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班的故事(上)

叔航 池

<p>福州一中前身是《圣功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学校以校友林觉民的名言‘’为天下人谋永福‘’为办学宗旨。以‘’植基立本,成德达材‘’为校训。 以校友邓拓的名言‘’ 坚持真理,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宁折不弯‘’ 为精神楷模。 以‘’ 心术端正,文行交修,博通时务,讲求实用 ‘’ 为育人目标。 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志向高远,凤仪端朴‘’为学子风范。 是国家教委确认的中国名校。</p> <p>1951年秋,我们有幸从这扇门入学。六年之后的1957年,从这扇门走出。这一年,母校开始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高考红旗,我们既幸运也自豪。以后劳燕分飞超过六十年。 </p> <p>三牧坊是一条宋代就有的千年古巷。明正德年间,巷内有何氏三兄弟均任一方牧守,民间又称其为三牧坊。福州一中校址跨三牧坊东西两侧,一架天桥连接。东区操场一排古榕树枝叶繁茂,探出围墙,榕荫覆盖着整条古巷。数十年来,校园建筑几乎全部推陈出新,唯独保留了古巷原格局,成为老校友心中最珍贵的一道风景。学子也乐称母校“三牧坊”。</p> <p>三牧坊老校区的校舍,经世纪变迁,早已旧貌新颜。操场的一排古榕,枝叶繁茂,呵护着三牧坊,呵护着一代又一代的三牧学子。是我们心中的圣地。</p> <p>  2017年,为纪念毕业一甲子年,又逢母校二百年庆,我们回归母校,青丝已染白霜。 感恩老师的教诲,怀念曾经的少年。红楼己换了新貌。</p> <p>自1951年,我们考取省福一中,编入初中甲班,1954年转入高中丁班,到1957年高中毕业。此间六年,尽管成员有变动,但只要在这个班级学习过的,都认同这个后来简称为“丁班”的集体。</p><p>在超过半世纪的岁月里,始终情同手足,心心相通。这种感情随岁月流逝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愈加深化,是罕见的。</p><p>千年古榕,见证着丁班的世纪情缘。</p><p><br></p> <p>福州西湖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假日,曾带着书本,找个僻静处,细品细读,荷亭就是个好地方,近处还有纪念林则徐的“禁烟亭”。</p><p>桂斋有两副 林公则徐留下的楹联:</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辟立千仞无欲则刚</p><p>敬能慑心勤无废事 恕以成德俭可助廉</p><p><br></p><p>让我们从桂斋开始,顺时光隧道,回顾丁班的故事。</p><p><br></p><p><br></p> <p>玉带桥新貌。</p><p>当年,还是一架木桥。队日夏夜,我们曾驾舟兢划湖上。有一次,张华容在后掌舵,其他四个在前埋头猛划,竟不觉舵手己栽入湖中……水对桨的反作用力,来不及传递到船体,先把“无足轻重”的舵手掀翻落水。张自小就精瘦,“手臂一张皮包着骨头和筋”,几无肌肉,留下笑谈。</p> <p>《尽情地燃烧吧!青春的火焰》</p><p> ——1955年五四青年节</p><p>其时高中一年级,团支部的合影。</p><p>前排左起:潘炎彬、潘敬民、陈越、林德和、陈光华、林应桐、林忠源、池叔航、陈冰铨。</p><p>后排左起:李熹霖、张天明、林炳华、郑诚武、陈毓华、江秀钦、郑振英、孙月英。</p> <p>福一中五四楼</p> <p>高中年段,戴着福一中校徽的学子。</p><p>前左起李作人、张昭焕、郑诚武、林德和后左起郑建业(庄忆)、陈光桐、张春晴、赵运桢。</p><p>1956年8月4日,池叔航、张春晴、陈光桐、林忠源四人,乘汽船去长乐猴屿,张天明在家迎候。滩涂戏水捕鱼,吃珍稀海味。又游琯头青芝山蝙蝠洞、猴抱桃,登顶望海甚欢,历时五天,惜无照片。</p> <p>帅哥郑建业(庄忆),潘炎彬、张华蓉。</p><p>上图摄于1957年即将毕业的早春,像不像民国时代的文人?</p> <p>毕业了,部分同学的留念照。</p><p>上排:初中毕业纪念,左起林炳华、潘炎彬、潘敬民、林祥齐、杨良雄、林应桐、陈政勇。</p><p>二排:高中毕业纪念,左4起陈学琛、张昭焕、郑诚武、张维训。</p><p>末排左起:张金清、黄洪钟、张华容、陈越、严树钢。</p> <p>1957年福一中高三丁班全体同学毕业留影</p><p>前排校长、部分教师和工友。左起:</p><p>黄维申(班主任,俄语);</p><p>陈巧英(数学);马秀发(化学);</p><p>林碧英(数学);邹长斌(历史) ;</p><p>林桐绰(物理);陈君实(校长) ;</p><p>魏兆炘(国文);张敏藩(工友) ;</p><p>陈鸿燊(物理); 陈 昕(制图) ; 陈修潜(物理)。</p><p>学生36人。</p><p>光着脚丫上台面,在当时是很正常的。</p><p>1957年,除三位同学因病不能参加高考,其余几乎100%被录取。从北往南:</p><p>哈工大(1),天津大(5),北大(1),清华(4),北钢(1),北航(1),北医(1),北师大(1),上交大(2),同济(2),南京药(1),西交大(2),浙大(2),福建师大(7),厦大(1)。</p> <p>去北京上学的一批,9月3日从龙潭角码头登船,夜泊水口。次日船涉浅滩,学生跳下河滩,为减轻船的吃水,且纤缆助行,到达南平。</p><p>9月4日晚,换乘硬座学生专列,七昼六夜,走走仃仃,经上海,渡长江,跨黄淮……</p><p>9月8日,专列趑趄难行的第五天中午,在一个小站,停车三个小时,是全程最难熬的一次。秋阳狠毒,站台上孤零零竖着“白马山”的站牌,毫无遮挡,车厢外皮烫手,车厢内桑拿仓,个个汗流浃背。车厢里,水龙头一滴水也没有……</p><p>终于开车了。不消一个小时,专列进济南站,一轮园月悬在东边的天际,啊呀!仲秋满月。</p><p>站台摆着一溜盛好了的打卤面,一碗一角钱,美味晚餮。一排水龙头,我们争当旱天的鹅,埋头在水龙头下,苦中亦乐。</p><p>离开济南,很快要看到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了……</p><p>9月10日晨,抵北京前门车站,从福州起到京,历八昼七夜。</p><p>当时,若有人告诉我们——六十年后,有一种火车叫高铁,从福州进北京只要八小时——谁肯信?</p><p><br></p> <p>1957年高考升学后,丁班有过两个集结。其一,10月,在京的九位合影。</p><p>前排左起:郑诚武,潘敬民,林忠平,李熹霖。</p><p>后排左起:陈光桐、池叔航、唐龙,邓伯良 ,戎玲。</p><p>第十位郑应平,因故未到。</p> <p>其二《秋天里的春天》</p><p>1957年10月,丁班在福州的同学,西湖合影。</p><p>前排左起:黄持沂,张天明,林忠源,李作人。</p><p>中排左起:黄洪钟,张昭焕,张春晴。</p><p>后立左起:施常明,王呈怡,潘炎彬。</p> <p>意气风发,1957年迈入上海交通大学,</p><p>左严树钢,右陈学琛。</p> <p>1958年冬,林德和因身体原因,从南京药学院转学福建医学院,途经上海和杭州。</p><p>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浙江大学陈光华、林炳华与林德和相会。</p><p>上海外滩。同济大学郑建业(庄忆)、赵运桢与林德和。</p> <p>郑诚武、孙月英、庄忆、林忠源在陈子明家聚会。</p><p>陈子明,五七届甲班同学,系庄忆妹夫。</p> <p>1962年五一劳动节。</p><p>西安交通大学的孙月英(后左)、北京钢铁学院的郑诚武(后中),光临上海。</p><p>陈学琛(后右)、严树钢(前左)、庄忆(前中)、赵运桢(前右)合影留念。</p> <p>暑假福州相会</p><p>前左起庄忆(同济)、林北安(天津大学)、林德和(南京药学院)、严树钢(上海交大)。</p><p>后左起王生泉(天津大学)、徐钊(天津大学)、王呈怡(福建师范学院)、黄持沂(福建师范学院)。</p> <p>1959年春节,福州西湖。</p><p>前排左起陈学琛、徐钊、孙月英、王呈怡、施常明、林德和;</p><p>后排左起黄持沂、潘炎彬、庄忆、张昭焕、林炳华、严树钢、张春晴。</p> <p>1961年暑假,部分同学回母校的一次集结。8月13日合影,前排左3是班主任黄维申老师。</p><p>那时,我们风华正茂,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知识,是人生最旺盛、最阳光的时机。我们是幸运的:</p><p>在高校录取名额最低谷的1957年(全国高校招生10.8万),我们全员轻松彔取;</p><p>反右运动,时逢高考,免遭折腾;</p><p>严酷的阶级出身划界,高潮咫尺而未到;大学基础训练,基本完备;</p><p>文革动乱,我们均已在岗……</p><p><br></p><p><br></p> <p>暑假返校,相约游览杭州。浙大陈光华、林炳华热情接待,宿浙大学生宿舍。到上海后,交大严树钢连夜将学生宿舍腾出一间安置女生。</p><p>1961年8月30日,游玉泉、灵隐、岳坟、孤山、三潭印月、六和塔,照片摄于“花港观鱼”。前排左起:何雅玲、李熹霖、郑振英、林炳华、徐钊;后排严树钢、池叔航、陈光华、唐龙。</p><p>返校继续学业。像满帆航船,凌风直驶。</p><p>但是,对于所沭浴的母校恩泽,以及身后母校曾经如何呵护着学子?无忧少虑的我们,当年并不十分明白。</p> <p>上海人民广场</p><p>前排左起蔡赛珍、徐钊、严树钢;</p><p>后排左起史习毅、陈学琛、 、李熹霖、唐龙。</p> <p>大凡有机会回家乡,总是相约回母校——巍巍我福中。</p> <p>在京同学的聚会</p> <p>邓伯良(前左3)毕业了,将赴新疆。在京同学送别。</p><p>同学们陆续毕业于1961年到1962年,少数清华的,最迟1963年毕业。</p><p>“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当年毕业分配的口号。我们都踏实践行。大家重新分布到天南海北,从敎,从研,从工,从医……</p> <p>林忠平,陈光桐,林兆安,李熹霖,郑应平。</p><p>1962年春,在清华校园。像不像广州市的五羊雕塑?</p> <p>1962年9月8日,郑诚武的毕业分配方案公布,铸造专业的40人,有22人要去东北,留在南方的机会不多。</p><p>23日,郑诚武与在京同学在海淀聚会,29日离京。</p><p>10月11日来信,己在本溪南芬钢铁厂报到。</p><p>这是送别诚武的纪念照。其时伯良已到新疆。</p> <p>1963年2月25日,池叔航离京赴哈尔滨报到。</p><p>此前,23日向戎玲告别,并到王府井买一顶适于东北的皮帽。</p><p>24日,池叔航离京的前一天。陈学琛己毕业分配上海,穿上海军制服,来京出差。张华容己在北京机械学院任敎。熹霖、唐龙、光桐、应平仍在校尚未毕业。七人在五道口会聚,送行纪念。</p><p>其时,明確留京工作的有三人——华容、戎玲和敬民。</p><p>叔航2月26日到哈,一周之后,学琛出差哈尔滨,一起游太阳島。</p> <p>三十年后的1986年春,张天明再次协同郑诚武,组织丁班同学游览青芝山。在蝙蝠洞前合影。</p><p>前左陈光桐、柯学仪、张春晴、黄持沂;</p><p>立左起张昭焕、杨良雄、潘炎彬、(司机)、林忠源、郑诚武、张天明;</p><p>后左起潘敬民、季发钦。</p> <p>福一中是过硬的,这有一段故事。2004年正月初三,福一中春节团拜会上,我们班有三位从外地回来的同学(图中张华容、唐龙、郑应平分别是西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的教授)和我一起到陈君实校长面前拜年。当说起感谢母校给我们的栽培时,陈校长郑重其事地说:“我要感谢你们!”四位学生听得都不知所措了——此话怎讲?看着我们一脸的茫然,陈校长说道:1957年,我校高考成绩十分突出,北京、上海有关部门不少人难以置信,怀疑此中有诈,有举报到中央的。中央责令华东局书记柯庆施组织核查。请了一批专家,把福一中考生试卷全部封存调往上海复评。作为清查对象,校长压力可想而知。核查结果,卷面无异常。文科评卷尺度偏松约1分,理工科偏严不到1分,总体评价,成绩确实。接下来连着三年高考成绩突出,福一中获得高考红牌的荣譽,引来教育部组织全国21个省市参观团到福建参观访问。陈校长讲到这里说——“我怎么能不感谢你们呢?”</p> <p>有了半世纪的经历和体验,我们才更真切地领悟,母校的培育对于人生的深邃意义。怀着对母校独到的、卓有成效敎育思想和敎学方法的敬佩和感激,丁班代表于2013年9月24日,专程拜望年迈的老校长陈君实(前排左3)。</p> <p>这也是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故事。</p><p>2011年,丁斑初中入学60周年际,有一次大型集结。11月13日聚会结束,孙月英(左2)带队去医院看望因心梗住院的黄老师(左1)。学生送上精选的花篮。严树钢(左3)专注地感谢黄老师。她在申报高考过程中,维护了学生正当权益,树钢没受家庭出身的臧否,顺利考取上海交大。</p><p>病房有两个病人,林炳华(左4)征得另一个病员同意,在黄老师床前口琴吹奏一曲《我的家庭真可爱》。</p><p>严树钢父亲黄埔军校17期毕业,1937年抗战爆发,儿子(即严树钢)尚在娘胎,便毅然随川军出川抗日,参加过淞沪战役,转战于安徽、江西、湖北等地,九死一生,是出川抗战的360万川军的一员。</p><p>树钢的家庭出身是“反动军官”,头顶鸟云,无论入团、升学,只要有人一个质疑,就很可能被搁置下来。但学校、班主任没有岐视冷落,而重在表现,据实引荐,树钢如愿入学。树钢成长为电力驱动领域资深专家,殷实回报祖国。</p> <p>1995年2月3日(正月初四),例行的春节聚会,张金清同学(左4)做东,在台江麥当劳餐厅聚会。</p> <p>1996年2月22日(正月初四),在交通路叔航新家聚会。</p> <p>1999年12月26日,驻足杨桃树下——原1951年“初一甲班”教室旧址。</p> <p>1999年12月26日,徘徊在那一排常青的古榕荫下……</p> <p>我们也乐意在“天桥”合影。天桥横跨三牧坊,连接东校区和西舍,寄宿生每天都要经此多次往返。</p> <p>2000年2月11日(正月初七),春节聚会,到会17人。阳光大酒店。</p><p>前排左5-4,张昭焕、张溢儿夫妇(做东);左6-7严树钢、杨蕖子夫妇,从株洲回榕。</p><p><br></p> <p>2000年8月1日,郑应平、唐龙回榕,丁班14人小聚母校。</p><p>“今日我以一中为荣,明日一中以我为荣”。口号自豪自信,道出了代代相传的责任感。</p><p>前排左起池叔航、潘敬民、郑应平、黄维申老师、林德和、季发钦、吴增宝;</p><p>后排左起唐龙、郑诚武、张春晴、林忠源、陈光桐、杨良雄、龚慕兰。</p> <p>左起池叔航、唐龙、黄老师、郑应平。</p> <p>林兆安到昆明,拜访庄忆。</p> <p>2001年7月24日,郑诚武、唐龙刘振西夫妇、张昭焕在池叔航家小聚。</p> <p>2002年五一劳动节,在京同学在北大兰旗营林忠平宅聚会。共14人。</p><p>左起刘振西-唐龙,林兆安,邓伯良-许荷子,于友梅-林忠平,张维训-杨旭,邱瑞章-王生泉及其小外孙,戎玲。</p> <p>摄于北大兰旗营寓所外</p><p>阳光下鲜花丛中</p> <p>2002年8月3日,唐龙返榕,张天明欣然从连江回榕,参加15人的聚会。</p> <p>2002年9月2日,于上海新粤洲饭店。左起池叔航、陈学深、郑应平。</p> <p>2002年10月15日,陈学琛从上海返榕,宴请同学,于法海路温馨园酒店。15人参加。</p><p>前左2黄持沂,左3陈学琛。</p><p>席间黄持沂向陈学琛馈赠书画。</p> <p>2004.1.15 癸未年腊月卄四(祭灶日),曾经十二载的同窗,难得与老伴齐齐会聚福州。是日同游福州鼓山,行至半山,歇“欲罢不能”,“回头是岸”,瞻仰湧泉寺。</p><p>下山,会歺五四路集友饭店。</p><p>前左起刘坤筠、王恒贞、刘振西、蔡赛珍;</p><p>后左起李熹霖、陈光桐、唐龙、池叔航。</p> <p>陈光桐、李熹霖、唐龙、池叔航从1951年起,在福一中同窗六年,又从1957年起在清华同窗六年,所以是十二载同窗。</p> <p>福州森林公园</p> <p>2004正月,丁班19人参加连江张天明同学七十寿宴。</p><p>前排左6-5张天明、张美英夫妇;</p><p>前左4黄维申,前左7-3林存礼、汪炎莹夫妇。</p> <p>2004年10月,为纪念初中毕业/高中入学五十周年,年级六个班共同组织《半个世纪、重聚榕城》纪念活动。</p><p>10月24日,110名学生回归寻根,跟26名母校新、老敎师共聚一堂。</p><p>会上,池叔航代表全体同学,作题为《我们无愧为福一中学生》的发言。</p><p>丁班同学郑应平、唐龙和张天明即兴发言。</p><p><br></p> <p>丁班同学26人(后三、四排)与老校长、老老师(前一、二排)合影。</p><p>陈君实校长(前左起7) 。</p> <p>10月25-27日,丁班29人入住森林公园假日宾馆,难得有如此从容的林下散步、促膝长谈、湖滨赏月的长相聚机会。</p><p>以榕树王为背景合影。</p> <p>回味青春,共话人生,畅叙友情。</p> <p>游览植物园,鸟雨林,森林博物馆,龙潭景区。</p> <p>游览马尾船政博物馆,罗星塔,以及闽江江滨。</p> <p>2006年9月2日,庄忆夫妇从昆明回榕,并宴请丁班同学。</p><p>前排右起,3庄忆、5任宝瑞。4黄老师。</p> <p>2007年2月23日(正月初六),18人在《温馨园》团聚。</p> <p>2007年4月10日,12人温馨园聚会。</p> <p>2007年5月13日,福一中建校190年庆,学子响应母校召唤,纷纷回归。也是丁班毕业五十大年,双庆成就了丁班43人(含家属)的大聚会。</p> <p>五十二年前,黄老师就任丁班班主任。每当学子在古榕和杨桃树下,感念母校栽培,黄老师恰如其分地,成为我们心中恩师的象征和代表。</p><p>双庆之日,她执意宴请丁班学生,说“……五十二年了,看着你们成长、远走、成才……看到你们健康,我心里高兴……”</p><p>李熹霖同学代表大家祝酒,“我们在福一中度过了难忘的六年,这是从一个无知孩童,成长和走向社会的关键的六年,受到优良传统的熏陶,受到良好的教育,奠定了一生事业的基础……培育之恩,永生难忘……”并深深鞠躬致敬。</p><p>郑诚武和孙月英代表全体同学,向黄老师敬赠礼品——精致的水晶玻璃花瓶,我们命名其为《感恩杯》。</p> <p>5月16日,游览泰宁。</p> <p>穿行在大寨峡谷林间</p> <p>上图左起林炳华、秦如青夫妇;郑诚武、安建夫妇。</p><p>下图左起张春晴、陈瑞英夫妇;严树钢、杨蕖子夫妇。</p> <p>上图左起林德和、陈学琛;战其民、戎玲夫妇。</p><p>下图左起张昭焕、张溢儿夫妇;张春睛、陈学琛。</p> <p>游览将乐玉华洞</p> <p>福州南江滨</p> <p>2007年10月 ,张天明住院省立,疗理心血管。诚武、叔航、光桐、昭焕、月英、德和先后看望。病癒,10月29日,天明夫妇在邮电公寓宴请并答谢同学关心。</p><p>二排左4张天明。</p> <p>2008年2月12日(正月初六)春节聚会。19人参加。</p><p>前排左1/7徐正斌夫妇(做东);</p><p>前左2郑振英、3任宝瑞、4孙月英、5柯学仪、6黄培风。</p><p>中排左1潘炎彬、2潘敬民、3庄忆、4黄持沂、5龚慕兰、6张春晴。</p><p>后排左1陈光桐、2李作人、3陈光华、4杨良雄、5池叔航。</p><p><br></p> <p>2008年3月14日,黄维申老师八十华诞,黄持沂书写《春晖》,代表丁班祝贺,并到医院看望老师。</p> <p>2008.4.7小聚于唐龙的福州宅中。中午唐龙宴请10人于避风塘。</p> <p>2008.5.23邮电公寓酒楼聚会。</p><p>张天明从美国回连江不久,渴望会晤老同学;林炳华夫妇周游鄂赣沪杭后抵榕;周迪秀从美国回到了福州。促成本次23人的团聚。</p><p>意犹未尽,27日炳华邀请八位同学,好世界品尝粤茶点。</p> <p>2009.1.23林忠平夫妇(前排左3-4)回榕,19人相聚福州西湖。</p><p>1.28日(初三)返京前,忠平手机告辞——“千里回故里,相聚西湖边。涛涛闽江水,无尽学友情。”</p><p>是日上午,诚武、月英、良雄、持沂和叔航,先后到黄维申老师家拜年。</p> <p>上图1,黄持沂赠林忠平印章;2,当年丁班兰球队成员陈光桐、陈光华、张春晴、潘敬民。</p><p>下图1,林忠平、于友梅夫妇;2,陈光华与林忠平。</p> <p>2009年1月31日(正月初六),榕城大酒家16人春节例行聚会,杨良雄做东。</p><p>席间,广州炳华短信,西安华容、南京熹霖、连江天明电话拜年问侯。</p><p>天明行动不便,敬民生病,增宝学仪常明呈怡振英伤病,缺席。</p><p>是日相机失电,没多拍照。</p> <p>2009年8月25日,潘敬民同学逝世。</p><p>十年来,逝世同学的生卒年月(享年):</p><p>潘敬民1936.8.6--2009.8.25(七十四);</p><p>季发钦1937.12.21--2006.4.10(七十);</p><p>林忠源1935.8.14--2002.1.13(六十八)。</p> <p>2009年10月6日,张昭焕乔迁之禧,设宴康特酒家,22人。</p> <p>2009年10月11日,小聚福州观风亭。</p><p>左起唐龙、叔航、熹霖、诚武、兆安、光桐。</p> <p>2009.11.1避风塘共贺唐龙生日。</p> <p>生日宴后</p> <p>2009.11.8张春晴盛情邀约金梭花园家会。</p><p>宴请十二人同君福酒店。</p><p>席间,春晴献诗:</p><p>相识相知相携手,今朝齐颂夕阳红。</p><p>五十八载如烟去,但愿频频报安康。</p><p>嫂子说,春晴兴奋于明天有五十多年的老同学来家,翻腾着太多太久太深太沉的情怀,一夜没睡好。</p> <p>2009.11.17上海,陈学琛和唐龙拜访郑应平。</p> <p>2009.12.6二十二人相聚老福州酒家。</p><p>上图1,林德和夫妇做东宴请、敬酒;图2 黄培凤和杨良雄;</p><p>中图1,回敬;图2,交谈;</p><p>下图1,问候;图2,孙月英。</p> <p>2010.4.12陈学琛、莫晓明夫妇清明回榕。</p> <p>宴请19人于邮电公寓酒楼。</p> <p>2010年4月24日,清明时节,榕城大酒店,陈政勇(后排左2)做东,宴请19人聚会。</p> <p>2010年7月1日,唐龙看望杨良雄老大哥。此前(6.28)在闽潇饭店,宴请光桐、叔航、慕兰、持沂、春晴、昭焕、诚武等同学。</p> <p>看望邓伯良的高龄老妈妈。</p> <p>2010年7月6日,在上海陈学琛家小聚。</p> <p>陈学琛莫晓敏夫妇,郑应平黄丽君夫妇,和北京来访的唐龙。</p><p>预祝陈莫夫妇即将旅美平安愉快。</p> <p>2010年10月3日,陈学琛夫妇游览北美尼亚加拉瀑布。</p> <p>2010年国庆黄金周,严树钢带领全家自驾,游江西黎川古镇,4日登建宁金饶山白石顶——福建第一高峰,1848米。7日在福州温馨园设宴会见丁班同学,光桐、政勇、叔航、慕兰、持沂、炎彬、月英、正斌、良雄、春晴、诚武等11人参加。</p> <p>此前,严树钢曾在北京,会见了林忠平夫妇、邓伯良夫妇和唐龙。</p> <p>2010牟10月28日,三坊七巷之印象台北歺舘聚会。陈一生、施常明夫妇宴请,19人参加。</p> <p>陈一生、施常明夫妇。</p><p>黄持沂赠画。</p> <p>池叔航制作,2020年7月10日于福州。</p><p>2020年9月30日修改。</p><p>续集《丁班的故事(下)》,时段2011年之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