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全国人民都遵守的北京时间,却并非“诞生”在北京,它的源头在陕西,即位于西安临潼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p><p><br></p><p>“北京时间”从何而来</p><p><br></p><p> 早春二月,记者前往了临潼,去探寻有中 国“官方时间”之称的北京时间“源头”。</p><p><br></p><p> 从车水马龙的西安市中心,向东北方向行驶约30分钟,就进入了有西安东大门之称的临潼区。过临潼区收费站,再往东前行不到10分钟,车在书院东路路北一座院落前停下。远眺公路南侧的骊山,山脊在雾蒙蒙的天色里若隐若现,蜿蜒绮丽。</p><p><br></p><p> 骊山脚下这个看似寻常的大院,此时在记者眼中显得神秘异常,因为这里正是北京时间的“诞生地”——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作为我国唯一的精准授时机构,它牵动着全国时间同步的神经,跳动着全国精密时间的脉搏。这里完成的是这样一系列任务:用原子钟所得到的守时基准,来产生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再通过比对与国际时间协调,通过授时系统向全国进行授时服务。</p><p><br></p><p> 中心大门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初建时的样子,院内苍松郁郁葱葱,花木正吐芬芳,绿意盎然,生机勃勃。</p><p><br></p><p> 但当记者步入4层综合主楼内,一切又是另一番景象,综合楼走廊里悬挂着的红色电子表,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除了常规的时、分、秒的显示之外,在“秒”的显示后又多了一位,并且以5进位跳动,也就是说,它的时间显示精确到了0.5秒。虽然是上班时间,但楼内安静异常。有时从某一间办公室推门走出一位工作人员,都穿着白大褂,也给人庄严肃穆之感。</p><p><br></p><p> 整座大楼最核心的地方,是位于地下室的钟房,通往地下室的台阶还没下几级,手机就已经完全没有了信号。而从踏入地下室,到进入地下钟房,一共要迈过5重门,这越来越增添了记者对这里的好奇。时频基准实验室袁海波博士告诉记者,如果说整个授时中心是“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那么这个放置了数十台铯原子钟和氢原子钟的地下钟房,就如同孕育“北京时间”的子宫,它以严格的温度、湿度和电磁环境,呵护着这些产生北京时间的原子钟。</p><p><br></p><p> 伴随袁博士小心翼翼地打开最后一道锁,这些天一直令记者十分好奇的、守时精度能达到3000万年不差一秒的原子钟终于展现在眼前——这些四四方方,看起来类似于小机箱的金属盒子,外形没有丝毫特殊之处,只是上面一排有节律闪烁的红色指示灯,显示着它的内部正繁忙工作着。袁博士介绍道,授时中心用来确定和保持我国时间标准的,正是由这样的197台铯原子钟和5台氢原子钟共同完成。</p><p><br></p><p> 袁博士说: “这是整个中心的宝贝。是它们利用原子非常恒定的跳动来得到北京时间基准,多台原子钟比对则是为了确定最精准时间。”原子钟们被置于墙壁全部覆盖有屏蔽材料的钟房里,除此以外,房里正中还悬挂有专门的仪器用以测量房间的温度与湿度。“它们是极其精密的设备,任何微小的环境的干扰都会影响其准确性。”</p><p><br></p><p>“北京时间” 从哪发向全国</p><p><br></p><p> 临潼的国家授时中心,完成的是北京时间的“守时”工作,即通过原子钟系统,来保持和比对标准时间的产生。而这个时间还必须通过无线电波为用户提供信号,才能让千家万户接收到,这就是“授时”,完成这部分工作的地点却并不在临潼,而是在蒲城的国家授时中心二部(原陕西省天文台)。</p><p><br></p><p> 蒲城二部位于唐宪宗景陵山脚下的杨庄,它被人称为“时间城”。全国的时间信号正是由这里发播出去的。蒲城二部通过微波来接收临潼“守住”的极高精度的标准时间,并采用长波和短波向全国发布。在全国各地,只要拥有时频接收器,就可以在瞬时接收到发自蒲城的标准时间,然后再用来对准自己的时钟。</p><p><br></p><p> 虽然蒲城如今仅仅作为时间的发播基地而存在,但在约40年以前,它却是国家授时中心(前身是陕西天文台)的起点,肩挑“守时”与“授时”的双重任务。如今的国家授时中心临潼总部正是从蒲城搬迁而来的。</p><p><br></p><p> 那么,授时中心即陕西天文台的选址缘何最初会“花落”蒲城?</p><p><br></p><p> 建国初期,我国的无线电授时系统在上海,租用邮电部“真如国际电讯台”向全国发布国家的时间信号。但无线电覆盖范围有限,从东南一隅发播,难以覆盖全国,因此很多专家建议在国家地图的版图中央,建立一个新的无线电授时台。</p><p><br></p><p> 从授时中心副主任窦忠口中,这内幕被清晰地还原,“1966年建设国家授时中心落实选址有一个基本原则:一定要处于我国的内陆腹地中心!这样一来发射出的无线电时间信号能够覆盖到全国各地,二来地质条件比较稳定,电磁环境也比较好。因此选址考察组在对符合基本原则的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四省区考察后,将第一视线落在了当时的陕西省武功县杨陵镇,另外,甘肃兰州也‘幸运’进入候选。”</p><p><br></p><p> 专家在进行研讨后,杨陵被认为“太靠近西安城中,恐不够安全”而被放弃,而考虑到当时的战备需要,台址必须“靠山进洞”,兰州也不符合条件,而且它位于地震多发区。“据说当时的选址组坐着飞机一路往渭北找山,最终选定了陕西省渭南市的蒲城县。”</p><p><br></p><p> 当地百姓却并不知道国家为何要在这个偏僻的地方大兴土木,用当时参建天文台的老台长漆贯荣的话来说,“连工作人员在乡亲们眼中都是神乎其神的。”也难怪百姓好奇,由于当时涉及国家安全,在蒲城县金帜山上如火如荼展开的工程,却只有一个由周总理秘密批示的“326工程”的神秘代号。</p><p><br></p><p> 1968年10月,蒲城的陕西天文台初见雏形,1970年12月15日,天文台基本竣工,并开始向全国进行短波授时,自此,它承担起了我国标准时间频率产生和发播任务。这也就是如今临潼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前身。</p><p><br></p><p> 既然如此,为何后来要将钟房“大本营”迁至临潼呢?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短波发射台之后,长波发射台很快也在蒲城建立,但长波发射台功率非常大,电磁环境不好,会干扰和国际上进行比对的无线电信号收讯,用来‘守时’的原子钟保持的时间基准则要求相当精确,这样,就决定了‘守时’与‘授时’两套系统必然要分离开。”</p><p> 因此上世纪80年代,陕西天文台本部从蒲城迁址临潼,并且在2001年的时候,被中央批准,正式改名为国家授时中心。临潼生产,蒲城发布,两地共同完成北京时间的发布任务。</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临潼市国家授时中心一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蒲城县国家授时中心二部——北京时间发布地</span></p> <p> 据了解,40多年来国家授时中心获得重大科技成果奖150余项。先后建成BPM短波授时系统、BPL长波授时系统、BPC低频时码系统、电话、可信时间认证服务、数字电视和网络授时系统,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手段、多层次的国家授时服务体系,为国家武器试验、空间技术、测绘、地震、交通、通信、气象、地质等诸多行业和部门提供着可靠的高精度授时服务,圆满完成了国家历次星箭发射中的授时保障任务,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嘉奖,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安全和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p> <p> 蒲城是北京时间的诞生地,陕西产粮第一大县,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因国民革命军爱国上将杨虎城和“以尸血谏”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之美誉。</p> <p> 王鼎是清代名相,鸦片战争中他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林则徐因禁烟抗英遭到光绪皇帝贬官治罪,王鼎曾力保林则徐。为了表达抗击鸦片战争的入侵的决心,王鼎以投河为谏言,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王鼎与林则徐交往深厚,在禁烟抗英等大事件上观点一致。林则徐来陕期间,王鼎为其准备了下榻居所,目前蒲城县内的林则徐纪念馆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好的林则徐纪念馆之一。</p> <p> 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曾表示:“中国必须有中国的标准时间,中国的时间不能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北京时间发布地在陕西省蒲城县,中国的时间掌握在了中国人的手里,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做了中国时间的主人。蒲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被称为“时间城”。这里为中国北京时间的发布做出了熠熠生辉的伟大贡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