不曾想,这块半截石碑根本就不是家族世系碑,这块碑刻着一大批名人,是配祀徐孺子的配祀碑。如果说上面刻有徐达,就拿来证明徐达是丰城人?那么,这块碑还刻上了唐朝的开国功臣徐世勣的名字,正因为刻着徐世勣的名字,所以这块碑不能证明徐达是丰城觉溪人。況且这块碑是哪一年刻的,也无从查考了,因为断了一大截无法找到。</b></p> <p class="ql-block">  《徐氏宗譜》里面的丰城角陂地形圖,标明的地名沒有同曹(或桐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以下是另一种版本、关于唐代杨救贫风水大师给徐达先祖择葬地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八九八年)杨筠松同曾文展、廖金精、黄妙应三徒在镜州乐平县胡中大家中小住,因于前两年于此给胡大中下祖坟。艮山头,辰丁已土、乙已火、癸酉金、丁已土去课。为隔支三月格。批明下后初二年不见应验为龙运未到时来,后三年子孙吏得县丞。果验,因此胡家请来杨筠松师徒设宴感谢。当时杨师徒四人正在婺源永平乡松严里给朱熹先世下坟。(批明一百二十年后当出伟人;后熹父朱松三十三岁时为福建政和县尉,迁尤溪县。果于一一三○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庚戌年丙戌月甲寅日庚午时),生出朱熹。传其住地前有文山、公山,生熹之日西山突发火光,现出文、公二字。熹于尤溪,故小名尤郎(即尤水之名)。后家居于建阳,十八岁时(宋绍兴十七年即一一四七年)举建州乡贡,十九岁登进士第一。历高宗、孝宗、宁宗四朝后成为闽首之理学宗师。在镜州二、三年中,曾文展写出阴阳问答二十问。详尽录出杨筠松回答所问。虽问以阴宅为主,得亦适宜阳居,问答十分广泛,答之明了详细。如曾问曰:"荫出名等疾瘦何如"?杨筠松答曰:"穴后有担坳风吹到穴,主瘫疯哑声之疾;穴后有阳窝内有死土堆,主出聋哑之疾;化胎仰慕掌握主缺唇;胎息缺陷亦主缺唇,化胎两角或有小湖小墩方目难产;穴中有气为牢狱;无气为药包或主蟆蛉,在水内则抱同姓子,在水外则养民姓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阴阳二十答,后为三僚曾家后裔风水专利秘不外传。廖金精则整理出择日诀要三十题,专论择吉日良辰之法,亦是问之广博答之详尽;据说明朝有廖炳到广东行术于潮汕到兴宁传给了罗氏先祖,后兴宁罗氏通书之集福堂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离开乐平,杨筠松师徒经洪州到达丰城县桐槽徐氏家中,为徐达先祖下葬于桐槽将军出剑形,并留有钳记云:"桐槽大地,邋邋遢遢,炎脚注金头,却似牛轭。帝前后殿,贵人前席,日月捍门,龙虎持戟,有人葬者,王侯两国,百年已后,富贵方得,若间发迹先须江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徐家,已近慢年秋仲,经过新淦进入吉水龙川,入永丰东固,上平固肥大乌山,一路上寻龙觅穴绘图作记,留待后世有福人。进入赣县潋江镇给钟、吕、欧阳、李诸族辈挽留,杨筠松只好叫黄妙应先回僚溪;同曾文展,廖瑀二徒滞留半年之久,先后相度钟、吕、欧阳、李等先世祖坟,出居阳宅姓祠各一;杨筠松择地于潋水西南,设建筑城门曰小南门,诸事完备时;刘江东自虔州来见,呈上卢光稠信函,邀请杨筠松为其母相度牛眠吉地。拜别诸人,杨筠松徒回到虔化僚溪小住,安排好诸事,带上曾文展、廖瑀、刘江东去洛口麻田卢光稠老家相卜卢母佳城不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魏国公追封中山王徐达墓,位于板仓村190号。陵园规制宏伟,神道石刻有神道碑一,石马、石虎、石羊、武将、文臣各二。徐达墓中值得一提的是神道碑,据碑前设立的景点说明牌介绍,碑通高8.95米,是明代开国功臣墓碑中最高的一块,碑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最有趣的是碑文每句话后都加了断句的圆圈,成为唯一一块有标点符号的古碑。只可惜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正版《 徐达神道碑文 》節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凤阳府凤阳县人……“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栉风沐雨,功爵苦辛。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用爵尔上公,赐以重禄,仍总戎于朔方,纤尘不掠。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追封之典,可不举乎?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大明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徐公圹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公姓徐氏,太祖高皇帝赐名膺绪,中山武宁王讳达之季子,仁孝皇后之弟也,高祖五四,曾祖四七,祖四六,以武宁王贵,皆追封中山王。高祖妣何氏,曾祖妣周氏,祖妣蔡氏,妣谢氏,皆封中山王夫人。生母孙氏。公以洪武二十三年擢任尚宝司卿,二十五年升明威将军、大同中护卫,世袭指挥佥事。三十一年调金吾前卫,三十五年升骠骑将军中军都督府都督佥事。惟武宁王淳德懿行,配古贤臣。丰功承烈,为开国元勋。公为之子,又皇后之亲弟,累荷国恩,荣爵厚禄,职任之重,优礼之隆,为至盛矣。而公资禀质懿,表里一致,德厚谦逊,不肆不矜,谨法循理,未尝逾越。盖卓然于武宁为令子,于国家为良臣,于戚里为老成,贤德者也。永乐十四年二月三日以疾卒,享年四十有五。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讣闻,皇上储君亲王皆隆亲亲之恩,遣使祭之。储君又命有司备给其葬事哀荣之典,又加盛矣。呜呼!人之生世,如公复何憾哉!公娶朱氏,封夫人。子男六人,景珩、景璜、景璿、景瑜、景瑛、景瑄。女二在室。凡公之世次行事历官于葬也,宜有志是用志,其概藏志幽堂以贻永久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永乐十四年五月壬寅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侍讲杨士奇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承奉直郎右春坊右中允吴均书并纂</span></p> <p>徐膺緒墓誌銘</p> <p>南京林工業大學明代徐達家族墓發掘簡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