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朵朵精神艳满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波渺渺柳依依</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莺娇可乐随心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舟慢慢过花溪</p><p><br></p> <p> 话说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百花斗艳。听不完的莺歌燕舞;看不够的桃红柳绿;享不尽的清新舒畅。这个时节不去踏青旅游,就觉得辜负了青春和韶华。</p> <p> 今年跟往年不同,因为疫情未过。想出省旅游,并不是那样方便。好在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各地景色迷人。</p> <p> 比如扬州,隋唐时期就是仅次于都城的东方大城。</p> <p>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销金一锅子,唤作瘦西湖。”两句诗说出了维扬古代的极度繁华。你有多少钱财,在那里都消费得掉。</p> <p> 不知有没有想过。现在去扬州,游一下瘦西湖,享受一下扬州美食,也花不了多少钱。十万贯钱?古人是怎么消费的,看官且慢。扬州古代是著名的盐商集聚地,后来发展为小商品生产经营基地,经济、文化极端发达。一笔淮盐生意,就得花上银子上万两。听一段柳敬亭的评书,一场得一两银子;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样一来,大宗消费,就不足为奇了。</p> <p> 那么说,盐商的大量优质食盐从何而来的?说书艺人柳敬亭又是哪里人?什么体验使得他书说得如此栩栩如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不一样的余西古镇</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我娓娓道来</span></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里寻春不见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故园春色已十分。</p><p> 到过余西古镇的人都知道,余西有内涵但很低调,景色不输江南。</p><p> </p> <p> 余西古镇是一座有着1000多年文字记载的历史古镇,古名余庆,因城依龙游沟而设形似龙腾,又称龙城(地)。始于唐末、兴于北宋,盛于明清,煮海为盐而逐步发展形成,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p> <p>镇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拥有龙街、精进书院、钱氏牌坊、大悲殿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址,绕城而过的范公堤、运盐河,是古通州“范堤牧笛”、“山港扬帆”的著名景点。</p> <p> 唐代之后该处因海沙涨出水面成陆,随着海岸线的东移,余西成为盐业生产经营的一个商埠,为防御倭寇的骚扰建成了护城河加城墙的体系。</p><p> 政治、经济的兴盛使余西成为地区中城镇,形成了“工”字型的街道格局和四面环水的龙城概貌。余西人遗存的上百座历史建筑为古镇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气息,南北文化交融的建筑风貌又使古镇风格独树一帜。</p> <p> 余西场东、北、西三面环水与南面始挖于南宋的运盐河相通,形成了天然的护城河,街端部设有迎江门,镇海门、对山门和登瀛门四座城门,加之四时田园风光变幻,历来风景如画。</p> <p> 镇内城河相拥,街巷纵横,粉墙黛瓦,宅院参差,店铺林立,人文底蕴深厚,有“通东第一镇”之称。</p><p> 独特的地方文化、风俗习惯,大量的民间传说、诗词歌赋,反映了余西千年的历史演变,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余西是通东文化及非物质遗产的空间载体,兼具居住、商业、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是具有宜人生活环境和浓郁地方特色的古镇,被人们誉为“江北的周庄”。</p> <p> 漫步老街,脚边不远便是河水。既是水乡,便一定有风了。丝丝细风掠过水面,便让河水泛起涟漪,甚是惬意。 古镇放眼望去,仿佛穿越到了从前。你瞧,那用碎石铺的路,用石板铺的桥,用石柱构建的牌坊。假如再让游人穿上古时的服装,活生生一个明清的世界。</p> <p> 那些柔柔地漾着暗香绵长寂寞的碎石巷,旧色斑驳陆离的砖墙,缝隙中瑟缩了几根细细的野草,还有打着伞在雨色迷蒙中踟蹰独行的老人。</p><p><br></p> <p> 从北到南,随形就势形成自然曲直,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古街两旁分布几十间纵横连接的宅院,或宽或窄,高墙深巷,古朴幽远。</p> <p> 青砖砌就的矮墙,墙脊上爬满的豌豆藤,藤上盛开着白花,花蕊中盘桓的蜜蜂,还有那墙外几支不知名的小草,和在暖阳映照下的老式藤椅,椅子上端坐的闭目养神的老翁,身边躺卧的看家的黄狗。远处小桥流水,陌上荠麦青青、黄花一望无际……江南水乡古镇的元素囊括其中。</p> <p> 这是一个有品质的古镇。余西人的祖先,很早就在古老的胡逗洲上取海水煎盐为业。</p><p> 当时海滨的灶户盐丁,过着极其穷困悲惨的日子。清/嘉庆徐宗干在《煎丁歌》中有过这样的描述:“瞥见灯火明,隐隐居荒舍。卤井在其左,草灰积其右。门前编以芦,檐则复以瓿。吞鱼以为食,饮水以为酒。寒不能育儿,饥不能顾妇。盛夏火不离其身,严冬衣不蔽其肘。破屋只客两三人,土壤为墙户无牖。”为了改变生活,他们再苦再累不改其志。</p> <p> 据清《两淮盐法志》所载,通东的盐场盛产上好淮盐。色质最好的盐,叫“真梁”,产于吕四、余东场;其次是“冲梁”(又叫“顶梁”),产于金沙、石港、余西、西亭场;再次是“上白梁”,产于丰利场,最次是“白梁”,产于掘港场。在全国久副盛名,享有“通州白盐,甲诸天下”之美誉。</p> <p> 余西古镇还是蓝印花布的发祥地,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滨江临海,特别适宜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民间十分普遍。再加上民间纺织技术发达,棉布在当地已相当普及。</p> <p> 南通温暖湿润,特别适宜"蓝草"生长。蓝印花布的主要染料是蓝草,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而使古镇人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使其转化为染色的主要颜料,出色比蓝草更深,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来历。</p> <p> 蓝草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明清时期,余西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仅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当地产的布匹在山东、关外小有名气。</p> <p> 读过高中的人都知道《柳敬亭传》,知道柳麻子说书精彩绝伦,轰动大江南北。柳敬亭(1587~约1670),明末清初人,住余西场运盐河畔的曹家园,原名曹永昌,常到泰州叔父处寄住游玩,后在泰州犯事流落他乡,改名换姓,从此以说书为业。</p> <p> 柳敬亭是扬州评话的开山祖师。常年在扬州金陵,苏州杭州北京等地说书,后来在当地影响很大。一日说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预约不得。</p> <p> 明代朱一是《听柳生敬亭词话》说他“突兀一声震云霄,明珠万斛错落摇,似断忽续势缥缈,才歌转泣气萧条,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荡荡波涛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阳集,座客惊闻色无主,欲为赞叹词莫吐”</p> <p> “种的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余西的发展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许多士族商户迁来定居。当地有“九季十三曹,两吴夹一刁”说法。曹家、季家、朱家等都是小镇的望族。</p> <p> 曹氏出身于名门世族,北宋开国大将曹彬之后,设堂号“武惠”。这曹彬很有来头,文韬武略,为建立大宋立下汗马功劳。汉相国曹参(成语“萧规曹随”那个曹)是其祖先,其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孙女是宋仁宗的皇后,重孙女是宋英宗皇后。</p> <p> 宋仁宗时曹皇后,后世评价很高。说其外貌虽不太出众,但从小熟读经史,还写得一手好字,受益于良好的家教家风,性情慈爱,节俭朴素,处事干练谨慎,是个内外兼修的贤淑女人。</p> <p> 曹氏自江南迁徙余西后,人丁兴旺,历代英才辈出。如好官清官曹玹、清初征讨吴三桂的大将曹应鹄、书画家曹星谷、著名文化人曹文麟、建国后,曾任南通市副市长的曹从波,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曹建明、民盟中央副主席曹卫星等等。</p> <p> 余西古镇北街东出,有一组古建筑,三房进落,东南有魁星楼,即著名的大悲殿,是一诺堂季氏宗祠。这余西季家也是名门之后,“一诺”讲的祖先“一诺千金”的故事。</p> <p> 西汉初年有个叫季布的人,曾效力于项羽。此人特别讲信义,只要是他答应事,无论多难,他也会想方设法办到。 </p> <p> 刘邦打败项羽当上了皇帝,下令谁能将季布送到官府,就赏一千两黄金。夏侯婴很欣赏季布的信义,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刘邦赦免了季布,后封为郎中。世间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季家信义传家,家族枝繁叶茂。</p> <p> 余西书香缭绕,文曲生辉。出过明代文学家曹大同、说书艺人柳敬亭、清末著名学者曹文麟等一大批文人大师。古镇文人聚居,自成一派,周维藩、曹秀生、曹星谷、李同、张馨谷、陈西洋、任焕文、任鲁侯、任苯生、曹玉麟、江涛、陈振宜、曹炳生、季德培等是其中的佼佼者。</p> <p> 古镇现存的“精进书院”,建于光绪年十七年,这在一个州外小镇实属罕见。绍兴附贡生唐汝峒任余西场官时,上任初年,即成立精进书院。聘余西鲠直塾师,秀才任尧章(任焕文)任院长。</p><p> “精进书院”授学严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后相继被余西小学、精进中学继承。精进中学是南通中学的源头之一。</p> <p> “精进书院”位于余西古镇工字街北街,和原课盐司署一体,原建筑群由倒座、二门、穿堂和正房组成三进院落,该建筑群完好的体现了南通居民住宅的特色。</p> <p> 曹文麟(1879-1951),“民国南通四才子”之一,著名教师、学者、诗人,6岁入塾,19岁时应院试为秀才。1904年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协助张謇创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任南通中学学监。1913年,兼任女子师范学校国文及法制、经济课。曹文麟是一位成果丰硕的知名学者。</p> <p> 南通当地,本是民风淳朴,敬老尊贤成风的地方,妇女相夫教子成为风范。</p><p> 余西人曹溥三岁丧父,母亲重病卧床七载,生性聪明之曹溥为此放弃博取功名。他七年如一日,一把屎一把尿地精心服侍母亲,毫无怨言。冬日把母亲便盆放在胸前捂暖,怕母着凉,为治母病,他又不惜变卖家当。后亲戚朋友皆劝其放弃母病治疗,他从未应允。乃至母临终前再三嘱咐其丧事从简,芦席裹尸即可,他坚决不从并厚葬母亲。他孝母之事感动了清朝廷,孝子坊就是为旌表其孝道而立。</p> <p> 街上传颂着凄美的爱情故事,少女郁氏嫁给儒士曹建章,夫妻恩爱,相敬如宾。但天有不测风云,不久丈夫早逝,郁氏立志守身如玉不再改嫁。</p> <p> 镇上有地痞骚扰她,她严守贞节愤然悬梁自尽,后人为了表彰她而立节孝牌坊,但屡次倒塌,后来在地下埋了一双绣花鞋,就再见没倒过。</p> <p> 曹雪芹有感于郁氏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魅力,几次泣不成声,大笔挥毫,为即将建造的余西郁氏节孝坊题写了一副对联:“百年贞操冰霜厉,千载徽音日月昭。”</p> <p> 这是一个有追求和正义担当的古镇。朱理治,1907年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县一个中医世家。1926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系。</p> <p> 面对动荡黑暗的社会,他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于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 <p> 他自走上革命后,长期担任国家重要领导人,几十年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做了许多工作,有不少贡献,把一生献给了革命。</p> <p> 曹顶(1514-1557) 余西场盐丁之后,后来经营面店。当时倭寇猖獗,曹顶从军抗击倭寇,因作战勇敢,战功显著,升为统辖500人的军队首领。</p> <p> 嘉靖三十六年(1557)农历四月十一,冒雨与倭寇的激战中,因小路泥泞不堪,曹顶乘骑不幸滑倒在泥泞的濠沟之中,惨烈牺牲。</p> <p> 曹顶牺牲后,通州人民把他葬在城中路观音堂附近。皇帝下诏为他立祠,在其墓地建“曹公祠”,塑横刀立马像。在其殉难处平潮建了“曹公亭”。把曹顶所杀的倭寇埋于曹公祠旁,名为“倭子坟”。清末状元张謇为曹公祠题写了楹联:匹夫犹耻国外国,百世以为公可公。</p> <p> 曹秀升,清代咸丰年间通州余西场的秀才。为人刚正不阿,敢于伸张正义。</p><p> 有一年发生大水灾,盐灶被淹,农田失收,百姓民不聊生,而官府无动于衷。曹秀升挺身而出,晋见余西场场官,请求向上报荒,免交钱粮,但遭到拒绝。曹秀升又去驻石港场的盐运分司衙门,向分司暑诉告,反而被训斥后赶了出来。</p><p><br></p> <p> 曹秀升认定要为民请命。回到余西后,联合乡亲们联名写了诉状,准备上告到扬州淮东盐运使司衙门。并将通州十个场和分司的官员都告在其中。</p> <p> 诉状呈上后多天不见动静。于是,他便在扬州城内到处诉说通州十场的灾情和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争取群众的同情与支持,弄得到处沸沸扬扬。那运盐使听到风声,只好开堂审理。</p><p> </p> <p> 到了盐运使坐堂理事这天,当地不少人聚集在衙门口观看。只听见堂鼓响过,衙役发过堂威,十场场官和分司进见。</p><p><br></p> <p> 大堂上,曹秀升慷慨陈词,诉百姓哀鸿遍地,告场官无情不为,怨盐署偏袒不公。盐运使受到顶撞,反斥曹秀升倨傲犯上。</p> <p> 曹秀升并不屈服,据律诉辩,并言明抗争到底。衙门内外更是群情愤怒。因为盐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盐运使担心引起公愤,难以收场,最终同意免征一年钱粮,安抚十场的百姓。</p> <p> 曹秀升为民请命,打赢了官司,为人们称颂。同时人们也为他被革去秀才而愤愤不平。从此,通州沿海一带流行了一句歇后语:“曹秀升打官司——认输。”</p> <p> 余西地当江海要冲,交通发达,食材资源丰富,是吃货的美食天堂。到余西少不了吃江鲜海鲜。当地海门的羊肉,进鲜港的鱼头,南通的狼山鸡味道都不错。</p> <p> 余西还有地道的地方美味:余西盘饼,曹顶跳面,仙人包子。</p> <p> 都是南通首屈一指的面点面食,做工考究,非一般人能够仿制。</p> <p> 特别是仙人包子,据说跟八仙之首吕洞宾有关,吃了能得道成仙,是不是给来一笼?</p> <p> 随着新机场、高铁站的到来,余西古镇将有更加惊喜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