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西北偏北,跨过庄浪河屯沟弯大桥,在庄浪河西岸继续逆水前行进入秘境藏乡,经武胜驿,大约行走31公里,到达天祝县城。</b></p> <p class="ql-block"><b>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部落。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属甘肃省武威市;</b></p> <p class="ql-block"><b> 一九八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经国务院批准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县址从安远镇迁到华藏寺;法定县庆日为每年8月1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天祝境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夏商周时属雍州,为戎、羌驻牧之地;秦为月氏地;汉初被匈奴所据。汉武帝时建河西四郡,今天祝地区纳入西汉版图。从此时起至西晋时分属武威郡和金城郡;东晋十六国时分属武威、昌松、广武3郡;至隋代,为凉州武威郡所辖;唐属陇右道凉州武威郡;五代时属凉州,由吐蕃折逋氏家族统治;北宋属西凉府;公元1036年后为西夏属地;元代设永昌路,分属西凉州和庄浪县;明代设陕西行都司,先后属庄浪卫、凉州卫和古浪守御千户所;清代属凉州府,由武威、平番、古浪3县辖之;乾隆十八年(1753)设庄浪茶马理番同知,管辖3县所属的今天祝藏族部落;民国初属甘凉道,由平番县辖;民国三年(1914)裁庄浪茶马同知,设庄浪茶马厅理番委员,由平番县长兼任;民国十六年(1927)改平番县为永登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取境内天堂、祝贡二寺之首字为名设天祝乡,属永登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天祝乡改为永登县第四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复设天祝乡;民国三十三年(1944)废庄浪茶马厅。1949年9月3日,永登县解放,同年成立永登县天祝区。1950年5月6日成立天祝自治区(县级),属武威专区;根据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于1953年10月22日改称天祝藏族自治区,1955年7月19日,更名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武威专区;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两专区,其辖区并入张掖专区,天祝藏族自治县属张掖专区;1961年11月,恢复武威专区,天祝县划归武威专区管辖。</b></p> <p>藏地圣牛</p> <p>法制长廊</p> <p>庄浪河水穿城而过</p> <p>街景</p> <p>华秀路跨河大桥</p> <p>团结路</p> <p>民族广场</p> <p class="ql-block"><b> 华藏寺,藏语称“热布吉贡”(含有宏法之意)。首建于明代初年,据传有一华家岭来的喇嘛在当地群众和部落首领的请求下,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很小的寺庙,随后不久就由当地扎提族首领华藏正式修建成一座有一定规模的寺院,故称之为华藏寺。该寺初属石门寺管辖,后脱离石门寺,清康熙时成为有一定名气的黄教寺院,被列为护国寺院之一。土观呼图克图曾任过法台。朝廷每年除供给寺内僧人衣食外。还另拨银俸供养,可见该寺在当时影响较大。</b></p> <p>佛殿</p> <p>华藏寺院山门</p> <p> 世界珍稀物种——天祝白牦牛</p> <p>天祝县万人锅庄舞</p> <p class="ql-block"><b>庄浪之水雪山来,育了华锐富永登;六畜兴旺五谷丰,汇入黄河添风彩!</b></p> <p> 文/叶丹 图/肇弘</p> <p class="ql-block"><b> 配乐:《英雄部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