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古代交通極不發達的情况下,水運是較爲便利的交通方式。瀘富歐陽氏先祖的遷徙基本是沿河而遷。八世一祖北宋初由義歷(大约爲今安福竹江,处泸水河边)遷盧陵縣宣化鄉三十三都禾河边林坪,十三世洵琳、輝琳昆季遷至林坪下游之近地日梅坑者,南宋時十六世宛萍沿禾河下遷至三里地外敖城上市,元末二十世儀祥又沿禾河下遷至三里地外的瀘富,始定宅焉。之後二十一世存德又沿河下遷至三里地外的梅演山下,二十三世仕智由瀘富沿禾河下遷至十里地外的東境,俱是沿河而徙!可洄源歐陽氏与瀘富歐陽氏不同处于一条河上,自古未有聯係,他们之閒有何歷史渊源呢?</p><p>        洄源處於今吉安縣桐坪镇,因村前一条小河在此洄旋,故名洄源。以前没听过此村名,近来在与宗親们交流中才知道,洄源巷中至今還有一户歐陽氏,主人歐陽有才,其女儿歐陽小燕2018年在吉安縣二中高中畢業。</p><p><br></p>  <p>八世一祖徙林坪,為林坪基祖,在林坪住了五世近俩佰年。</p>  <p>据《吉安縣誌》(民國版刘峙題)記載:洄源巷中古柏堂凡五户男六丁女七囗基祖春宋元符間由林平徙今地。元符是北宋哲宗趙煦在位時所用年號,1098--1100年間。</p>  <p>洄源基祖春是谁,明萬歷間所脩《吉州歐陽氏通譜》瀘富世系中記載不詳。只简单记載,十三世輝琳子二:晋、復。復子中立,止。</p>  <p>但《瀧崗歐陽氏宗譜》洄源世系中却記載較詳细:春,字中立,號十五居士。宋元符庚辰1100年生由林坪遷洄源巷中,為巷中基祖,主祀郡祠。宋孝宗隆興癸未1163年殁。</p><p>      这样看来,《吉安縣志》与《瀧崗歐陽氏宗譜》對於春公徙洄源時間記載有出入。《吉安縣志》記載春公於宋元符間徙洄源,而《瀧崗歐陽氏宗譜》洄源世系記載春公於宋元符庚辰年即1100年出生,不可能一出生就遷徙,即使遷徙,也是其父、其祖父主持下進行。耶么《吉安縣志》的記載可能不真實,把春公出生年月當成遷徙年月了。</p>  <p>瀧崗,是位於今永豐沙溪歐陽修中學附近的一座小山崗,歐陽修父歐陽觀及歐陽修母郑氏、歐陽修两位夫人胥氏、楊氏以其歐陽修叔父歐陽旦夫婦都塟於此山崗上,所以这座小山崗爲歐陽氏祖山,歐陽修後裔所看管。歐陽修是讬公後裔。讬公与我祖戉公乃堂兄弟关系。</p><p>        《瀧崗歐陽氏宗譜》記載的是託派後裔發展脉络,而洄源歐陽氏属戉派,何以编入託派宗譜?</p><p>        《瀧崗歐陽氏宗譜》洄源世系中記載“民國三十年第十次續脩宗譜......戉派之鹅田洄源将源等村均踴躍參加......均能念宗懁本誠所難得......瀧崗宗譜前此未有脩之本支託公位下及堂戉两派各支俱溯源探本於各祖各堍下注明分从世系一仍如故不敢紊所以昭慎重而揭載於总圖也。”可見,洄源雖參与託派續譜,但仍注明是戉派,不敢紊乱!</p>  <p>《瀧崗歐陽氏宗譜》洄源世系中的“洄源派系本末便覽引”中對於洄源歐陽氏本末进行了介绍,“自吉州刺史諱琮八世孫諱萬為安福令萬四世孫戉分居安成義歷是為安成義歷歐陽氏始祖戉生三子長曰光次曰五三曰小叔光與小叔之脉具載分𧗠圖内五祖子名八八祖子名一一祖子名延休延休祖子名贄贄祖子名璵璵生四子曰昞日翊日果日琰昞果琰無傅翊生四子曰元琳烈琳洵琳輝琳烈洵無傅元祖中宋孝宗時進士王十朋有序輝祖子二曰晋曰復晋公之子名用中用中子名宛萍徙敖城後四世儀祥徙瀘富復祖之子名中立諱春號十五居士由宣化郷之林坪徙儒行郷之 洄源”</p>  <p>這与瀘富世系中的記載是一致的。</p>  <p>戉祖分衍圖的記載也很明了。</p><p>这样看来,洄源歐陽氏与瀘富歐陽氏是同根同源。</p><p>十三世輝琳是其共祖,輝琳二子晋、復,晋一支發展爲瀘富歐陽氏,復这一支發展爲洄源歐陽氏。瀘富歐陽氏先後外遷近三十支。洄源歐陽氏也有分支,後分爲東房、西房,塤居大屋爲東房,篪居巷中爲西房,東房後来又分居荷溪。西房後来又分居浆源、官田等地,浆源在今吉安縣油田镇,浆源後又有分徙白芒,在今分宜地界!</p><p>只是可惜,我上次与桐坪洄源巷中歐陽有才聯係,他對他们家族史一無所知,也不知族譜在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