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红军堂位于广西兴安县界首镇,原名三官堂,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据史料记载建于1912年,因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得名三官堂。三官堂坐西面东,门前临湘江,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红军长征时,两个中央纵队就是从这里通过浮桥渡过湘江的。“三官堂”是当年朱德、彭德怀指挥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又是红军在门前架设浮桥渡河的主道。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其改名为“红军堂”。1981年8月,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界首红军堂,原名“三官堂”,位于广西兴安县城以北约23公里古镇界首境内的湘江畔,红军堂坐西面东,门前临湘江,分前后两厅,中有天井,面宽约13米,井深10.3米,建筑总面积约133.9平方米,距离界首渡口不到100米。红军长征时,两个中央纵队就是从这里通过浮桥渡过湘江的。“三官堂”是当年朱德、彭德怀指挥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指挥所旧址,又是红军在门前架设浮桥渡河的主道。当年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渡河和湘江战役的指挥所,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红军高级领导人曾在此指挥渡江和战斗。</p> <p>光华铺阻击战在湘江战役三大阻击战中,规模最小,却事关中共中央安全,所以,又是意义最重大的阻击战。因为,该战场离中央纵队渡江地点最近,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共中央安危。光华铺阻击战由红三军团四师防守界首。光华铺是界首至兴安间桂黄公路边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界首渡口以南5公里,北控界首,南阻兴安,东临湘江,西进越城岭。</p> <p>这是一场无险可守的阻击战,因为光华铺基本上是开阔的水田和坡度不大的丘陵,视野开阔,并不是理想的阻击战场。这次红三军团四师的对手是桂军,在国民党非嫡系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桂军,其次是湘军。</p> <p>红三军团四师师长张宗逊,政委黄克诚。1934年11月29日晚上,桂系15军43师一部向光华铺攻击。</p> <p>时任红十团三营长的张震发现桂军一部已经迂回到身后,直插界首渡口,情势非常危急,急忙收缩兵力与桂军在黑夜中混战,桂军两次攻到离彭德怀指挥所不足100米的三官堂。</p> <p>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与警卫员多次劝彭德怀转移,但彭德怀坚持有利于指挥,更有利于掩护中央军委过江而不愿离开。</p> <p>这是一场来回惨烈的“拉锯战”,敌我双方都没有工事依托,完全是面对面零距离的厮杀,经反复冲杀,红十团终于夺回了界首渡口西岸。</p> <p>不久,桂军增援部队来了,桂军兴安县的兵力增至四个团,敌人胆气大增,立即进行疯狂反扑。</p> <p>在战斗中,红十团团长杜中美牺牲,政委杨勇率领红军战士奋勇拼杀,腿部被弹片击中受伤。为了保存实力,杨勇将部队从光华铺后撤,构筑第二道防线。</p> <p>彭德怀见情况紧急,指挥红三军团四师集中所有兵力向光华铺发动反攻,经过一夜苦战,虽然没能拿下光华铺,但是在光华铺与界首之间建立了第二道阻击线。</p> <p>30日午夜,军委两个纵队渡过湘江,但红军还有8个师没有渡江,红十团继续阻击至12月1日,反复拼杀,全团损失几近一半,两任团长牺牲。</p> <p>战斗直到12月1日中午,中央红军大部分渡过湘江,部队掩护任务基本完成。</p> <p>光华铺一战,红三军团损失2100多人。</p> <p>这个在公路旁边的小山包,就是当年红军光华铺阻击战的阵地。</p> <p>全州湘江战役革命精神教育培训中心俞子期拍摄编辑制作2020.07.0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