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大连《现代女报》没少发表我的纪实文稿,几乎每月三篇,稿费一篇五百元。编我稿件的张连城说,关向东用写小说的文笔写纪实,编他的稿省事,只挑些错别字就行。错别字是我写稿特点,有时连名字都划拉错,关向东写成吴白车,难怪全国不少杂志报纸编辑称我是白字先生。现在写美篇,哈尔滨市文管所的美女彭竿竿几乎篇篇挑出错别字,让我纠正。</h3><h3> 话又说回来,其实发《现代女报》的纪实文搞,均为三手稿件,如今才敢说,过去打死不能讲。</h3><h3> 谁都知道,做生意靠钱生钱,写稿也要靠稿生钱。一篇五千多字的文稿,最少要赚万元或更多钱。怎么赚?一稿多投!先给千字千元的,后给一稿千元的,最后给一稿几百元的,要是一稿几十投,税后稿费还可超过万元。</h3><h3> 我一稿多投,经常被编辑发现,有的编辑会将先发的那些报纸杂志藏匿起来,打电话说我一稿多投,然后稿件照编照发,不过要换个笔名,也有笑话发生,热心读者向我揭露,有人抄袭你的稿,我回复,那是我笔名,我还用过笔名"关帝妙",黑龙江电视台王义一见面就喊我这个笔名。</h3><h3> 前两天,诗人王怀喜在电话聊半小时,他常在朋友圈看我美篇。我告诉他,宅家没事,把过去发表的文章,抖搂出来显摆:得瑟。当年没少写纪实稿件,最少发表千万字左右,如果选择出书,五百页一本,出十几本不成问题。我还告诉他,当年投稿的一些诀窍。可惜,靠稿生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我怀念那些岁月,怀念那些报刊杂志,怀念那些够朋友的编辑们!</h3><h3> 由于从小养成写文字习惯,至今改不了,成为唯一习惯,虽然没有多余习惯,可写文字中又产生一些多余爱好!</h3> <h3>二十一年前,在河南郑州《新家庭》杂志笔会上认识张连城。右二为张连城,左一为给我编稿最多的《新家庭》美女编辑牛文丽。</h3> <h3>新家庭笔会请作者到河南七里营猴山观猴,在猴山下,张连城(右一)与我开玩笑。右二为沈阳日报王书春,左一为我,左二是新家庭杂志社社长。</h3> <h3>左一为李力研,也是老朋友,原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理论研究室主任,出版十几部著作,十年前去台湾学术交流,突发心肌梗塞去逝,年纪不到五十岁。</h3> <h3>李力研送我的书</h3> <h3>现代女报每次都发一个版,这篇文章己发二十家。</h3> <h3>这篇文章发表三十多家</h3> <h3>这篇文章发多少家,记不清楚了。</h3> <h3>这篇文章发了好几年,热发不衰。</h3> <h3>这篇引起轰动</h3> <h3>这篇文章发了十年</h3> <h3>这篇文章也发许多家</h3> <h3>这篇文章好像发了四十多家</h3> <h3>这篇文章从北方发到南方</h3> <h3>感谢关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