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桷坪(36) 儿童文工团与江碧波姐姐一一四川美院早年记事之一

贡嘎子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50年代,唐坪村的男孩女孩混在一起玩,除了“逮猫”“抓籽儿”“跳房”等,还喜欢唱歌跳舞。</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不清是哪个同龄女孩唱歌跳舞到了兴头上,突然提议:我们干脆组织个文工团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马上就得了响应,很快就组织起来了,并且天天投入排练。节目中有一段舞曲唱的是“阿里库萨 哄嘿哟”“阿里库萨 哄嘿哟”……如今一哼起这段曲子,我还可以进入那个情景,回到那个年代。</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男孩不喜欢跳舞,在文工团没事干,所以我当即提出:我们男娃儿不喜欢跳舞,就组织一个“滑稽剧团”——滑稽剧可以鬼扯,胡乱说一通可以让人发笑,就行。马上得到大家认可,一致通过,唐坪村儿童文工团正式成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立后,还有过正式演出,观众是什么人,我不记得了。我没有上过幼儿园,现在看来,也不需要上什么幼儿园,只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两年有邻居晒出一张当年文工团女孩们的合影,个个浓妆艳抹。都是些五六七八九岁的女娃子,小孩,小得很,五六岁的多,七八九的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几个大姐姐,上高中和大学了,喜欢这群小孩,主动来辅导排练,协助演出。“唐坪村儿童文工团”当即有了几名艺术指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个是水彩画家苗勃然先生的女儿苗思群姐姐,高中生,人长得漂亮,舞也跳的好,记忆中她对小孩子很热心,很亲切,很认真,一丝不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位 "叶子姐姐" ,是梁启煜梁先生的女儿,从成都来的,见了儿童文工团很是热心,很多个晚上教授孩子们排练“秋翁遇仙记" ,没留心她的真实名字,大家称呼她“叶子姐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一位大姐姐江碧波,是江枚教授的大女儿,当时她已是四川美院的学生,天天可以回唐坪村的家。也挺关心和青睐这个孩子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她的舞跳得特别好,让孩子们十分仰慕。她常在学院大礼堂登台表演,舞姿在我们当年看来很专业,如今想来是很有天赋。她主跳的“鄂尔多斯舞”,从服装到舞姿,真是靓丽夺目,这个舞蹈很快就成了少儿文工团的保留节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江碧波跳得最好的舞蹈,我至今还能模仿一下的,是一段名为“游击队之歌“的两男一女的三人舞。</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舞蹈不象那些司空见惯的集体舞多以队列变化炫目,这只有三个人在台上交替亮相的舞蹈,可以集中展现舞者的舞蹈语言,让每个舞者的功夫一目了然。江大姐的舞蹈才华,在这段三人舞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提起青年江碧波,人们都只称赞她的绘画,我首先想到却是她的舞跳得真好。前些年跟她聊天,偶然提到杨丽萍,只见她眼睛一亮,略带沉思地说“杨丽萍这个人,是真正的艺术家,了不起,很了不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知道她与杨丽萍的私交是不错的,也看过她不少雕塑草图手稿,那些手稿中,一种源于舞蹈的灵感,总是跃然纸上,最终亦体现于雕塑之中。江碧波人物画创作中的这个重要特点,显然是她的舞蹈天赋,潜入造型艺术的结果。</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人舞中那个男主角,身材高挑,面部棱廓分明,是个英俊美男子,仿佛记得他的名字叫陈国柱。他用身段和各个关节演绎的舞蹈语言,节奏与韵律展现出的气宇轩昂之大美,看得人凝神灌注,张口结舌,众口交赞,人们干脆叫他“跳舞专家陈国柱“。我不会跳舞,却对这位舞蹈专家很是崇敬。因为看他跳舞很享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诡异的是,他才30多岁的时候,就有人告诉我说他已患疾瘫痪了!怎么会这样呢?一个舞蹈专家,就此陨落? 难不成真的是"天妒英才"?</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美院还开设有“民族班“,专门招收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像尼玛泽仁、阿鸽等等少数民族优秀画家,都是从川美民族班走向社会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记忆最强烈的是学院每次演出中,由来自康巴的学生跳“锅庄“:挥舞着藏袍长袖,穿着长筒皮靴的藏族学生,狂野地在舞台上“哐哐哐,哐哐哐......呯咚咚咚哐哐呯咚咚咚哐!……”把个大礼堂的木地板震得尘土飞扬,乌烟瘴气,赢得一阵阵掌声与喝彩,只见坐在前排的院长和校领导,笑得合不拢嘴,一边用手扇开弥漫的灰尘,一边热烈鼓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大礼堂舞台上经常演出的还有一个由江碧波领舞的另一个舞蹈,叫“康巴的春天”,却优美温柔得多。这节目很快就被儿童文工团接纳了下来,成了热舞一一那旋律与舞姿我至今记忆如初:双手的指头轻轻按在肚皮上,脚后跟触地,随着音乐节拍与前脚掌交替踩踏,一只手慢慢抬起,缓缓划向天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人之后,我与康巴结下不解之缓,如今回想起来:这康巴的锅庄,康巴的春天……当是我与康巴最早的渊源了吧?</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19年4月 稿</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0年5月9日定稿</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