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88年7月上旬的天,太阳如同一个巨大的火球,炙烤着井冈山下吉安这座古老的小城。跃进路两旁稀疏的垂柳和大杨树被这万丈光芒照得垂头丧气,有些年代的树上的树叶都被晒蔫了,知了也被烤的拼命地叫个不停。偶尔有几阵微风吹来,四周的野草、挂满黄橙橙谷穗的稻杆摇晃着,给我这个肩扛、背驼、手提着行李的不速之客送来了丝丝清凉。</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怀揣着电子科技大学的毕业分配介绍函,一路辗转来到了吉安市南效赣江与禾河交汇处的一个叫余家河的地方报到。那里有座山,叫神冈山(又名翠峰),山里有个三线军工厂,叫国营第4380厂(又名国营红声器材厂)。</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由于三线工厂的特殊性,当时修建时秉承了“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4380厂也不例外,名义上是地处吉安市,实际上离市区足有一、二十里路,只有一条不宽且很多路段没有路灯、布满凹坑的水泥路通往。路两旁,尽是茫茫田野和村庄,偶尔在荒郊、村落间零星散布着些许诸如吉安市油脂厂、江西樟脑厂、吉安市水泥厂、吉安轮胎翻新厂、储木厂、市砖瓦厂、吉安市钢厂等规模不大的企业。据说,当时的市属厂基本上都建在这条道路的两旁,原因仅是因为在这条路的尽头那个神冈山坳里,有一个很有些名气的三线军工企业——国营第4380厂。</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一路打听着步行来到了刻有“国营第四三八0厂”字样的大理石厂牌边,不远处有棵大樟树替它遮风挡雨。伫立在这里,感觉凉爽了许多,也有了精神欣赏起周边环境来。厂牌正对面是一栋书有“红声食堂”的淡黄色一屋楼房子,隐约可见敞亮的大厅里摆了许多餐桌,偶尔有人进出,挟带来了阵阵饭香。厂牌沿山脚连着围墙横埂着,两座山中间的山㘭进口处,有一扇自动门,门岗有人把守。进门口靠西边山脚下,有一排平房,由北向南一字排开,写有“4380厂保卫科”和“红声派出所”字样的标牌很显眼地钉挂在涂满黄色粉料的外墙上。再往深处看,是一往无际的茂密森林,除此外,很难再看到山㘭里还有其它房子和设施。</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来到门岗,守卫看了我的分配函后,引领我上了离门岗约200米处顺着东山㘭由西向东盘山而建的厂办公大楼五楼。行走在顶楼层的走廊上,禁不住向朝南伸展的山㘭观望。“十”字形的山㘭显得空旷而幽深,充满着幻想。虽说已是炎热的夏季,但满山遍野、郁郁葱葱中栋栋楼房一排排沿山坳铺开,被翠绿簇拥着,时隐时现,看起来既低调又神秘。厂区所处的地形没有做任何改造和刻意装饰,看上去像一个原生态的村落,生活、劳作在这里的人们定会心旷神怡。</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敲开劳资科的门,工作人员熟练地帮我办理了报到手续,简单而明了地介绍了厂有关情况和工作安排后,基建处的同志已把我的住处安排妥当了。这一切,在那个年代不得不称赞为“高效”。</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那晚,我住进了神冈山口外的厂单身宿舍楼里,有生以来第一次享受到了一人一间的本科毕业生待遇房,没有了昔日校舍的杂吵和嬉闹,一切显得那么安静,那么惬意。山风夹杂着丝丝清凉,河风吹得让房里的吊扇成了摆设,诱着我墩头和吉安的高中同学老找借口跑到这里来住上一、二晚,美其曰是来住宾馆享受生活。</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翌日清晨,我在睡梦中忽然听见一阵以前在电影里时常听到的熟悉军号声,显得那么亲切、那么激昂。阵阵军号声把我吹到了现实,这里将是我今后生活战斗的地方。洗漱完毕,我好奇地爬上东山四处转了一圈,只见周围青山环绕,满眼的苍松翠柏,一条大河沿着神冈山东山脚由南蜿蜒向北缓缓逝去。如果不是身在其中,很难发现在这群山环抱之中竟然隐藏着一个军工厂,这让4380厂显得更加神秘、庄重。</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点整,按通知,我们当年分配来的二十余名大、中专毕业生齐聚在办公大楼二楼会议厅。刘长林厂长、党委罗细初书记等领导走了进来与我们座谈。听完刘厂长的介绍,才知道为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第四机械工业部南京七三四厂先后内迁部分生产线到江西省吉安市。不到两年时间,组建了三个新厂:1965年12月,电话机、交换机、船舶电话生产线迁往吉安市城北,组建国营第八三四厂(国营江西有线电厂);1966年5月,五车间全部设备及50名职工调往江西省吉安市禾埠乡,支援成立吉安市无线电线材厂(第8490厂),由吉安市(县级)当地管理;1966年12月,电声器件、继电器生产线迁往江西省吉安市余家河的神冈山中,组建国营第四三八〇厂(国营宏声器材厂,后更名国营红声器材厂),为四机部直属企业。红声厂在当时是吉安地区的龙头企业,主要研制生产电声器件、声学测量仪器和继电器等,在江西十大部属电子企业中效益首屈一指。并在福建厦门和浙江嘉兴建有分厂,尤其是厦门宏发公司,系当地十大标杆企业之一。最后厂党委书记罗细初号召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不怕牺牲”和“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军工精神,安心工作,扎根三线厂。我作为毕业分配生代表畅谈了体会,立下了誓死坚守三线的豪言壮语。会议快结束时,总务科的领导给每位新进厂的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了印有“国营第四三八0厂进厂纪念”字样的搪瓷脸盆和搪瓷缸。顿时,感激之情涌上了在坐的各位心头,温暖得让人久久难以忘怀。</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下午,在劳资科人员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生产区、家属区、煤气站及厂展览馆等地,让我们对厂貌、厂史、厂产品和生活设施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全厂职工约2000,整个厂区被二座由北向南起伏绵延的山冈隔离成家属区和生产区两部分,都被高密度树林覆盖。站在山坳口,几乎看不到有几座房子,满眼全是树龄几十年的钻天杨和灌木。在这里,有莺燕成群,阳光斑驳,也有清新的空气和让人如醉如痴的环境。</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生产区建在两座山间的山㘭里,一般人是不让进的。清一色的青砖大车间分布在灌木丛中,山脚下有不少防空洞,放置了化工品,“闲杂人员不得入内”的标牌悬挂在洞口的铁门上方,让人幻想联翩。时至今日,我还真未能进洞内一睹芳容过,据说这些洞还是首任厂长当年剿匪时发现的。</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厂里有自己的服务体系,邮政专属的六一五号信箱、星球商店、幼儿园、子弟学校、培训中心、冰棒房、洗澡堂、招待所、得月楼、职工食堂、红声歌舞厅、理发店、煤气站、木工厂、修理站、俱乐部、篮球场、滑冰场、电影院、医院等,应有尽有。以致厂里的人在当地总有一种优越感。虽说4380厂地处偏僻乡隅的深山,这里的人却总是说着江浙味倍儿浓的普通话,且有着与城里人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当时如果说有差距的话,就是处在当地的人们,带着几分的羡慕之情,仰望着4380厂的单元楼、免费的医疗和管道煤气供应,以及不要钱的水电还有时常发放的各种福利。</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被分在生产送受话器及军品的四车间见习一年,车间主任周凯旋很是希望我能将搁置已久的从德国引进的压电陶瓷自动生产线存在的技术问题予以解决。正当我踌躇满志翻阅各种德文资料时,忽有一天劳资科领导偕同培训中心周潮宗主任找到我,说经查阅档案,发现我是培训中心急找的人,并说了一大堆赞扬我多么多么优秀的话。对我这个毕业不久、涉事未深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有点飘飘然了。但转念一想到要放弃自己立志从事技术工作的梦想,又犹豫不决了起来。</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与此同时,四车间的领导又反复劝我留下来从事技术工作。无奈下,我只得采用拖字诀,直至八月中旬快开学了,厂分管人事教育工作的曾冬全副厂长(也是我的大学校友)找到我,承诺我去教一学年职工中专(也叫夜中专)课,再把我调到设计所从事产品设计工作,我才揣着刚领到的第一个月92元钱工资回家休假,等待开学后去厂培训中心上班。那时92元钱的工资,在吉安应该是最高的,和我同年分至834厂的同学只领到84元,而事业单位的则每月只有70余元。何况,因是三线厂,每月还有8元钱的进山费补贴,一直领到2001年我离开厂时止。</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厂培训中心座落在家属区最里边一座山顶上。二层楼的房子坐北朝南。南边山坡下是子弟学校、托儿所、家属楼,北边长满了松树、杂木的悬崖下是储木厂、禾河及一览无遗的永和乡村风光。坐在脸朝北的办公室里,打开门窗,凉风习习,秀丽的风景煞是醉人,因工作变动带来的不快顿时烟消云散。</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当时的培训中心有二个技校班、一个职工中专班和一个即将毕业的电大班,有专职教职工约十来人,教师不够的话一般是请厂里的技术员兼任。我教的职工中专班,学员均来自各车间在职的员工,为避免耽误他们上班,课程大部分安排在晚上或厂休日。所以每当住在单身宿舍的人吃完晚饭后三三两两去欣赏乡村风光或集聚在某个宿舍打“六人大战”扑克牌时,我得去给学生上课,好在有打铃的黄师傅及吃完晚饭到此纳凉散步的厂职工、家属陪伴,不太郁闷地当了一年专职老师后顺利调至厂设计科,从事产品研发工作,但还得遵守诺言来培训中心任兼职老师。</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生产区所在山㘭的尽端靠禾河与赣江交汇处有一栋水泥粉面的设计大楼,共三层,设计所在三楼上班。同栋楼里还有工艺科、情报科和试制组,基本上是大中专毕业生,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爱好,吃、住也基本上在一起,所以显得格外亲切和易相处。到了夏天下午下班时,设计大楼后面靠河边的那扇铁门会有专人打开,我们常结伴去禾河游泳。那是个天然的露天游泳池,碧绿的河面上全厂男女老幼在那披波斩浪,想把夏季的炎热和一天工作的疲惫冲得一干二净。每当我来到河边,就会像青蛙似的“扑通”跳下水,水面顿时溅起一朵朵欢乐的浪花。我脚一蹬,手一划,就溜出去很远。笑脸紧贴着浪花,浪花抚摸着笑脸,多惬意啊!</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吃完晚饭后,又会结伴漫行在李家庄、八队等村的田埂上,听蛙鸣、闻稻香、看旷野里星星眨眼、享受乡野清风吹拂的快乐。累了,会回到单身宿舍院子中央吆喝着“六人大战”啰,顿时大家纷纷走出宿舍,聚在走廊上、在院子里路灯下,六人一组、三人一边,四副扑克牌,玩一种类似有炸弹的争上游的扑克。因为要六个人一起才能玩的起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六人大战”。这种扑克据说是南京来的老职工带来的,在吉安只有我们厂和834厂盛行。这种玩法看似简单,其实得有一定技巧,特别需要团队协作精神。那时我们基本不赌,但为了活跃气氛,会预先到厂门口的星球商店买上几斤散装饼,几包1元8角钱/包的梅州牌香烟,采取五局三胜制,边打边享用,其乐无穷。费用当然是输的那一组人出,而我则基本上是输的那一组,自然出钱的次数也就最多了。在别人拼命叫嚷“不抽划不来”声中,也时不时点上一支香烟,在烟雾缠绕中继续战斗,慢慢地自己也就有了烟瘾。</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六人大战”也是厂传统娱乐活动之一。厂工会不时组织这种扑克比赛,每单位先预赛,再选派二至三组参加厂比赛,三局二胜制,几轮淘汰下来,剩下的叫优胜队,并列冠军,奖品清一色的是果盘、钢筋锅之类的生活用品。因“六人大战”能充分展现三线人的“团结、协作、奋进”的精神,所以深受全厂职工喜爱。</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别看整个厂子每天的生活貌似很单一,其实不然,它的“夜生活”丰富的很。尤其是夏天,一到晚上,伴随着生活区隐约的新闻联播开场音乐,除了加班的,在家看电视的,大部分人都陆陆续续出来乘凉。小孩子们最有意思,做游戏,在滑冰场滑冰,嬉戏打闹,很是开心;厂里组织的篮球、排球、乒乓球、歌咏等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加油助威声响彻神冈山㘭。其它有光亮的地方,不是跳舞的就是练气功的,还有在棋牌室下棋打牌的。没灯的地方就是小年轻职工们“胡来”的天堂,谈个情跳个霹雳什么的。总得闹腾到半夜整个厂才能安静下来,很有生活气息 。唯一不让人闹腾的就是露天电影,只要放电影,厂区会很安静,内容主要是地雷战、桥、少林寺啊之类的。每到放电影的这一天晚饭后,人们都会兴奋不已地奔向厂里的露天球场,一般都是三三两两的,大人带着孩子搬上板凳去占地方。银幕后面一般是小孩子们的天下,有跑到银幕前面做影子的,没做几个就被骂回到后面了。两部电影完后大家都带着困意和少许的兴奋,在口哨声和无数手电筒光束中散场了,有些孩子顶不住睡着了,就被老爹麻袋一样扛着回家了。怎么样,这“夜生活”够丰富的吧?所以也正是由于有这个特殊的环境,全厂的人基本上互相都认识。每当行走在厂区,简直就是一路的叔叔和阿姨叫唤声。</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当然玩的同时在山里感受四季的变化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春天有漫山遍野的野花绿草、蜂飞蝶舞和漫天大雪般的柳絮杨絮;夏天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谷穗稻田和数不清的虫鸣鸟叫;秋天有缤纷飘舞的漫天黄叶和漫山的五彩缤纷;冬天则有白雪皑皑的银装素裹。与当地村民相比,一边享受着美丽大自然的恩赐,又提早体验了工业科技的成果,每天不用为“锄禾日当午”而忙碌和操劳,也不必早出晚归地在田间耕作,一切都仿佛生活在一个村庄里的都市中,舒心、快乐地度过。</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每天早上6点正, 分布在厂区各个角落的大喇叭就兢兢业业地吹起了部队的起床号, 大喇叭可以说是三线厂的一个重要标志,号声老少无欺地催着大家起床。8点到了上班的点儿, 喇叭里就会吹起集合号,职工踩着号声进车间, 学生卡着号尾进教室。下班则是解散号, 只听号声一响, 一支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就会出现在大门和侧门口,人头攒动, 行色匆匆, 最后就消失在了生活区里鳞次栉比的楼房里了。这号声与场景相映成辉,风雨无阻。</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整个厂子颇有部队的感觉,但是又不像部队那样纪律严明,整齐划一。工厂既像军营,人手一本通行证,外出买车船票时享受军人优先待遇,还有军代表常驻;又是工厂,整日夜灯火通明,机器轰鸣;又是农村,厂外有连片农田和农舍,时不时会冒出袅袅炊烟。不论在宿舍还是在办公室,看得见水、望得见山。我们生活在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中,到处山青水秀,总有郁郁葱葱相伴。</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90年,红声厂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刘长林厂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先进个人”称号;同年还荣获了“全国质量管理奖状”。为此我们还连加了两个半级工资,并每人发了一条毛巾毯做纪念。1993年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500家最大电子及通讯设备企业排行榜”,红声厂排第一百五十位,被命名为“国家大二型企业”。自此后,车间改称分厂,科室改成处或部,而我所在的设计所则改称技术开发部了,我这个团支部书记自然也升级了。不久,技术开发部因成绩显赫,又被授予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称号,我也被评为吉安地区优秀团干部。</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代初,随着“军转民”的改革热潮兴起,4380厂广大干部职工团结求实、开拓进取,发扬“永当电声行业排头兵”的拼搏精神,不断研制出市场畅销的电声器件、声学测量仪器和继电器三大类数百个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装备、航天航空、电化教学、环境保护、多媒体、家用电器诸方面。有高端耳机服务于人民大会堂,有声级计、受话器获得国家银质奖,有坦克帽装备部队参加天安门国庆阅兵,有宇航头戴通信系统为航天事业实现“天地对话”。</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那时的4380厂经济效益好的令人咋舌,得的荣誉无数。工资提升速度之快在当时算是首屈一指,福利也远远超过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夹克、衬衫、锅碗瓢盆、牙膏、洗洁净、香皂、肥皂等日用品时不时免费发放;遇过年过节,除发放数量不等的奖金外,还会附带发放香菇、木耳、粉丝、带鱼、白糖等食品;热天有降温费,冰棒票;冬天有取暖费和保暖品。理发票、洗澡票多的送人。所以当地的人们都以能进4380厂工作为荣,挤破脑袋想方设法弄个指标让自己的小孩能顺利考进红声技校。退而求其次,哪怕找点关系去厂小集体做临时工也会开心的不得了。时任国务员总理李鹏、科技部宋健部长等中央领导也纷纷专程前来视察、指导,并挥笔提词鼓励。</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要说有遗憾,恐怕就是单身职工脱单后结婚很难分到房子,特别是配偶一方在外单位工作的。象我93年结的婚,爱人又不是同单位的,要分房得把双方工龄相加,再排队等候。虽说本科毕业生可加四年工龄,但因为我是单职工,所以婚后在单身宿舍住了近二年才分到家属区里的母子楼里住。虽说只有一间约十平方米用来摆一张床、一组组合柜和梳妆台的小房间,外加一个几平米的厨房,但起码有接有管道煤气的灶可弄饭炒菜,有个淘米洗菜的自来水池,方便了许多,而洗衣机则没有了位置,只能做藏品了。房里没有卫生间,小便只能用尿缸,大便则得下十几级台阶,到山坡下的公共厕所上了。来个亲戚什么的,只能借助老家带来的木制楼梯、登上吊在房间上空靠北墙的阁楼上睡了。但即使这样,一家人亲密无间、融洽得很。偶儿也会去同事、左邻右舍家赴约,串串门、唠唠嗑、打打牌、喝喝茶,没有任何约束和尴尬。遇同事、邻舍有红、白喜事时,不用招呼,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来帮忙。三线人的善良、简单、爽快的品质,鲜明烙印的淋漓尽致。那种温馨的生活,至今让我留恋难忘。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团结协作的“三线”精神吧,至今还牢牢地根植在我心中。</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96年,因市场拓展和企业深化改革的需要,四三八0厂领导决定筹建传声器和喇叭两个自产自销的分厂,作为试点。我被抽调至传声器分厂任主管技术、销售和采购等工作的副厂长,从此后出差的次数渐多了起来,开始与市场结起了缘。</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99年,随着企业改制的加速,上级领导决定,国营第四三八0厂总部迁往南昌高新区,并在全厂选调包括我在内的五名中高层干部组成筹备组,先行前往筹备。我分管传声器项目的设备、技术资料、人员等的筹划及全厂销售工作。可惜,后因个人原因于2000年离开了工作、生活了二十余年的4380厂,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三线厂的经历戛然而止。但三线人的精神无时不牢记在我心中,助我趟过了数不清的坎坷,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春秋。</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同年春,四三八0厂偕同江西省其它电子元器件厂整体转制,在南昌高新区组建中外合资的江西联创宏声电子有限公司,继续为移动通信终端产品的国产化主攻微型电声器件,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再次启航,发着光和热。</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现在,曾经人声鼎沸、繁华的神冈山里的那个三线军工厂区,消失在旧楼房轰然倒塌所扬起的漫天尘土之中,而曾经的荣耀则在修建的神冈山公园机器轰鸣声中,成为了史册中的一抹红。许多看过《三线人》这部影片的三线人都会泪流不止,我想影片最能触动我们泪腺神经的那句话便是“你消失的一面,足以让我自豪一生。”</b></p><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虽然红声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这片土地上播种过几代红声人的希望与梦想,留下了几千红声人的青春记忆,邓小平同志在天安门广场检阅红声的产品,李鹏同志对红声的点赞永远在我们心里回荡。而红声所衍生的一个个电声企业和其他行业的精英,在各自舞台上亮声出彩,演绎非凡。滚滚赣江书写着红声的荣光,祖国大地响彻着火红的声音!</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图片:张小云、网络</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文字:山涧瀚墨</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场景:吉安市神冈山</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制作:张小云</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