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沟鲁艺旧址———讲解员 — 贾林睿

黄荣

<p>鲁艺旧址简介:</p><p> 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位于今天延安市城东约5公里一个名叫桥儿沟的地方。学院校址是利用桥沟的一座教堂和教堂周边的窑洞而建立,教堂的大厅当做上课的教室,窑洞当做校舍。据说桥沟的教堂是西班牙的一位传教士集资修建的,传教士名叫:神甫。“鲁艺”成立之初并不在桥沟,而是在延安府城的北面的北围城(今天的军分区一带)。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杨联名公布《创立缘起》,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是不容稍缓的工作。”为纪念已故文豪,定名为鲁迅艺术学院,4月10日在中央大礼堂举行成立典礼。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学院”,1943年4月并入延安大学,为延大文艺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鲁艺迁往东北。延安时期,赵毅敏、沙可夫、吴玉章、周杨先后担任正、副院长。“鲁艺”校舍是利用原西班牙一神甫在桥儿沟修建的一座教堂和周围的一些窑洞。也是当时延安惟一地道的西式建筑。1961年成为国务院颁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艺”在革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对中国现代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新文艺圣殿”受到广大游客的注目。</p> <p>现在看到的是鲁艺艺术学院旧址2014的旧貌</p> <p>鲁艺旧址的现状</p> <p>  鲁艺旧址在桥儿沟镇。这里原本是西班牙神父见的教堂,在延安城东北方向。教堂本身是延安唯一的地道西式建筑,当年鲁艺在此开办了四期,很多的文艺界名人都曾在此任教或就读,这里算是中国文艺界的圣地。</p> <p>  这是一座利用教堂和周围一圈窑洞修建而成的学校。朋友说:我发现了,其实教堂都长一个样 。我说:不,你没看延安教堂很延安嘛?拥有窑洞的特色。教堂大厅布置成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模样 。</p> <p>  鲁迅艺术文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成立的第一所培养革命文艺专业人才的学府,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七人联合发起。延安时期鲁艺造就了大批抗战所需的艺术人才。同时,一大批新中国卓有成就的作家与艺术家,在这里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等大量极具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成为民族文化的珍贵宝藏。从而使鲁艺成为发展党的文艺事业的坚强堡垒和核心,成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发祥地</p> <p>  1938年4月10日在大礼堂举行了成立及开学典礼,毛泽东自任院长,-同年4月从延安中央党校毕业后来到“鲁艺”担任戏剧教师。“鲁艺”成立最初设有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从8月开始增设了文学系,后来又成立了研究室、话剧团等。1939年8月“鲁艺”从军事要塞北围城搬到偏僻安静的桥儿沟,利用教堂及教堂周边设施办起了学校。从此这座天主教的教堂传出的是读书声和欢快的笑声。</p><p><br></p><p>  “鲁艺”搬到桥沟后,毛泽东不再担任名义校长,当时的院长康生,副院长赵毅敏、沙可夫也都另有工作,因为著名的教育家吴玉章回到延安了。吴玉章11月初回到延安,11月18日就走马上任担任“鲁艺”院长,周扬担任副校长。鲁迅艺术学院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校训:紧张、严肃、刻苦、虚心。1941年6月,鲁艺确立正规学制,成立戏剧、音乐、文学、美术4个部。</p> <p>  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办的第一所培养各种高级和中级文化艺术人才的学院。鲁艺先后编排上演了《白毛女》等歌剧,《兄妹开荒》等秧歌剧,《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并出版了《文艺战线》、《草叶》等文艺刊物,组织了多次有影响的美术作品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