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近日,中央储备粮萍乡直属库有限公司组织部分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青年团员赴芦溪秋收起义纪念馆、秋收起义烈士陵园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span></p> <p> 萍乡市芦溪县,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红色历史,这里还是土地革命时期省、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27年9月24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就是从这里上井冈山。为了掩护部队,起义部队前线总指挥卢德铭血染芦溪山口岩,献出了他22岁的年轻生命。</p> <p> 驱车抵达目的地。迎门两侧青松翠柏肃穆挺立,顿感庄严。</p> <p> 拾阶而上,我们便径直走进秋收起义纪念馆参观学习。</p> <p> 步入场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毛泽东与卢德铭的雕塑,毛泽东同志正壮志满怀地注视着前方,身旁的卢德铭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他们的身后便是秋收起义部队浴血奋战的情景。</p> <p> 大厅顶端党徽熠熠生辉。</p> <p> 聆听讲解员生动细致的讲解,面对陈列馆里那一幅幅革命者的照片、一幕幕栩栩如生的革命场景再现,仿佛又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p> <p> 工农革命军第一面旗帜,由毛泽东授意何长工和副官杨立三设计,在鲜红的军旗中间嵌上一个金黄色的五角星,五角星上面是黑色的镰刀和斧头,白色函管上写上“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字样。</p> <p> 1927年9月24日拂晓,秋收起义部队从芦溪出发南进。当行进到山口岩时,后卫第3团遭到敌军伏击。在这危急时刻,卢德铭挺身而出,率领一个连的兵力前往增援。在这场恶战中,卢德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p><p> 卢德铭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p> <p> 参观人员驻足瞻仰,不禁遥想当年,腥风血雨的日子,战争的军号响彻天地,多少英雄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高举火炬冲破黑暗,星星之火在亿万人民心中点燃。</p> <p> 安源军事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安源军事会议当晚,毛泽东伫立窗前,挥笔写下这首著名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p><p> 秋收起义的冲锋号,就此嘹亮吹响。</p> <p> 那嘹亮的冲锋号仿佛依然回响在耳边。</p> <p> 起义结束后,毛泽东曾在这棵大樟树下集合队伍,发出了向三湾进军的号令。仰望馆内按实物比例的仿真大树,仿佛看到了当时起义部队集合出发令人震撼的场景。</p> <p>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推翻了旧中国三座大山,迎来了新中国,如一轮朝阳喷薄而出。</p> <p> 观看电影《秋收起义》片段。</p> <p> 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大家缓步来到秋收起义烈士纪念碑,怀着崇敬的心情集体瞻仰革命先烈。革命烈士奋斗不息的身影,激励着我们昂首逐梦的脚步。</p> <p>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p><p> 抚今追昔,深切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真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进一步铭记“初心”和“使命”,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不畏艰难险阻、勇于献身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