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二三事

sun

<p>父亲已经离开29年了,往事如烟,岁月就在不知不觉中流逝。今年清明,受新冠疫情影响,不能去墓前凭吊,可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时时浮现眼前 ,我也就想写下点文字,作为最好的纪念。</p><p> 父亲1932年出生在湖北宜昌,作为家中的第一个男孩,祖父母的喜悦是可以想见的,因为出生在宜昌,故取名宜生,健健康康的长生之意。父亲幼时随祖父工作迁移 ,在山东威海上了小学中学,又迁到青岛上了高中,最后到厦门,于49年底参军入伍,还未满十八岁。</p><p> 父亲给我的印象健壮魁梧,性格外向,讲义气重感情。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尤其是有数学上的天赋。据我叔叔讲,是父亲的中学老师发现他有数学方面的天赋,他后来也一度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中学数学教育方面的权威,辅导全市的奥数竞赛,很受学生老师的敬重。父亲幼年在海边长大,尤喜游泳,曾经从厦门游到鼓浪屿再游回,大约水性是很好的,每到一地都想法去游泳。他还喜欢打球,篮球排球都擅长,参军入伍后,参加了师篮球队,后来又被选拔到福州军区排球队,担任主力二传手。他在饭桌上时常说起,要是他个子再高一点,就不会做数学老师,而是专业搞排球了。家里有不少他在军区排球队拍的照片,一群英姿飒爽的棒小伙子 。</p><p> 父亲在厦门参军,当时准备解放台湾,天天紧张训练,演习这些。有次在前线 ,父亲头戴钢盔,手握钢枪趴在战壕,虎视眈眈紧盯前方。将军来视察,看了直挑大拇指,说真是一头小老虎啊,还有啥敌人打不败。父亲优良的身体素质可见一斑。 父亲因为有文化,数学好 ,担任过炮兵的计算员,计算弹道轨迹这些。后来去苏州担任部队的文化教员, 教一些老红军老革命文化课 ,期间他在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函授部学习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也是在苏州结识了我母亲,当时在苏州医学院上大学呢。再后来父亲到无锡军分区工作、转业 ,长期在无锡一中工作,再未离开无锡 ,从南到北,辗转往复 ,爱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也就长眠在此地了。</p> <p>一顿美味的午餐</p><p> 我记忆中在无锡一中吃的第一顿饭是80年初,我在上小学五年级 ,学校组织学生去烈士墓扫墓。当时要求学生步行前往,我们从锡师附小走到烈士墓还是蛮远的。于是父母就商量回来路过一中就在一中吃午饭了。我记得那天天气也很好,阳光明媚的。扫墓完后,我和住一个大院隔壁的小伙伴,也和我小学同班,两个人就走到一中,时间也就到中午了。远远的看见父亲已经在校门口等着我们了,他穿一件半新的中山装,五十不到,经常运动的缘故,身材健壮魁梧。我们小学生当时对中学都挺敬畏的,我父亲平时对我管教也挺严厉的,我有点怕他,可那次对我特别客气,把我们领到了他的办公室,就是八角亭红楼的二楼 ,他已经提前打好了饭菜,有一盆蹄膀汤和其他几个素菜。蹄膀汤是盛在一个挺大的搪瓷缸里,里面有几块蹄膀,肉汤保持着温度,香味扑鼻。80年代初,物质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寻常百姓家肉不经常吃,还要凭票供应。那盆蹄膀汤,学校食堂大锅炖的肉,肉烂汤浓,很是入味。两个孩子或许走路也走累了,虽然有点拘谨,可吃得津津有味 ,不大一会儿功夫,连汤带饭,一扫而空。吃完休息一会儿,我和小伙伴两个人又走回了学前街家里。后来我考上一中 ,读了初中和高中,教工食堂也吃了六年, 蹄膀汤排骨汤也吃了不少,但现在想想,都没有留下如此深刻的记忆。唯有那第一次的蹄膀汤 ,过了快四十年了,依然清晰可见,在梦里也常常见到父亲在一中校门口等我的身影 ,领着十一岁的我走进八角红楼……</p> <p>洗澡</p><p> 一个同学说起他隔两周陪八十岁的老父亲去澡堂洗个澡。这让我又不禁回忆起我和父亲洗澡的历历往事。江南地方,夏天都是在家里洗澡,拿了大的洗澡盆,洗盆浴。冬天比较麻烦,家里太冷,必须得去澡堂。我们住在学前街的时候 ,也是方便的,旁边就是无锡浴室 ,本地最大最高档的浴室。因为冬天烧煤锅炉,灰尘飘落过来落在我们大院里,母亲没少抱怨过。我当时还小,到了冬天最喜欢的是跟着我父亲去无锡浴室洗澡。从最小的时候父亲抱着我,我吊着他的脖子进去,到后来长大一点我也会帮他搓背了,这中间总有十几年的光阴。</p><p> 一般洗澡时间都会在星期天的中午开始 ,无锡浴室门口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来洗澡的人买浴筹进场。大家都会赶头汤水,干净,我们住在浴室隔壁,自然有优势,可以早到。进到休息厅,有躺椅供休息更衣,衣服脱下,外套都是由服务员拿长长的竹竿挂到高处的衣钩上,这样口袋的钱物安全,那时候的浴室还没有带锁的更衣柜。无锡浴室有大池,也有淋浴。父亲总会帮我搓背,我最喜欢的是洗完澡躺在休息大厅里,冬天澡堂的休息厅开了暖气,室内很暖和,午后阳光会从高处的玻璃窗照射进来,暖暖的。这时候父亲会喝杯茶,还会给我买一包鱼皮花生吃,一角钱一包,是那种用纸包的一个三角包,花生外面的面皮脆脆的,吃到嘴里很香甜。我一开始很小,只要和父亲躺一张躺椅休息,到后来我渐渐长大,也要单独躺一张椅子了,父子俩在躺椅上睡会午觉,那大约是一周最休闲舒服的时光了。休息一会儿,父亲会带我换上干净衣服回家,父亲那时候穿假领子,据说是上海人发明,棉毛衫外面穿个假的衬衣领子,保持体面形象,又节约了衬衣。</p><p> 一中也有澡堂,我记忆中最早是学校后面有一间小的浴室,也没锅炉,还是用几口大铁锅烧水洗澡,也砌了个小池子,待不了几个人。后来到我上中学时候,学校盖了新的浴室 ,用上了锅炉,洗澡条件大为改善。我和父亲就经常在一中洗澡,我已经能帮他搓背助浴了。等我上了大学,父亲生病开刀,出院回家后,有一段时间我也陪他去一中洗澡,眼看着魁梧异常的他身上留在长长的手术刀疤,身体一天天衰落 下去,而我却无能为力,只是更细心地帮他助浴 、搓背。这样的时光也很短暂,父亲终是带着无限的留恋 ,饱受病痛折磨后离开了。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能陪年老的父亲洗澡,终是我的人生遗憾。</p><p><br></p><p><br></p><p><br></p> <p>青岛之旅</p><p>父亲中年早逝,他唯一带我单独出门旅游,是在我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1984年的夏天,市教育局组织优秀教育工作者去青岛疗养,可以带家属去,家属自费。母亲就让父亲带上了我。那时候我姐姐已经上大学了,男孩子跟着父亲出门比较方便。</p><p> 我们先从无锡坐火车到上海,再从十六铺码头坐海轮去青岛。我是第一次坐海轮出海,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船,是一艘客货混装船,排水量接近一万吨,当时在我眼里就是巨轮。我们住的是三等船仓,还有散仓,领张席子睡在船底货仓的。记得刚出海,就担心晕船,船沿着黄浦江航行,慢慢就到了海上,海浪越来越大,船也颠簸得越来越厉害了。亲眼见到有船员从走廊一跤摔进船仓的,觉得很搞笑,以为船员都是航海老手呢。有旅客晕船厉害,吐得一塌糊涂的。我和父亲都还好,父亲还领着我船上四处转转。</p><p> 船到海上,我是第一次见到大海,新奇又兴奋,感觉海真是雄伟辽阔,无边无垠,海天之间,就我们这一只船在航行。其他船离得远,也看不到。从东海到黄海,都是近海,还算风平浪静。第二天一早,父亲领着我爬起来看日出,夏天的大海上,甲板上还有一丝丝微凉,我们依着栏杆,眺望东方,天色渐渐发亮,越来越亮,突然一个大大的红太阳跃出海面,升到了远处天上,我觉得太兴奋了,太阳是这么美丽。沿途有不少海鸥跟着船飞,离青岛越来越近,海鸥就越来越多,也能看到其他的海轮了。到青岛上岸,我们住在青岛卫校,就是利用学生放假,住到学生宿舍里,住宿费便宜。我跟着一群老师游玩了崂山,海滨浴场,栈桥这些风景点,崂山上有些石碑之类,有些大石溪水这些,觉得比较普通。父亲喜欢游泳,到海水浴场自然免不了下海畅游一番。父亲抗战胜利后随祖父在青岛住过一段时间,上高中。他还特意带了我去八大关找当年的住所,说是有一个网球场,当时他们一群孩子经常打网球。八大关都是德式建筑,外形漂亮,我俩在里面兜了好几圈,终是隔了三十多年,记忆久远,没有找到那所故居,父亲也很是遗憾。</p><p> 到了青岛,总是想喝点大名鼎鼎的青岛啤酒,我们当时无锡的食品店供应散装啤酒,一毛钱可以买一大搪瓷杯。夏天我姐姐经常被派去我家附近的国香村食品店买一大杯啤酒回来 ,这种啤酒淡而无味,我们就当解暑的饮料喝。到青岛才发现市面上根本买不到青岛牌啤酒,供应紧张,要出口换外汇。父亲只能退而求其次,买点崂山牌啤酒,据说用崂山泉水酿制,口味的确比无锡的散装啤酒好很多。我们在青岛吃的很简单,当时条件普遍这样,父亲有一天带我出去花五元钱买回一只烧鸡,又买了两根黄瓜凉拌了一下,父子俩在宿舍里开心地打了顿牙祭。由于有点水土不服,在青岛我还拉肚子,父亲还带我去当地医院看了次病,不过也很快恢复了。这次暑假度假,也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感觉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成人礼,和父亲朝夕相处,听了不少老师们之间的人生交流,有突然长大的感觉,父亲当时也就五十二岁吧。很多年以后,我也步入中年,女儿也上中学了,我带着女儿去看大海,我驾驶着快艇带她在普吉的大海里飞驰,在她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我带她去桂林阳朔,沿漓江漂流,在乡间骑自行车,我知道,这一切对少年的她很重要,会帮助她成长 ,就像当年父亲带着15岁的我出海一样……</p> <p>一辆自行车</p><p>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老百姓出行主要靠自行车代步,大街上汽车很少。那时候买一辆自行车也不是容易的事,一来供应紧张,买自行车都要凭票供应,上海产的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质量好,当时是硬通货,普通人根本买不到。二来当时百姓收入也不高,一辆自行车价格要几个月的工资,也很贵,记得我父亲有一辆天津产的飞鸽牌自行车,经常有邻居出门来借去用用。我上初中二年级家里就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给我上学用,之前我是步行去一中上学,要走半个小时路。有了自行车可以节省一半时间,方便又省力。记得当时崭新的自行车推到我面前,我高兴坏了,这辆车有点像赛车款的,外形比较时髦,初二给孩子买新自行车的家庭是不多的,父母也是托了人想办法才买到的,从此这辆自行车就陪我度过了余下的中学时光。</p><p> 1987年我高中毕业,考上了南京的大学,开学是九月初了,父亲也要在一中上课,是母亲陪我去大学报到的。南京的天气还很炎热,当时行李也简单,家里给我买了一个新行李箱,有个铺盖卷,用网兜带了洗脸盆热水瓶这些。宿舍住八个人,四张高低床,我睡一张下铺,母亲安顿好我也就回家了。过了一个多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南京开会,顺便来看我。记得是一个下午,父亲来学校宿舍看我,让我惊喜的是他居然把我的自行车带来了,他说我在南京用的着。原来是他托了我们一个大院的邻居,在无锡火车站工作的大弟,办了自行车的托运手续,坐火车来南京的时候把自行车给我带来了。有了自行车我在南京也确实方便不少,当时南京城市也不是很大,骑车半个小时很多地方都到了。我也骑着这辆自行车和同学去东郊紫霞湖中山植物园郊游,也骑车去新街口的新华书店买书,骑车去进香河路我姑妈家吃饭。父亲那次来心情很好,他已经去别的大学看过高中班的其他学生,他告诉我他开始每天一早起来去爬惠山,工作也安排轻松一点,不再教两个班级,只上一个班级的课,再负责教研组的工作。当时姐姐已经工作,我上了大学,父亲也是想松口气了,毕竟他也是五十好几的人了。 多年辛苦,为一中,为家庭,也应该可以向往点轻松生活,退休生活了,一切看来都很美好 。可命运多舛 ,世事难料,父亲也没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南京了 ,隔年他就被发现患病 ,后来去上海就医回无锡修养,一直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我知道他是很希望看着子女成家立业,他可以退休养贻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而这一切竟是无法得到。我也早早体会了失去亲人的苦痛,生活的艰难,唯有有时想起父亲给我的自行车,心里总有一丝温暖。</p><p><br></p> <p>生活日常</p><p>和父亲一起生活到二十多岁,这其中除去我母亲下放苏北五年,我和我姐姐寄养在常州农村外祖父家,再除去我南京上大学几年,真正在一起生活也就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生活日常是记忆最深的。作为家中长子,加上多年的军旅生涯,父亲勤快能干,里里外外一把手。父亲对美食感兴趣,做的一手好菜,在无锡生活久了,他的菜也受当地影响了。有时他也带我们偶尔下馆子,那时候去的最多的是去三阳吃银丝面,去太湖馄饨店吃馄饨小笼包,对孩子来说就是很大的诱惑了。父亲擅长做面点,包饺子,蒸包子这些,我从小在旁边耳儒目染,也受影响 ,以后自己成家也是常常在家里做点面点,女儿都很好奇我哪里学来的。父亲不抽烟,晚饭时候喜欢喝杯白酒,据说他酒量很好,不过我印象中他只喝一两杯,一杯七八钱的样子。下酒菜是一碟花生,或者一个皮蛋拌豆腐,有时候会去三凤桥买点猪头肉,有段时间三凤桥也有卖煮肉的大锅旁边的面皮封边,浸到了肉汁,也是很实惠的下酒菜,一二毛钱买一包了。喝得开心,父亲也会哼几句京戏,受祖父影响,他从小就喜欢京剧,“定军山”、“失空斩”、“四郎探母” 这些,我记得幼时跟他去锡惠公园看群众演出京剧样板戏,他在台下拉二胡伴奏,那是七十年代了。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喝酒会拿筷子沾点白酒让我尝尝,我总觉得很辣,吃不消。现在,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有时也会晚饭时喝上一杯白酒,很多次都想对天国里的父亲说,一向可好?我敬您一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