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宁县文化进万家 文艺进网络 非遗项目之丰宁满族萨满舞蹈篇

覓廘

<p>  丰宁满族自治县旅游和文化广电局,积极开展以“非遗传承 健康生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以网络展播的形式展示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丰宁满族萨满舞蹈进景区表演(喇嘛山风景区)</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丰宁满族萨满舞蹈在庆祝丰宁满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中展演</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丰宁满族萨满舞蹈在北京恭王府展演</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丰宁满族萨满舞蹈走进北京世博园演出</b></p> <p>  公元前1000多年前,北方游牧民族的祖先在查干札马岩画中保留了巫师边舞边击铃鼓的形象。由此可见先民们是在打渔捕猎的原始生活中,创造了信奉自然万物为神灵的萨满文化。一代又一代的氏族萨满,在神圣的萨满祭祀仪式上,以神话、神歌、神物为表现形式,口头传承氏族的历史故事,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母系社会晚期的满族萨满文化,原始地记录并开创了北方民族璀璨的文化历程。</p><p> 满族萨满教认为,鹰、雕等鸟类诸神司火,鹰和雕是光和热的象征。萨满在《神谕》中赞鹰神,唱到“遮天盖地的金翅膀,怀抱着两个银爪子,白天背着日头来,晚上驮着太阳光”,鹰是光明与黑暗的支配者。</p><p> 在野祭中,忌神鹰的仪式中的老萨满(主祭者)、小萨满(裁立)的唱、舞记载有:老萨满戴小神帽,至七星斗前跪唱,摇飘带、舞飘带,请鹰神降临。小萨满六至八人协助,老萨满踩着八字步,持飘带跳进屋,小萨满领神进屋到神案前,老萨满边歌边舞,小萨满与之合唱,默契配合。语言有的萨满有神本子,用满语唱,有的直接用汉语。老萨满的动作是喂鹰神食,看神案上的供鸡,弥罗(即旋转),呼鹰、领转、打挺,站着对唱、给鼓、拜鼓等,以老萨满为主,以小萨满为辅。</p><p> 萨满用的神鼓,又称手鼓、抓鼓,满语男手鼓称作imcin(依木钦),女手鼓称作untun(温屯)。《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注》曰:“手鼓圆径一尺六寸,鼓槌长一尺二寸”,是萨满整个祭祀仪式中起指挥作用的乐器。</p><p> 萨满舞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充满神秘色彩,主要舞段在表现神附体时跳,这时鼓声急促,舞蹈激烈;有的萨满模拟各路神灵,如家神附体,表现人的神态、举止;野神附体则表现熊、虎、鹿各种动作。</p><p> 整个舞蹈分请神、降神、祈福、送神四个部分,用充满神秘的音乐、抽象的舞蹈语汇和象征神圣的舞蹈意境详展现萨满做法的全过程。舞蹈由8至10名演员演绎,他们身着萨满服饰,头戴满族原始“鹰饰神帽”,腰部系有铜铃,手持萨满鼓,以粗犷的舞蹈动作和形体组合为表现手段,重塑满族大萨满形象,表达满族先民崇尚自然,祈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