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串门子》</p><p>文/王民官</p><p><br></p><p> 记得小时候,除了在家或院子里耍,耍腻时就去串门子了。</p><p> 串门子,顾名思义,就是去邻居家耍或聊天。串门子和走亲戚不同,走亲戚是要在亲戚家吃饭的,而串门子,就是在邻居家聊天玩耍,这也是与邻居交往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有时串门子到了吃饭的时候,大人连续要叫几回,才很不情愿地回家。那个时候,到了吃饭的点,也要端个饭碗去串门子。实际上,最热闹的还是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或挤在临街谁家的大门洞里,或在大枣树底下,或趷就、或是找个阁台台坐下,或是倚在墙边,听老辈的爷爷、奶奶们讲故事、拉家常。串门子成了邻居交往、互通信息的一个渠道。所以那个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秘密可藏。你家有点三瓜两枣、他家有个油盐酱醋的,都是相互借着用。谁家的亲戚来了,带点儿好吃的,也会拿出来分给大家尝尝。由于那时东西也匮乏,能帮一把算一把。邻居之间关系非常地亲密。过年过节了,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相互间你来我往,并不计较。比如炒菜时,发现没葱爆锅了。于是母亲就说“去谁家借把葱用”。我就会跑去邻居家借。如果邻居这家没有,就去另一家借,直到借到为止。待以后自家从地里挽回来葱时,再还给人家。</p><p> 串门子也是见证娃娃们成长进步的场所。比如谁家的娃娃上学了,谁家的娃娃这来大了、牺荒的连个袜子也穿不上,谁家的娃娃有出息了让人眼气,谁家的后生成家了,谁家的娃娃不起烂三、不爱念书就爱调皮捣蛋了,以及村里最近发生了件什么事,谁家妮子去商店买东西让小偷把钱偷了,夜了那场电影真好看,诸如此类,串门子成了消息的发布场,成了散布各自消息的源头。一般而言。准是那些个德高望重的大人发布的消息更准确一些。作为孩童时代,几乎是只有听的权利,想问个为什么都不大敢。记得邻居家王大娘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就常常夸奖我七它、爱学习,长大了肯定有出息。她常说的一句“寒门出贵子”,也让我记了一生。至于后来我参军入伍、立功入党提干,回家探亲时,还要专门去王大娘家坐一坐,捣息捣息。她也为自已独到的眼光很是自豪,逢人便说“你们看我说的寒门出贵子没错吧!”</p><p> 串门子也是有选择的,主要是看所串的这家人缘好,爱热闹,不嫌孩子们闹。有些个邻居也可以去串门,但也看是不是本姓家,有没有沾亲带故的。还有的邻居家也是不待老去的,除了家庭主人不热心外,有的家里脏的有味道,也是不想去的。</p><p> 实际上,串门子更是了解社会、认识人生、思考启蒙的好场所。我们小时候的许多知识,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串门的过程中了解和知道的。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三侠五义》等文学作品中的故事片断,就是从串门子听讲故事中开始了解的。尤其是《聊斋志异》中许多关于鬼的故事,大多就是在串门子的时间听说的。有时候听的入了迷,回家关门时都有点儿担惊害怕的。</p><p> 串门子还是了解邻居异性朋友的好时机。没有上学时,男女是常常在一起玩耍的。上了学,男女开始变的生疏起来。尤其是男女生之间,真正从朦朦胧胧地走向相互了解再到相爱结婚,邻居之间也有好几对。但有的时候,随着个人阅历的丰富、知识的充实、对人生的理解,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更疏远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有时年龄大了,人生经历了很多,从两小无猜到双鬓如霜,见面了相互间反而更加生疏了。</p><p> 人长大了,就一定会走向社会,走出自己的人生。像我这样,参军入伍,离开家乡,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旅途。当几十年后再回到家乡时,早已是物是人非!再想去寻找当年那种单纯简单、无忧无虑、海阔天空、任性自由的感觉时,却是再也找不到了。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近郊的人们大都住进了高楼。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原来那种在街道上、门洞里或大树下围在一起,或是端个碗也能跑到别人家里串门的场景,却渐渐地淡化了,早已消失的无影无踪。</p><p> 有的时候,我还是想端一大碗西红柿刀削面,圪就在谁家的门洞里或是大树下,听听乡音,听听家乡的大爷、大娘们拉家常,身边如果还能回响起小娃娃们又哭又叫、跑来跑去的嬉笑声、打闹声,心里就很是知足了。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但那些个因串门子带来的美好时光,只能是永远地留存在我们的记忆里了。</p><p><br></p><p>2020.4.25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