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待阳村——写在父亲百年诞辰之际

文竹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马洪(大约摄于1936年)</b></p><p><br></p> <p>今年的5月18日,是我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日。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父亲——马洪。</p><p>我的老家在山西省定襄县待阳村。定襄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偏北的忻定盆地,邻近五台山,其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西部为平川。滹沱河等4条河横贯全境,其中牧马河流经待阳村。在20世纪上半叶,本地的农作物以高粱为主,亩产通常只有一二百斤。待阳村距县城约2华里,是个有数百户人家的村落。</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山西定襄待阳村地理位置图(一)</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的故乡待阳村俯瞰图</b></p> <p>按照明代牛姓家谱可知,我的始迁祖牛希曾在明朝初年迁居到山西定襄待阳村。从始迁祖起,到我爷爷辈,是第十八代。祖祖辈辈,我的祖先就生活在待阳村。</p><p>1920年5月18日(阴历四月初一),我的父亲马洪(原名牛仁权)就出生在待阳村家里。据其自传所述,是一个“贫民家庭”。</p><p>我的曾祖父牛青云,曾在张家口和内蒙古经棚一带的旧式商店做店员,经历坎坷,在我父亲出生10年前就已离世。</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我的爷爷牛梦月(1891.3~1975.1)</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50年摄于沈阳</b></p> <p>我的祖父牛梦月,生于1891年,读过几年私塾,后跟随我曾祖父到张家口和内蒙古,先在旧式商店当学徒,后来做店员。</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曾祖父、祖父从忻州定襄</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途径大同张家口到经棚的大致路线图</b></p> <p>我的祖母智改魚也是定襄人,她聪明能干,善做针线活计,在三十多岁时得了关节炎症,行走艰难,于1939年病逝。我的叔叔牛仁允比我父亲小两岁,抗战爆发前到同蒲铁路当过小工,后来回家务农,直至终老。除了我父亲和叔叔,我祖母还生过几个孩子,但都没能成活。有的是女婴,因为养不起,而祖母还要为别人家奶孩子挣钱,所以刚出生就被弃养了;还有的在出生后不久就因病夭亡。</p><p>我父亲出生的时候,家里约有10间土房子和半亩坟地,没有其它产业,主要靠我祖父做店员的收入和我祖母做针线等辅助的收入生活。在他10岁左右的时候,我祖父因失业回到定襄,改当小商贩,用木推车售卖针线、棉布等杂货。因收入太少,我祖父不得不向地主借高利贷,家境便从此越来越坏。最终,祖父卖掉了房子,小商贩也做不成了。有一个时期,他曾给人占卦、看病,还在公路上当过养路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定襄待阳村地理位置图(二)</b></p> <p>父亲的童年是在待阳村度过的。爷爷奶奶很想让儿子上学,但又苦于无钱。家庭贫困使父亲很早就感受到生活的压力,懂得双亲的辛苦与无奈。</p><p>由于经济困窘,我父亲的学生生活是在八岁时才正式开始的。</p><p>1928年春天,他进入山西省定襄县待阳村小学(初小),1931年夏天毕业。同年秋天,他进入位于定襄县城的定襄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校,1933年秋天毕业。两段学业,总计不到六年。念高小的时候,因无力缴纳食宿费用,他不得不住在家里,每日早出晚归。直到高小毕业,他的学费都没能缴清。</p><p>据自传所记,他念初小时接受的教育主要是非传统的“新学”,同时也有一些传统的“旧学”;念高小则是“新学”。上学期间,接连发生了日寇入侵东北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和进攻上海的“一·二八”事变(1932年),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形势使他深受震动。当时,全国都涌现起抗日救国的浪潮,我父亲也积极参加了学生的抗日示威游行和集会。在这些活动中,他的救国意识和反帝思想日益浓厚。</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上世纪三十年代抗日游行大示威</b></p> <p>我父亲在校的学习成绩很好。高小毕业时,双亲四处向亲友求援,希望能有人能资助他继续升学。可亲友都很穷,自顾不暇,哪有余力来帮他。父亲不得不中断了学生生活。由于找不到职业,他就在家中参加劳动,同时坚持自修中学课程。失学和失业的遭遇令他非常苦闷,对社会现实感到不满。</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牛诚修先生(1878-1954)</b></p> <p>族人牛诚修(字明允)先生是本地有名望的士绅。他在阎锡山统治山西时做过县长,蒋介石与阎锡山合作时做过南京政府的参事,赋闲后归家著书立说。他富有爱国意识,政治上比较进步,对人文科学很有修养,此时正在主持增修《定襄县志》。因我父亲的借居处是其房产,他便让我父亲抄写文稿(其本人的诗、文和增修的《定襄县志》等)。半年之后,1934年春天,他又介绍我父亲到待阳村小学代课。这项工作每月有3元收入,父亲从此可以自食其力。他边教课,边抄写文稿,边读书自修中学课程,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两年。</p><p>在半教半学的过程中,他的知识水平提升很多。但因家穷、年纪又小,他经常遭到学生中的富家子弟的刁难和白眼,县教育局也以资历不合格为由对他屡加干涉。在此情况下,父亲半教半学的小学教员工作也干不成了。</p><p>种种困境加重了他的不满情绪。在此期间,通过阅读一些进步书籍和《读书生活》《世界知识》《新生》等进步刊物,他的革命思想逐渐启蒙。</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当年阅读的进步书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当年阅读的进步书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当年阅读的进步书刊</b></p> <p>1936年初,经牛诚修先生的儿子介绍,我父亲到太原同蒲铁路管理处当录事(即文书,抄写员),月薪15元。</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原同蒲铁路管理局旧址</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现为大秦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b></h1> <p>但时局动荡,物价飞涨,在大城市里生活,这些收入除了吃饭和补助微少的家用外,几乎两手空空。</p><p>数月后,他考入同蒲铁路车务人员训练班,半工半读地学习了两个多月,被派往太原车站当练习生(实习生),先后当过售票员、行李员、运转员等。又过了半年多,于1937年春升为站务员,月薪18元,每月给家里5~6元。</p><p>他一面工作,一面更多地阅读革命书刊,并继续自修中学课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始建于1907年的太原站</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建于1934年的太原站</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8px;">候车室行车室站调室</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车站值班员传递路签(上世纪五十年代)</b></p> <p>看到这张照片我在想,是否少年时的父亲,也和这位站台上的值班员一样,在向过往的火车司机传递路签呢?</p><p>来到同蒲铁路管理处和太原车站工作,使我父亲打开了视野。据他说,在此之前,他“没有到过离待阳村二十里远的地方”。从此,他拓宽心胸,打量世界,认真思考。繁闹的城市,庞大的铁路管理系统,令他感到新奇。而所目睹的统治阶级的贪腐堕落,所亲历的工人阶级的痛苦生活,则令他愤慨。</p><p>在工作中,他接触了很多工人,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先进、团结和力量,具有了阶级意识。他结交了一些思想进步的新朋友,秘密传看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以及《解放》杂志、《共产党宣言》等书刊,对社会不公与黑暗的根源也有了新的认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当年阅读的进步书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当年阅读的进步书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当年阅读的进步书刊</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当年阅读的进步书刊</b><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p><br></p> <p>1935年至1936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将要发动大规模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而促使我父亲思想剧变的,也正是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战争而引起的家庭关系的断绝。</p><p>据我堂哥说,当年他听我爷爷和叔叔讲起,那时白色恐怖很厉害,因为我父亲参加了工人运动,当局通缉他,无奈之下,我父亲只好和家庭断绝关系,十几年音讯全无,家人都不知道他的死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父亲在同蒲铁路工作时</b></p> <p>做亡国奴还是积极抗日?这是摆在每个青年面前的问题。父亲认为,蒋介石、阎锡山不抗日,而共产党抗日,他要跟随共产党,去抗日救国;共产党的主张与工人阶级一致,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他要跟随共产党,去干革命。</p> <p>于是,这个年方16岁的少年离开父母,抛别故乡,走向了远方。 </p> <font color="#000000" face="宋体" size="3"> </font><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7.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br></span></b></p><font color="#000000" face="宋体" size="3"></font>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trong></strong><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font color="#000000" face="宋体" size="3"> </font><h1 align="center"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7.5pt;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br></span></h1><font color="#000000" face="宋体" size="3"></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