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诗曰:</b></p><p><br></p><p><b>育人吃饭不需钱。奉献一说便等闲。</b></p><p><b>高尚应当尽所愿,何时饿腹两三天?</b></p> <p>有一次开会,讨论职业发展问题,一人发言,具体记不得了,大意是说“工资低无所谓,这工作很幸福”。我听了这话,觉得没有此公的境界高,未敢说一句话。如果非得说一句话,可能是,“能否把你这“无所谓”的工资按月转到我的卡里?”以便使得形象更高大得纯粹些?</p> <p>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说到底,绝大部分都是被生计问题所困扰。而生计问题的核心便是“吃饭问题”,实质便是“钱”。阿Q、孔乙己为喝酒而偷窃;方玄绰为讨薪而不平。七斤养家,进城而发断;士成求财,掘宝而自沉。猫食兔而招怨;鸭啄虫而成悲。老栓开店,藏铜版于枕下;单嫂纺织,赊他人而买材。祥林嫂再嫁,实婆家之仓廪;魏连殳变节,改生活之窘迫。《伤逝》曾勇,终少钱而离弃;《弟兄》虽笃,恐学、医费之不足……</p><p>这些人,或本分,或投机,或不群,或重情,然无一例外,皆悲剧也。</p> <p>因此,生计问题,从不是,将来也一定不是小事。至于那些觉得“教员一手挟书包一手要钱不高尚”的“教育家”们和即将成为“教育家”的“们”,用鲁迅的话回答就可以了:</p><p><br></p><p>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p><p>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见《娜拉走后怎样》)</p><p><br></p><p><br></p><p>简单点说,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哈哈,谁疼谁知道!</p><p>要钱,虽然“不高尚”,但总比“捞”好一些!</p><p><br></p><p>诗曰:</p><p>育人吃饭不需钱。奉献一说便等闲。</p><p>高尚应当尽所愿,何时饿腹两三天?</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