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遍赤峰(三)齐大窝铺欢迎你

河畔崔建军

<p>这条线路并不美好。</p><p>但这是一条必须走的线路。</p><p>出发之前的头两天我还在想,如果能有三四位车友参加就非常不错了,最差哪怕只有一位车友,也不算孤独。</p><p>5月13日早晨出发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共有12位车友参加,是骑兵一师近几年长途骑行人数最多的一次。</p><p>出发之前明确了骑行原则:</p><p>一、自愿参加,风险自担,责任自负,经费自理。</p><p>二、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得自作主张,不得脱离队伍。</p><p>三、严守交通规则,不得并排骑行,不得随意超车,保持一路纵队。</p><p>早晨8点钟,骑行队伍从赤峰东城经过,车友瓶胆正好在东城上班,这张合影是瓶胆给拍的。</p> <p>中午11点15左右,路过敖汉旗白斯朗营子佛祖寺,到了下班时间,但听说我们是从赤峰骑自行车过来的,佛祖寺保安还是网开一面,给了我们5分钟的参观时间。</p><p>赤峰车友对佛祖寺并不陌生,我却是第一次,原因是我对现代版的古董从不感兴趣,但既然路过,不妨看一看。</p><p>作为一座民间建筑,之前已经听过不少传说,但佛祖寺的宏大还是令人吃惊。车友张爱民介绍,佛祖寺是仿照北京雍和宫建造的,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和雍和宫一样大小,所用材料都是真材实料,所用木材都是从俄罗斯和非洲进口,卯榫结构,没用一颗钉子。大殿前的汉白玉石阶,其大小、重量和北京故宫保和殿后面的大石雕差不多,也刻着九条流龙图案。北京故宫的石雕重达300多吨,采自北京房山,当时没有装载机,没有重型卡车,是在道路两旁,每隔一华里打一眼井,把水撒在路上结上冰,把巨石放在冰上面用几十匹骡马拉到故宫的。想必佛祖寺的石头用不着这么费劲,但从遥远的南方运到北方,也是个大价钱。</p> <p>过了佛祖寺,在一个小村旁休息的时候,我赶紧掏出牛肉干吃几口。说起来都不好意思,定好的早晨7点钟出发,我5点多一点就起床了,本来时间很充裕,不料一磨蹭,等我做完饭抬头一看,离出发时间不到15分钟了,还吃什么饭,赶紧穿戴整齐登上车子往集合地点跑,还好,一分不差7点正。</p> <p>骑行76公里之后到四道湾。</p><p>两块牛肉干的作用毕竟有限,我已经饿得两眼发蓝了,坐在饭桌旁忽地一下子汗水又一次湿遍了全身,脑袋有些发懵,点完菜之后我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p> <p>从四道湾出来,沿着111国道继续东行11公里后,路旁立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敖汉旗干部学院三十二连山现场教学基地”。乍一看,好多人会不明白,三十二连山是怎么个意思?怎么和干部学院搭上了关系?</p><p>想当年,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登过三十二连山,一座小小的山头,同一届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都登过,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p><p>在赤峰,论自然环境,我敢说,没有比敖汉旗更差的,论人的素质,没有比敖汉人更能干的。</p><p>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敖汉人就开始了一代人接着一代人,既是漫长的,又是艰苦卓绝的生态大会战,我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生态建设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见不到效益,但却是荫及子孙的良心工程。敖汉人由此造就了全国人工造林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殊荣。敖汉人为赤峰人,乃至为人类改造环境立下了标杆。作为电视台记者,那些年我也多次采访过敖汉的生态建设,第一次喝敖汉华海酒,平生第一吃敖汉拨面,住在乡里的招待所里,第一次在外面脱得溜光睡觉,为了不着虱子。</p><p>从这个牌子向右不到一公里,然后向上,就到了三十二连山的半山腰上,但是再往上,坡太大了,只能推着车上,如果到山顶再转一圈,得需要两个多小时,尽管我是多想上去看一看,但就到这吧。</p><p><br></p> <p>从山腰上下来,继续骑行10多公里,就是我们计划中今天要去的地方—齐大窝铺,</p><p>出发之前在赤峰文物局查过有关资料,齐大窝铺在111国道旁不远处,应该不难寻找。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实地找寻却也要一翻功夫,尽管有高德地图导航,下路后又问了两位村民,但走着走着,还是钻进了一片荆棘和沙窝子里,正当我们逶迤前行的时候,忽听云山雾绕大喊:师长,我怎么看这里就是呢!我急忙赶过去。原来,这是一片风蚀地貌,沙土地被风踅过之后,在地表上留下了一座座不规则的高出地面的土堆,它们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还有的像古城墙,这就是地质学上的雅丹地貌。远远看去,不仔细辨认,真以为是一座古城。</p><p>尽管不是我们要找的对象,但是这里一丛丛,一簇簇的沙棘,一座座土堆,城堡连着堡的样子,非常适合野外设置骑行营地,于是大家着实踟蹰感叹了一翻。</p> <p>穿过雅丹地貌,阳光已经不那么炽热,在半山坡上,村民门口的牌子上写着“齐大窝铺七组”字样,上个台阶,是一排排整齐的平房,像是一个集体大院,原来这是敖汉旗的一所敬老院。见有陌生人进来,几位老人出来看热闹,我们打听去齐大窝铺的古城怎么走,老人说,这就到了,前面不远处就是,并指给我看。老人们很热情,把我们让进屋里,给我们每个人的壶里灌满了水,围着我们问这问那。</p><p><br></p> <p>按着老人的指点,我们在村南的坡地上,终于找到了古城遗址。</p><p>这是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城旁边立着一块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牌子的背后是古城简介。</p><p>齐大窝铺城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萨力巴乡齐大窝铺村南,城址为方形,面积3.2万平方米,残存高度2—4米,西和南墙中部各有一门,城址北200米为燕北外长城遗址。燕北长城在敖汉旗境内全长100多公里,在其附近有10余座障城,齐大窝铺城址就是其中一座。</p><p>我曾在《骑了吗》里说过,我们现在生活的赤峰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应属于两个国家,以今天的喀喇沁旗,松山区和敖汉旗中部为界,南部归燕国管辖,北部为东胡人所控制。南面是农耕人的土地,北面是游牧人的天下。自古以来,农耕民族不断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后来燕国想了一个办法,派大将秦开到东胡卧底,在摸清了东胡人的底细之后,秦开率大军北击东胡,却胡千里,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史记•匈奴列传》)</p><p><br></p> <p>“齐大窝铺欢迎你!”正当我们在城址旁流连的时候,几位正在种地的村民迎了过来。这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估计这地方平时很少有人来,更是很少有骑自行车的人专程来看古城。村民们异常热情,告诉我们这叫古城墙,有400多亩见方,然后滔滔不绝地给我们当起了导游,当然少不了孟姜女哭长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我们临走的时候,村民还和我们打着招呼:“绿色食品进万家,敖汉小米人人夸!祝你们一路顺风!”</p><p><br></p> <p>晚6点左右到达新惠,当晚入住供销宾馆,标间,每人30元,含早餐。</p><p>今天骑行128公里。</p><p>晒晒骑行敖汉的车友:崔建军,云山雾绕,大马哈,吴国庆,鞠文昌,彼岸,张爱民,高建军,李永琴,李志敏,大郑姐,东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