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一中60年代的教学传统

吴平

<h3></h3><h3></h3><h3></h3><h3></h3><h3> 1962年下半年,我在市文教局任副局长。与李俭同志共同主持文教局工作(副市长王陶之同志兼任文教局局长)。按上级精简机构干部的要求,两名副局长必须精简一人。当时李俭同志征求我的意见,两人谁去谁留。我坚决要求离开文教局到基层工作。因此于1962年10月调到市一中任副校长。 秦一中是省重点学校,由于市一中各届领导班子的努力拼搏,学校各项工作已有坚实的基础。校风、教风、学风都很好。我到一中这个大家庭后感到非常的舒心,很快便融入到学校的领导集体之中,废寝忘食的工作。 当时学校领导干部分工把口,我主抓教学工作。因而对一中教学情况至今仍有较深的记忆。在一中建校80周年之际,就我能回忆起的情况写在后面,供大家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研究探讨,有价值的东西作为继续前进的基础;错误的部分可作前车之鉴,汲取教训,增强免疫力。 一、当时学校工作的总思路是“以教学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行政干部及职工都是从不同角度为师生服务的。 二、教学工作深受苏联教育教学模式影响。主抓教学的校领导干部和所有教师,都在不同深度上学习苏联教育学著作,如凯洛夫、波波夫、岗察洛夫等苏联教育专家的著作。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实践苏联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明确五个环节,就我的理解这五个环节各有其特殊作用。 1.上课开始学生起立师生互相问好。 在学生起立之后教师用严肃的目光扫视全体同学,而后问同学好。这样就使教学一开始创造了严肃安静的气氛,为维持全堂课的正常教学秩序打下基础。 2.教师提问。 这个环节的作用是:检查学生对上节课所授知识的理解消化程度。这一环节时间虽然不长(4-5分钟),但对及时督促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具有特殊重要作用。 学生的知识是一点一滴逐渐积累起来的,学生是有惰性的,没有及时督促,就会疏于学习,不能逐渐积累知识。久之,则积重难返、丧失信心,最终造成厌学甚至放弃学习的严重后果。另外课堂提问也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方法之一。在提问中,要针对学生水平提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容易回答的问题提问水平较低的学生,在他作出正确回答时教师给予表扬,使学生感到光荣,树立自信心,有利于调动该学生的积极性。较难的问题则提问水平较高的学生,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器重,增强再上一层楼的信念。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能跷跷脚就提高一步,对学生逐步向上是大有作用的。 3.讲授新课。 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中一定要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点突出精确简练的讲给学生。不能重点旁落,也不能繁琐杂沓。在教学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反对填鸭式、注入式教学。实现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智力。这就是智育的完整内涵(知识+智力),有助于学生具有独立思考、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独立学习奠定基础。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要强调直观性,利用教具或其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确切而真实的理解所授知识。 4.在讲完本课内容之后,要概括地总结本课知识的重点要点,加深印象。 5.最后是布置作业。在作业中首先要求学生认真复习基础知识然后再作习题。在布置作业时,有时也要布置预习下节课所要讲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教”的一面,也要注意指导学生“学”的一面。在教学全过程中,指导学生一要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成材,报效祖国;二要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不畏困难,力争上游,勤学好问;三要注意探索学习方法——主动思维,作好预习;认真听课,加深理解,牢固记忆;认真作业,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理顺系统。 四、在知识传授和提高智力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品德修养。有些学科的内容足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如我国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火药、印刷术)、周髀算经、天文、易经、孙子兵法、哲学、勾股定理、π的近似值、瓷器、纺织、万里长城和都江堰的建设、中医理论、经络及针灸等等都远远早于世界各国,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这些内容都足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现代史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更是革命教育的内容。当然在近代史上我国受到的侵略和压迫也是向学生进行国耻教育的内容。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作业的指导和批改中也要培养学生整洁有序、吃苦耐劳、标新立异、实事求是、独立创新的品德修养。 五、教学的领导。 当时学校领导干部(除管理后勤的干部外)都要按照自己对各科的掌握程度,分工深入各教研组进行具体领导。 首先是先向老教师学习,边学习边领导。每周参加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每周五下午每位教师将下周的教案交给有关领导,以备利用。有关领导在周五晚上至周六周日两天进行审阅批改。下周一早晨上班之前发给教师。 其次根据教研组的计划,领导要到教室听课。听后与任课教师交换意见。 第三是培养典型。组织教研组长及部分老教师对有教学特点的教员进行集体听课,课后与任课教师共同研讨总结经验教训。成熟之后开展观摩教学,推广经验。为了培养新教师,对新教师压担子,组织公开课。</h3><h3> 第四是有关领导在一定阶段召开各班学习班长科代表会议。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意见,经过慎重整理向任课教师转达,并研究改进办法。 到文化大革命以后,学校一切工作大乱,教学工作也陷入“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地,看着众多莘莘学子失去大好的成长时期,痛心不已。 孙学海于 2009年<br></h3><h3></h3><h3></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