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商帮文化——以县立帮

武安博物馆

<p>  武安地处三省交界,交通便利,商业萌芽于战汉时期,兴起于明代中叶,由春去冬还的行商开启经商模式,至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改行商为开设店铺,经商范围扩大到全国十八个省,主要经营药材和绸缎。至晚清和民国初期达到鼎盛,也促使武安当地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p><p> 咸丰辛酉(公元1861)年冬天,约有300多商户组成的武安帮宣告成立,正式成立商帮,以一县之力与关东、京通卫等以省为帮的十三帮比肩并立。据民国《武安县志》统计,民国二十四年(1935),武安县商家总数为2325家,其中武安人在县外的商家1950家,从商人数25000人。正由于此,历史学家、郑州大学教授王兴亚把武安商人列入“中国十大商帮”,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县立帮”的商帮。</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span></p> <p> <b>1、五架小车闯关东</b></p><p> 武安商人最初从事商业,都是在本地区附近,每年春季推车而往,岁终推车而归,从事流动经营,称为行商。然而他们频年跋涉,吃尽苦头,还是不能大有成就,由于县内市场日趋饱和,生意难做,商家开始向外埠转移。</p><p> 武安的药商最初由龙泉武氏家族开进东北市场,龙泉武氏兄弟五人每人推着一架小车,从祁州往盛京(沈阳)贩运药材,从武安到祁州到盛京(沈阳)两千多里的路途,他们是靠着脚板打天下,在奉天立“临泰”号(后改组为“德泰兴”药号),是武安人在关东贸易的起点。</p> <p>  从车推、肩挑,到设铺开店卖药,经过10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以德庆增(伯延村房姓)、德泰兴(龙泉村武姓)、徐和发(伯延村徐姓)、锦和庆(伯延村朱、刘、关合营)、积盛和(大洺远尹姓)五大药庄为代表的药业。</p> <p>  国内知名度极高的苏州文化古城,是全国最大的丝绸集散地,多年盘结在此的武安绸缎商,已经自成一帮,穿梭于苏杭到开封、郑州、太原之间,并于清光绪十五年,在苏州姑苏城的阊门创建武安会馆(现为苏州文物保护单位)。</p> <p> <b>2、货通天下 南绸北药</b></p><p> 武安商帮的发展,由于药商的活动范围和势力地主流是在东北,绸缎生意的经营范围以南方为主,故又有“南绸北药”之说。卖绸布,开绸缎庄的经营地点主要在安阳、郑州、开封、亳州,一直到上海,苏州等丝绸主产区;卖药材开药铺的则从河北、内蒙古、青海、宁夏,最远到东三省中俄边界。</p> <p>  相传,1901年贾三合、贾荣斋掌柜,捕捉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出宫避难,途经洛阳、郑州、开封并要在开封做寿的信息,投巨资购买绸缎、专门用来制作官服。仅慈禧太后赏赐一项,贾三合绸缎庄就卖给皇家绸缎2000多匹,价值约六千两,同时将市内各大绸缎庄的朝服大缎所售一空,总价值约6、7万两银子。</p> <p>   <b>  3、经商之道</b></p><p> 武安商人从挑担推车沿街叫卖的行商,发展成以一县之力与各省商帮比肩齐名,纵横商界达数个世纪,除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之外,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武安商号普遍讲究信誉,以之为安身立命之本。</p><p> 武安商帮信奉和气生财,各大商号,以“和”和“德”这两个字使用最为频繁,从中可见武安商人的追求和理念。</p><p><br></p> <p>  武安商帮创造了中国发展史上的奇迹,为武安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武安商帮,一段辉煌历史,一颗璀璨明珠! </p><p><br></p><p> 编辑:南少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