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五园》山水画创作体会 孙进利 撰文

山水郎

<p>《三山五园》山水画创作班是2018年3月开班,王有民老师授课,卢法圣、张保平两位老师先后担任班主任。</p> <p>王老师采用现场示范、画理讲授、幻灯观摩、作品讲评、学员交流等多种方式授课。信息量大、课堂训练频密、视觉感受强烈、见识广博、学员体会深刻。创作来源于生活,通过室外写生活动提高创作能力,在大自然中捕捉新鲜感、寻觅创作源泉,赴太行山、下江南、入横店新园明园、去十渡等地观摩写生创作。每次回来,大家都会创作很多作品,揽得胸中山水、获取绘画心得。每次写生归来绘画水平都会得到很大提高。</p> <p>我在苏州网师园写生作品(签字笔画)</p> <p>我画的十渡风景之一(水彩画)</p> <p>我画的十渡风景之二(水彩画)</p> <p>我画的十渡火车站(水彩画)</p> <p>三年来围绕《三山五园》题材,大家创作不少作品,也会有各自的体会和收获。下面以画颐和园为例谈谈我的体会和感受:颐和园题材很多,但很容易千篇一律,集中在几个主要景点上画来画去。为此,王老师拿来颐和园景点地图让大家报选题,然后进行统一调整,避免选题重复。我选择了《畅观堂》景点,这里很偏僻,游人去得很少。以前去颐和园从来没去过这个地方。为了画《畅观堂》特意在不同季节去了多次,拍摄了很多照片,深入研究畅观堂的有关资料,才开始进行构思创作。</p> <p>畅春堂在土丘之上。拾级而上,一览颐和园全景。东眺西堤,春季桃红柳绿交相辉映,豳风桥、镜桥、练桥依堤排列;万寿山佛香阁巍峨耸峙;昆明湖平静澄澈,水波荡漾,龙舟竞渡,微风拂面。西临颐和园西门,揽西山雄胜,起伏绵延,展苍茫叠翠,明暗相间;夕阳璀璨,光色斑斓。南望藻鉴堂从陆路伸向湖中为一小岛,绿树掩映,楼宇隐现。北瞰水居村、耕织图、水师操练学堂、蚕神庙等景点,鳞次栉比,参差错落,或近或远;团城湖波光粼粼,舟楫轻摇,银光片片;秋季岸边白荻丹枫随风摇曳,凫鸟戏水,自在悠然。畅观堂正殿五楹,东西各有一座配殿和一座小亭,亭不对称:东侧亭为六角,而西侧亭是八角。这里地势高爽,环境清幽,结构紧凑,小憩恬淡。清晨,这里打太极拳、跳舞、唱歌的人不少,都是西门附近的居民,外地游客很少。晨练过后附近居民渐渐散去,这里一片静谧怡然景象。</p><p><br></p> <p>我以畅观堂为题材创作了三幅作品:《北渚流银镜影开》、《畅观堂六角亭》、《畅观堂八角亭》这三幅作品风格技法各异。希望有一些变化,有意拉开一些距离。</p> <p>《北渚流银镜影开》是以高远式布局,下部分土丘有石阶,向上双卷棚殿顶的畅观堂和六角亭左右分布为主景;团城湖、西堤、昆明湖逐次向上,万寿山佛香阁隔水遥望。水中龙舟争渡。这不是实际看到的景象,而是根据大致位置关系构想出的画面。以四尺生宣纸,小写意的画法创作。这幅作品借鉴了一点装饰性画法。透视采用轴侧投影方法,画面水域为虚,景物建筑为实,形成虚实对比。没采用写实手法。更多的是平面构成的方式。</p> <p>《畅观堂六角亭》和《畅观堂八角亭》的画法基本一致。采用四尺斗方生宣。亭子画得较细致,周边植物采用大写意画法。在画法上形成强烈对比,画亭子色彩浓且重;画植物则色彩淡而轻,是为了突出主题。</p> <p>创作中的一些感悟:</p><p>①笔墨问题</p><p>笔墨与造型的关系,一直是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我认为,首先中国画不能画成西画,中国画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西画的造型方法可以借鉴,不是照搬。同时,也不能为笔墨所束缚。五代画家荆浩说:“笔使巧拙,墨用轻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用墨不可反为墨用。”还说“忘笔墨而有真景”。荆浩是中国山水画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他对笔墨的认识最为深刻。笔墨很重要,但切不可本末倒置,成为笔墨的奴隶。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技法、各种皴法、墨法是很有必要的,但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不可人云亦云。最终山水画还是要回到现实中,以“真景”为师,即“师造化,不师古人”。所以写生、观察、揣摩、研究山石结构、脉络走向等是学画山水的必经之路。</p> <p>临马远《踏歌图》</p> <p>临袁耀画作</p> <p>临胡光宗写生作品</p> <p>1959年贺天健为人民大会堂上海厅画的作品《河清可俟图》</p> <p>②传承与创新</p><p>老一代山水画家贺天健谈到自己学画的过程,曾经有过一些困惑。老师告诉他:学习山水画可以从一家一派开始学习,要深入,不可浅尝辄止。经过若干年,画技果然有了很大进步,自我感觉不错,对一些人的作品都看不上了。老师说:你很用功,但要防止“结壳”。开始他还没有明白什么是“结壳”,后来才渐渐明白,“结壳”是从“技法”到“审美”形成一时的固化状态,表现出其美自美,止步不前的现象。特别是审美方面会有偏好,只接受自己学的一派风格,其它一概排斥。这样就很难进步了。其实这种现象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艺术有多种多样风格,各有其“美”,要能发现人家的“美”、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有技艺的提高,如何克服“结壳”现象,如何能破“壳”而出,是一个很难的问题。走出这种困境方法可能很多,没有统一答案。我也存在过这样的问题,也曾困惑过。我采取多看,多临不同风格的作品,每位画家的作品,我会在一个阶段反复临习,直到有了深入了解,再选一家临习一段时间。没有认真临画很难真的理解别人的长处。比如我对黄宾虹的画看了很多原作,也有黄宾虹的画册,开始觉得画面黑,作品不好看。但临摩一些作品后才渐渐看出了门道,里面有很多结构只看是很难看出来,细节的东西临了才渐渐了解。所以一位画家的作品,只看过而没临习过,我一般不轻易作评价,因为怕不懂人家的作品。临习别人的作品,经过几次反复才会有真正的收获。</p> <p>白雪石、施云翔、曾刚、王中年、陈学良、黄格胜等等画家的作品我都在一个时间段反复临摩,点点滴滴积累,这样逐渐摆脱“结壳”困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写生创作摆脱程式化的绘画语言。《三山五园》创作班有了很好的学习实践机会,通过写生创作,多看别人的作品,丰富绘画阅历,重视生活体验,提高审美意识,深入创作实践。自己有了更大的信心,一定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p> <p>临白雪石作品</p> <p>临白雪石作品</p> <p>临施云翔作品</p> <p>临施云翔作品</p> <p>临施云翔作品</p> <p>临王中年作品</p> <p>临王中年作品</p> <p>临王中年作品</p> <p>临曾刚作品</p> <p>临曾刚作品</p> <p>临曾刚作品</p> <p>临曾刚作品</p> <p>临陈学良作品</p> <p>临陈学良作品</p> <p>临黄格胜作品</p> <p>临黄格胜作品</p> <p>临黄格胜作品</p> <p>临胡光宗作品</p> <p>临杨达林作品</p> <p>临刘懋善作品</p> <p>③扬长避短</p><p>每个人的学习经历、生活环境、工作性质各有不同,总有所长和所短,能扬长避短是成功的重要条件。如吴冠中年轻时在人物造型方面不如徐悲鸿,吴作人、李斛、罗工柳、靳尚谊、詹建俊等画家,他走自己的路,不画写实人物,画形式感强,有装饰性、抽象主义的作品,晚年自成一格。黄永玉也是如此。所以要了解自己,能够扬长避短是成功的一把钥匙。《三山五园》创作使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和绘画语言。</p> <p>除了上面列举的三幅作品,我还创作了《颐和园听鹂馆》、《颐和园苏州街一角》《颐和园紫气东来城关》《颐和园四大部洲经幢》《四大部洲一角》《四大部洲雪景》等颐和园题材作品及其它题材作品。三年来,在绘画方面,收获颇丰;在与大家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成为好画友,寻觅到许多知音,这也是一段美好的人生经历!</p> <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4月3日</p>

作品

观堂

创作

颐和园

写生

五园

结壳

笔墨

山水画

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