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遍苏州之四:“吴中第一名胜”虎丘(上)

海春居士

<h3><font color="#010101">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城区中心五公里。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font></h3> <h3>苏州人把虎丘叫做“虎丘山” 。虎丘山虽然仅高36米,但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风范,丘谷峰壑,绝岩耸壁,碧水流溪,沉潭倒影,有不能言表的万千气象。<br></h3> <h3><font color="#010101">虎丘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虎丘凭借秀美的景色,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font></h3> 大文豪苏东坡游历过千山万水,又有情景感应、文思泉涌的才情,他对虎丘的评价是:“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h3><font color="#010101">虎丘南广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上的“虎丘名胜”牌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上耸立着仿周王子吴鼎。</font></h3> <h3>虎丘山前流过的山塘河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太守时,为消除水患、方便水陆交通而动员百姓疏浚开挖的。虎丘的照壁耸立于山塘<font color="#010101">河对岸,照壁上题写着“海涌流辉”四个大字,它告诉人们</font>“海涌”为虎丘原名。据说在远古时代,苏州地区是一片海湾,海中兀立着数座岛屿,虎丘为其中之一。随着潮涨潮落,小岛时隐时现,故名“海涌山”。</h3> <h3><font color="#010101">虎丘山前的山塘街是当年</font>白居易疏浚河道时用挖出的泥土筑成的,为纪念白居易,此街又称白公堤。</h3> <h3><font color="#010101">过山塘河上的望山桥,右行数十步就是虎丘山的头道山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头道山门是面南背北的三开间建筑,青瓦飞檐,墙体全部是黄色,正面一大二小共三个门洞,</font>正门挂“古吴揽胜”匾额,<font color="#010101">两侧小门上方分别刻有“山清”、“水秀”两组大字。</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正门两侧对联为:水绕山塘笑旧日莺花笙歌何处;塔浮海涌看新开图画风月无边。</span></h3> <h3><font color="#010101">山门内悬挂着康熙南巡时御笔亲书的“虎阜禅寺”九龙金匾。</font></h3> 从头道山门到景区入口,沿途绿树成荫。 <h3><font color="#010101">东侧墙壁是“虎丘碑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景区入口是</font>一座粉墙黛瓦的园门,正门高悬“吴中第一名山”的匾额。</h3>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虎丘环山溪上的海涌桥。 过海涌桥正面是“断梁殿”。 <h3><font color="#010101">左边是乌蓬船游船码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右边是观光马车、</font>电瓶车站点。</h3> <h3>断梁殿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下旨修建的虎丘庙门,现为虎丘的二道山门。传说当年修建此殿,准备上梁时才发现原先的大梁已被作为顶梁锯成了两截。由于限期临近,已无法另寻木料,老木匠赛鲁班以超人的智慧,采用了“斗拱托梁”的巧妙构思,如期完工。<br></h3> <h3>断梁殿大门两侧的对联“塔影在波山光接屋,画船人语晓市花声”,似在述说虎丘曾经引以为傲的盛况。外墙上左右各镶有一块石碑。其中一块立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的碑文中规定:除士大夫揽胜寻幽,超然情景者,住持僧即行延入外,另有荡子挟妓携童,妇女冶容艳妆来游此山者,许诸人拿送到官,审实妇人财物,即行给赏。若住持及总保甲人等纵容不举者,本府一体追究。可见,当年平民、妇女、儿童是不得入内的。</h3> 断梁殿前回望海涌桥。 <h3>前檐匾额<font color="#010101">《大吴胜壤》体现着虎丘对自己在江南地位的满满自信。</font></h3> 山门内供奉着啍哈二将。此为啍将。 哈将。 <h3><font color="#010101">山门内还保存着古石碑数方,都是记载虎丘历史和云岩寺塔修建的历史文献。</font></h3> 断梁殿朝北的门洞上方挂着现代学者梁漱溟书的“含真藏古”匾额,这四个字出自一千六百多年前顾恺之的《虎丘序略》。 <h3>断梁殿朝北的一面。</h3> <div>穿过断梁殿沿坡道上山,道旁左侧有“憨憨泉”古井一口。<br></div> 这是道旁右侧的试剑石。传说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一百天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难违,干将夫妇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日夜不停的冶炼,但三个月过去了,仍未如愿,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祭剑),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 <h3><font color="#010101">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为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吴王是个暴君,为确保宝剑举世无双,他决定斩杀干将。当他正想举剑刺杀干将时,干将却早有准备,拔出雄剑,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跨上青龙直上云霄,成了剑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继续前行,可见道左的</font>石桃。“石桃”二字是旧时寺中主持果严所题。</h3> <h3>石桃前方还有一<font color="#010101">枕石。</font>枕石是一块巨大的蜒蝣石,因形如枕而得名。</h3> <h3>沿坡道而上,右侧高踞着一座小亭,亭上有真娘墓题刻。真娘是唐代苏州著名歌妓,苏州父母官白居易对真娘的评价极高。<br></h3> 真娘墓旁还有一些名人的题咏石刻,大多表达惜香怜玉和对真娘气节的钦佩,由此也可以看出才子慕佳人是永恒的主题。 走过真娘墓,就是虎丘著名的千人石。 传说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藏了三千宝剑及其财宝,为了保守秘密,夫差把参与修墓的一千多工匠集合起来,赐美酒观鹤舞,然后乘夜深工匠酒醉,命人将他们全部杀死,鲜血把这片石头染成了红色。 千人石旁石壁上刻有“生公讲台”和“千人坐”篆书大字,这与千人石的另一个传说有关。 <h3><font color="#010101">晋代时,曾有高僧生公在此讲经三天三夜,当时有近千人席地而坐听讲,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font></h3> 传说当生公讲“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和“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有一块石头突然向他微微点头,这块石头就是莲花池中的“点头石”。 当时正值严冬,池中却突然盈满了水,水中有白莲花竞相开放,所以就有了“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等传说。 宋代诗人范成大曾作《虎丘六绝句·白莲池》一首:“碧泓白石偃樛枝,爱水嫌风老更低。潭影中间龙影卧,一山好处没人题。”这是莲花池周边石壁上的名人石刻。 “千人坐”石刻西侧是二仙亭。 二仙亭,因传说吕洞宾、陈希夷二仙曾在此奕棋而得名。 “生公讲台”石刻上方是可中亭。 传说宋文帝在这里聚僧施食,但已过了中午,当时佛法戒律过了中午僧人就不能吃饭了,正当僧人左右为难时,文帝说,现在正好是中午,还没在过时辰,大家请吃。于是众僧吃了起来。可中,也就是日中的意思。 <h3><font color="#010101">千人石上也留有不少名人石刻。</font></h3> 千人石东侧土丘之上有一“虎阜传奇”照壁,照壁前的广场是“兵圣”孙武操演吴宫宫女的遗址,“三令五申”的成语就出于此处。 <h3>操演场遗址旁有一<font color="#010101">孙武子亭,是为纪念孙武而建。</font>亭内立一石碑,碑刻“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十六个字,是张爱萍1985年所题。</h3> 孙武子亭北还有一东丘亭,因位于千人石之东的土丘上而名。亭柱上的楹联为:“负郭烟云堤七里,邻溪箫管石千人”。<br> 东丘亭西坡下的莲花池边有一花雨亭,亭柱上的楹联为“俯水枕石游鱼出听,临流枕石化蝶忘机”。 <h3>二仙亭西侧石壁上有四个红色大字“虎丘剑池”,相传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之子颜頵所书。<br></h3> 很多年后,这四个字中的“虎丘”二字逐渐断落湮没,到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太守马之骏命著名石刻大师章仲玉将虎丘二字重新进行了描摹扑刻。 <h3><font color="#010101">但人们总觉得“虎丘”二字没有“剑池”二字写得好,所以就有了“假虎丘真剑池”之说。</font></h3> 大字西侧是一个刻有“别有洞天”字样的圆形月亮门。 穿过月亮门,可见一潭碧水,潭水两侧是壁立如削的岩石,石壁上布满了不同时期的石刻,这水潭就是著名的剑池。 <h3><font color="#010101">据地方志记载,剑池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之所以名为剑池,据说还因入葬时把他生前喜爱的“专诸”、“鱼肠”等三千宝剑作为殉葬品,同时埋在他的墓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剑池石壁上留有历代名人摩崖石刻。</font></h3> 最为著名的有王羲之的《剑池》、高启的《阖闾墓》诗。 还有米芾的《风壑云泉》。 <h3><font color="#010101">剑池上有一座单孔拱桥,建于南宋,桥面由大块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座单孔拱桥名为“双井桥”,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双井桥西侧是“致爽阁”。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初建于宋代,因“四山爽气,日夕西来”而得名,历史上致爽阁曾屡毁屡建,明朝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曾为之书匾。宋朝诗人范成大有《致爽阁》诗“壁嶂横陈似断鳌,画阑相对两雄豪。东轩只有云千顷,不似西山爽气高。”称道致爽阁景致。</font></h3> 平远堂位于虎丘的东北部,“平林远野”的门楣正是对平远堂的最好解释。康熙帝先后四次来游虎丘,最后一次是康熙四十六年,就住在平远堂,这里也算是康熙的行宫了。 <h3>夜间,康熙凭高远眺,郊外青山如画,夜晚月影照帘,满怀的诗兴豪情油然而生,于是挥笔写下“四面岚光俱入座,一轮蟾影恰当帘”,以及“松声竹韵清琴塌,云气岚光润笔床”。他有感于周围波光映月、山色秀美,又书“波光先得月,山秀自生云”。<br></h3> 平远堂前的“仙人石”。据李根源的《虎阜金石经眼录》记载,这块石头才是真正的“点头石”,它听晋代生公讲经,听得伏地拜倒在生公脚下。这块石头原处于莲花池西,是后人移嵌于此。 这是平远堂的南墙壁,上有“养鹤涧”三个大字。 以前这里是有涧无鹤,有名无实。 这次来游览,发现养鹤涧中还真有了两只灰鹤。 它们在涧中觅食、嬉戏,成了游客眼中的一大新亮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

虎丘

梁殿

海涌

真娘

剑池

石刻

干将

山门

平远

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