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15]张稳教学古诗《竹石》(六下)

严仍江

<p>教师课文朗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竹&nbsp; 石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统编版小语六下第10课第1课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安市人民路小学&nbsp;&nbsp;张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教师简介</p><p>张稳,金安区人民路小学副校长,区第二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关工委读书征文活动先进个人、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教研先进个人、创城先进个人、课题研究先进个人。多篇教学论文荣获国家、省、市区一、二等奖。2011年荣获市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三等奖;2017-2018学年度六安市德育精品课一等奖,《可爱的动物》《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荣获市信息技术课例二等奖。“一师一优课”四次获得市优,两次获得省优。</p><p>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p><p>设计特色: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通过竹与石的对话,体悟竹子坚韧的品格,用郑燮的人生经历来与文本对话,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书、画到结课时学习郑燮的另一首题画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p><p>教学目标:</p><p>1.能借助注释理解《竹石》的意思。</p><p>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p><p>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p><p>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理解《竹石》的意思。</p><p>教学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p><p>教学准备:1.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2.多媒体课件。</p><p>教学过程:</p><p>&nbsp;</p><p>一、解诗题,知诗人</p><p>1. 多媒体出示郑燮的字画从这几幅字、画中提供的信息)</p><p>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的这位大咖是谁吗?郑燮的书法不仅堪称一流,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学生说一说《人各有体》的故事)</p><p>2.欣赏完了他的书法作品,让我们一起来观赏他的绘画作品吧。这幅画上有一首是,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竹石》</p><p>3.理解诗题,介绍作者。 </p><p>【设计意图:走进诗人,了解诗人的生平,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写诗时的创作背景,更深地了解诗的意境。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提高学生搜集、整理、筛选、归纳的能力。】</p><p>&nbsp;</p><p>二、抓字眼,明诗意</p><p>1.(多媒体出示全诗)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自学:</p><p>(1)读通诗句,注意停顿;</p><p>(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p><p>2 .教师范读,标出诗歌的节奏,指名读。</p><p>3.&nbsp;理解诗句的意思。</p><p>(1)出示:咬定青山不放松</p><p>咬: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竹子的根扎得坚固,像咬着不松口一样。</p><p>指名说诗意。</p><p>(2)出示:立根原在破岩中</p><p>立根:生根。 &nbsp;破岩:岩缝。</p><p>指名说诗句的意思。</p><p>(3)一、二两句写出了竹子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p><p>(4)出示:千磨万击还坚劲</p><p>磨:磨炼。 &nbsp;坚劲:坚强有力。</p><p>指名说诗句的意思。</p><p>(5)出示:任尔东西南北风</p><p>任:任凭。 &nbsp;&nbsp;尔:你。</p><p>(6)三四两句写出了竹子那些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p><p>(7)指名说全诗的意思。</p><p> 4 .小结:普普通通的竹子,却有着钢铁的韧劲,硬是冲出了岩石的重压,从岩缝中冒了出来。在岩缝中傲然挺拔,彰显了生命的顽强与韧性。不管是风吹雨打,雪压霜剑,它都能顽强不屈地生活下去。难怪古人爱竹,“花中四君子”中有竹,“岁寒三友”中有竹,诗人郑燮更是对竹情有独钟,不仅喜欢画竹,含喜欢把竹写入诗中。难道他仅仅是写自然界中的竹吗?让我们循着诗人的人生轨迹,来一探究竟吧。</p><p>【设计意图:郑燮的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学生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理解,并及时地予以点拨指导。每一首诗都有其“字眼”,学生抓住了这个“字眼”,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诗句的意思。】</p><p>&nbsp;</p><p> 三、多诵读,悟诗情</p><p>1. 通过配乐读、动作读 等多种形式,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p><p>2.(出示石缝中竹子的图片)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p><p>如果竹子和石头会说话,他们会说些什么呢?</p><p>结合郑燮的生平事迹,体会他对竹子的酷爱。</p><p> 他自幼丧母,家境贫寒,发愤读书,最终一举高中,因为他要像竹子一样&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他坚持练字,遍学大家,另辟蹊径,自成一体,因为他要向竹子学习&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p><p>他一生只画兰、竹、石,尤其酷爱画竹,因为他要像竹子那样</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教师对前半部分,学生有感情的对后半部分。</p><p>4.&nbsp;读郑燮“为民请命,愤然辞官的故事”,结合其生平,体会诗人刚正不阿、铮铮铁骨的傲气。</p><p>他为官清廉,为民请命,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他任职潍县县令,遇饥荒,开仓放粮,忤逆上司,不顾乌纱,因为他坚信:&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他不怕得罪权贵,题字侮辱,狂放仍由我,虽然一生清贫,因为他坚信3.&nbsp;小结。</p><p>【设计意图:了解诗人,才能真正悟出诗的意境。没有诗都是诗人内心的独白。《竹石》这首诗是托物言志诗,竹石中体现的精神就是诗人一生的境遇和品行的外化。诗人不仅仅是写竹,也是在写他自己。这样设计,能够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更能够理解诗所言之志。】</p><p>&nbsp;</p><p>四、试背诗,出示另一首题画诗</p><p>1、总结全文,学生根据板书试背《竹石》。</p><p>2.出示《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p><p>【设计意图:诗人一生酷爱竹,有很多首题画诗,画的是竹,写</p><p>的是竹,竹贯穿了诗人的一生,正是他高风亮节,不与黑暗的社会同流合污的真实写照。这首题画诗与我们所学的《竹石》相互验证,能够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之志。】</p><p>&nbsp;</p><p>五、作业布置</p><p>1.背诵、默写《竹石》  ;</p><p>2.搜集两首其他诗人写竹的古诗读一读。</p><p>&nbsp;</p><p>板书设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竹石(托物言志)</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咬定</p><p>刚劲 &nbsp;&nbsp;&nbsp; 不放松 &nbsp;&nbsp;&nbsp;刚正不阿 </p><p>坚韧 &nbsp;&nbsp;&nbsp; 破岩 &nbsp;&nbsp;&nbsp;&nbsp;&nbsp;铮铮铁骨</p><p>坚劲 &nbsp;&nbsp;&nbsp;&nbsp;任尔 &nbsp;&nbsp;&nbsp;&nbsp;</p><p>&nbsp;</p><p>教学反思:</p><p>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这次参加我校“古诗词教学”活动,收益颇多。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p><p>(一)学诗前激趣,使学生想学</p><p>  古诗距今年代较远且内容较枯燥,所以学诗前我尽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课件显示古诗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告诉学生诵读古诗词对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有独特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p><p>课件中分别出示了郑燮的书画作品,让学生了解郑燮的艺术成就,更加激发学生学习《竹石》的欲望。</p><p>出示郑燮的画像,学生积极地讲郑燮的故事,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又为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做了铺垫。</p><p>(二)学诗时点拨,使学生会学</p><p>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认真的自学,大胆的诵读,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p><p>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课堂上老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学。我让孩子们在疑惑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讨论。老师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学习积极性更高。诵读古诗,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我让学生回想郑燮辞官卖画为生的事,再联系诗中诗人如何赞美竹的,体会到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p><p>(三)学诗后拓展,使学生爱学</p><p>  在学生理解诗意,明白古诗的主题后,我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想法或收获。学生各抒己见,从竹的特点,从诗人的人品,从写作手法来谈想法,体会到学习了这首古诗受益匪浅,学习兴趣盎然。我再让学生欣赏郑燮的墨竹图,读郑燮写的另外几首写竹子的诗,再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p><p>整堂课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学习之中,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我总想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的快点多点,因而对中下生关注较少,他们听的多,讲的少,虽然看似积极参与学习中,但是独立思考的空间太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我思考。</p><p>&nbsp;</p>

学生

郑燮

诗人

竹石

竹子

出示

教学

学习

古诗

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