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丛书·江淮行-皖人】之安庆名人

博爱老刘

在举国抗疫期间,学生从合肥快递来一套安徽省文化旅游厅组织编写的《安徽文化旅游丛书·江淮行》,分《皖山》《皖水》《皖人》《皖文》4册,每册遴选100个代表安徽特色的100座山、100条江河湖水、100位名人、100个文化遗产遗址及民俗,展示了安徽名山胜水、璀璨人文、风土民俗,解读共生共荣的自然之美、相依相存的人文之美。 近日宅家浏览了《皖人》分册,阅后如前言所述:犹如深山璞玉,徜徉其间,让人不禁发出“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感叹,是一次品味文化、震撼心灵的历史人文之行。《皖人》推介了老子、庄子、曹操、华佗、周瑜、朱元璋、陈独秀、胡适、邓稼先等等历史人物,他们引领时代,照亮时空。安徽安庆是我的故乡,阅读时发现百名《皖人》中有三十余位名人出自故乡安庆,情不自禁将所载安庆名人随手摘录出来,寻觅到相关图片,制成美篇,作为阅读笔记,留下阅读记忆,分享阅读之乐。 <b>安庆的先哲先贤3人</b><br>方以智:穷理极物成智者<div>吴汝纶:学贯中西的教育家<br></div><div>赵朴初:爱国的宗教领袖<br></div> 方以智:穷理极物成智者(1611年-1671年),字密之,汉人,原江南省安庆府桐城人。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学渐之曾孙,明末四公子(复社四公子、金陵四公子)之一。 方以智一生当明清交替之际,时局动荡,政权更迭,际遇坎坷。青年时代活动主要在南京和桐城,间或经过江浙,最后去北京。方以智酷爱自然科学,自幼塾中诵读之余,好穷物理,曾谓“不肖以智,有穷理极物之僻。”明清之季,西学东渐,一面秉承家教,以《易》学传世,一面广泛接触传教士,学习西学。经过孜孜不倦努力,在哲学和科学方面取得成就,达到相当高度。一生可分三个时期。早期从青年时代到三十三岁,仰仗祖上余荫,过着“衣纨縠,饰驺骑,鸣笳叠吹,闲雅甚都”的富贵文人生活。中期自明朝灭亡后,从北京逃返南京,经浙江、福建辗转到两广,从三十四岁到四十二岁,十几年流亡经历在他思想上打下深刻烙印。 方以智晚年从顺治九年北归,到康熙十年,潜心学术,写出大量理论著作。在对现实失望后,放弃少年时的经世抱负出家,看似逍遥法外,却不忘救世,讲学宏道,交朋纳友。 因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六十一岁病殁于赣江万安城外惶恐滩。 吴汝纶:学贯中西的教育家(1840-1903),字挚甫,枞阳县会宫乡老桥村人。“ 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我国近代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严复曾撰联吊唁吴汝纶曰“ 平生风义兼师友;天下英雄惟使君”。 吴汝纶一生大部分时间致力于治学和教育,对中西文学采取兼蓄并用的态度,主张讲洋务,搞教育救国,结集为《桐城吴先生全书》。吴汝纶既是“桐城派”后期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也是我国近代一位功不可没的教育家。他一生著作等身,影响深远。作为一位沿着科举之路拾级而上的封建官僚,吴汝纶却能睁开眼睛看世界,主张“西学”,谋求“教育救国”,这让他在“桐城派”中,更显独树一帜、高人一筹。 赵朴初:爱国宗教领袖(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安徽安庆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907年11月5日,赵朴初出生在安庆天台里四代翰林府第中,是嘉庆元年状元赵文楷后人。父亲赵恩彤任过县吏和塾师,生性敦厚,家中母亲陈慧作主,家设佛堂,母亲每日早晨烧香拜佛;门前水塘是放生池,里面放养着不少买下的龟、鳖。 赵朴初早年从事佛教和社会救济工作。1936年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任上海慈联会救济战区难委会常委,负责收容工作,动员、组织青壮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1945年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华东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书协副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1983年6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1945年12月30日,赵朴初与马叙伦、王绍鳌、林汉达、周建人、雷洁琼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上海分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主委,民进中央委员、常委、副主席,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主任,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德高望重的卓越领导人。 赵朴初同志始终热爱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同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有着亲密的友谊。他长期担任民进中央和全国政协领导职务,积极建言献策,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为发扬同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为巩固与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朴初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和信教群众尊敬爱戴。他佛学造诣极深。他从青年时期开始,就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学说,经过漫长的求索,逐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代表中国劳苦大众意志和利益,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建成繁荣富强的新社会。作为新中国一代宗教界领袖,他把佛教教义圆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和国家尊严,扞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事业中。他恪尽职守,殚精竭虑,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做出杰出贡献。 2000年5月21日赵朴初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赵朴初文化公园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寺前镇,公园分为三大部分,东侧是以气势恢宏的朴公陵等人文景观为主的纪念园区;中间部分是以纪念堂、报恩禅寺、上客房、纪念碑林为主的寺庙区;西侧为仿建的赵朴初祖居状元府(兼陈列馆)。 <b>安庆的风云人物5人</b><br>左光斗:明朝铁面御史<div>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br></div><div>陈独秀: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br></div><div>王步文:安徽省委首任书记<br></div> 左光斗:明朝铁面御史(1575~1625)字遗直,号浮丘。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啖椒堂,生九子,光斗排行第五。左光斗自幼潜心读书,天资不出众学习异常刻苦。明末清初,桐城文风兴盛,名家辈出,形成影响全国,泽被今世的桐城学派。左光斗居身其中,深受熏陶,年轻时就颇负才名,精通文史,留心经世致用之说与国计民生之策。早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养成清正刚毅的性格。左光斗三十二岁,万历三十五年考中进士,授予中书舍人官职,不久提拔为御史,负责巡视监察首都百官,开始漫漫仕途。 明末政治腐败,买卖官爵普遍,形成以吏部为主的造假集团。左光斗上任第一件事就搜出假官印七十余枚,逮捕假官百余人,处死幕后主使金鼎臣。此事朝野震动,贪赃枉法之辈一见左光斗就“震慑不已”。政绩着著,升为内阁大臣。左光斗刚正不阿,与阉党集团斗争,主张革新除旧,聚集了一批进步势力,史称东林党。在反对光宗宠妃挟持太子中,与东林党人杨涟并称“杨左”。太子继位重用东林党,左光斗任左都御史,负责监察百官。但明末政治腐败,左光斗面对内外勾结,专权跋扈的魏忠贤阉党集团,无力回天,遭疯狂报复,先削职为民,贬为原籍,后逮捕进京,“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振原野”情景悲壮,慑于左光斗名声,魏忠贤不敢公开杀害,残害致死于狱中,终年仅五十一岁。他的学生史可法称其为“吾师乃铁石铸造的肺腑”。崇祯帝即位,铲除阉党,为东林党平反。到清代,左光斗谥为“忠毅”以资褒扬,成为志士仁人效法典范楷模。他的文章奏议、诗词章句被收辑为《左忠毅公集》广行于世。左光斗注重农业水利兴修,精于治水。提出著名的因天时、地利、人情和疏浚沟渠、开设塘陂、修筑堤坝、鼓励军民屯垦的“三因十四议”,并付诸实施,并将南方良种水稻引入北方,“北人始知其稻”。大大促进了北方农业发展。 张英、张廷玉:父子宰相。<div>  张英(1637——1708年),字敦复,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六年中进士。清朝大臣,也是著名大臣张廷玉之父。于康熙四十七年卒,谥号文端。雍正八年,入祀贤良祠。高宗立,加赠太傅。</div><div> 张廷玉(1672——1755年),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清康熙时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时曾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div><div> 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父子。张英、张廷玉父子称之为“大小张相”。 二人在清初康、雍、乾盛世居官数十年,参与平藩、收台湾、征漠北、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编棚入户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制订实行。对稳定当时政局,统一国家,消弭满汉矛盾,强盛国计民生都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二人为官清廉,人品端方,官至一品大学士,是史上著名的贤臣良相。二人还是史家公认的学者大儒。</div>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陈独秀: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安庆)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家、启蒙思想家、民主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及首任总书记,中国托派的精神领袖。 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陈独秀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城北的一间别墅里。1896年考中秀才。1897年入杭州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革命思想。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1907年入早稻田大学。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1911年辛亥革命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创办了著名白话文刊物《新青年》,也是五四运动的精神领袖。 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强烈冲击,大批优秀干部(包括陈独秀的两个儿子)在反革命屠杀中丧生。 毛主席说“对陈独秀应该承认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有功劳的”“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历史不会忘记,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具有留学经历的先进知识分子,同毛泽东同志等革命青年一道,大力宣传并积极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 王步文:安徽省委首任书记。原名王伟模,1898年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先后任安庆学生联合会委员、安徽学生联合会副会长。1921年4月,王步文与舒传贤、许继慎、彭干臣等发起成立了安徽省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安徽省党组织最早的领导者之一。1924年,进入上海大学学习,并以个人身份加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br>  <br> 1925年6月王步文赴日留学,参加组织中共东京特别支部。1927年2月,王步文按党的要求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同时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组织部长、上海总工会青年部部长,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30年霍山南乡苏维埃政府在汪氏宗祠内成立(岳西当时尚未建制,此处隶属霍山县)。紧接着又在此成立了赤卫队。 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汪氏宗祠,位于岳西青天乡青天村。 <b>安庆的商海翘楚2人</b><br>胡兆祥:安庆“胡玉美”创始人<div>周馥:洋务运动操盘手<br></div> 胡兆祥:安庆“胡玉美”创始人。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他从徽州婺源移居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走街串巷,肩挑贩卖酱货。因为他勤奋、讲究诚信,酱货质量好,很受市民欢迎,几乎整个安庆城的人都吃他的酱货。后来,正赶上太平天国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天天打仗,军队远征,需要携带大量的酱菜,胡家的生意也就跟着兴旺起来。 周馥:洋务运动操盘手。(1837-1921.9.22),字玉山,号兰溪,安徽至德人。咸丰末年,避战乱辗转到省城安庆。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深得李鸿章赏识,即“招往办文案”。从此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倚重。遂由候补县累迁至封疆大吏,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其子周学熙,字缉之,号止庵,中国近代实业家,山东大学堂的首任校长。 <b>安庆的科坛星耀4人</b><br>王蕃:三国天文学家<div>叶笃正:中国气象学泰斗<br></div><div>慈云桂:巨型计算机之父<br></div><div>邓稼先:两弹元勋<br></div> 王蕃:三国天文学家,(228—266年),字永元。庐江西南松滋县人(今安徽宿松县)。三国时期吴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王蕃博览多闻,兼通历法、六艺,历任吴国尚书郎、散骑中常侍、夏口监军、常侍等职。王蕃依据张衡学说,结合观察天文实践,重制浑天仪,用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3.1555,提高了测定黄赤交角的精确性。其制造的浑天仪既灵巧又实用,在“浑仪”上标明地球与日月星辰的运行,从而说明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等节气,以及何时昼长夜短,何时昼短夜长,何时昼夜相当,并由此制订历法。撰有《浑天图记》、《浑天象说》。所著《考度论》载入《晋书》、《天文志》和《宋书》。《三国志·吴志》称他“博览多闻,兼通术艺”。 王蕃高风亮节,性情耿直,不愿对昏君俯首听命,不肯巴结佞臣,吴甘露二年(公元266年),被吴国暴君孙皓无故杀害,死时年仅39岁。 叶笃正:中国气象学泰斗,(1916.02~2013.10.16),又名叶平斋,出生于安徽安庆,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于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45篇,专著12部。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6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3年10月16日因病逝世。 叶笃正是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学术巨匠之一,也是中国大气科学界及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尤其在全球变化领域有系统创见。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在中国气象业务中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慈云桂:巨型计算机之父(1917-1990),枞阳县麒麟镇人。著名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曾当选中共第十届、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代表。 慈云桂幼时在家乡读私塾,18岁毕业于桐城中学,22岁考入湖南大学,后保送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新中国建立后,慈云桂任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和计算机研究所所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慈云桂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1958年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1961年主持晶体管通用计算机441B的研制,成为我国最早研制成功的晶体管计算机之一。 1969年在国家组织“远望”号测量船中心处理器的论证方案时,率先提出国产化、集成化、百万次级双机系统的方案,终在极其艰难情况下使中心处理机研制成功,完成了试验任务。1977年,慈云桂担任“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经过6个春秋,终于研制成功,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巨型计算机的国家之一。为此中央军委授予他科技成果特等奖,并记二等功。1980年,国际上刚刚开始智能计算机研制工作。他在向组织建议要重视此项研究的同时,组织和带领一批博士生开始智能计算机研究,建立中国智能计算机学会和智能计算机专业组,为汉语语音输入及单字、词组识别与应用做了大量工作。1989年,他积极组织并主持召开人工智能工具第二届国际会议,为多种型号计算机的研制开拓出新的途径。 邓稼先:两弹元勋(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毕业于普渡大学,著名核物理学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和奠基者。 邓稼先小学、初中曾辗转多所学校,在北平(现北京)读至高二后,抵达昆明就读升学补习班,高三从四川毕业,17岁进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学习。毕业后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研,不足两年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年仅26岁,人称“娃娃博士”,取得博士学位9天,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返国。 邓稼先1950年回国开展原子核理论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领导了中国首颗原子弹、氢弹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核武器研究院任理论部主任,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等职;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邓稼先1986年逝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b>安庆的艺苑芬芳15人</b><br>大乔小乔:秋水并蒂开芙蓉<div>李公麟:宋画第一人<br></div><div>邓石如:一代书法宗师<br></div><div>程长庚:京剧鼻祖<br></div><div>戴名世:清风不识《南山集》<br></div><div>方苞、刘大櫆、姚鼐:桐城派三祖<br></div><div>姚莹:文武兼修写《康輶纪行》<br></div><div>张恨水:章回小说大家<br></div><div>邓以蛰、朱光潜、宗白华:三大美学家<br></div><div>舒绣文: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br></div><div>严凤英:黄梅戏一代宗师<br></div><div>朱湘、海子:现代诗人<br></div> 大乔小乔: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大乔与小乔,真名不详),乔亦作桥,安徽潜山人,东汉末年桥国老的两个女儿,大乔为孙策妾,小乔为周瑜妻。二乔以容貌美丽而闻名。建安四年,孙策和周瑜攻克皖城,之后两人慕名前去皖城东郊向乔父求亲,抱得美人归。200年,孙策打猎遇刺,大乔日夜照看,但回天乏术。孙策逝后,大乔尽心辅佐孙权,待其即位,大乔遂不再过问世事。小乔与周瑜恩爱相伴11年,后周瑜病死于巴丘,小乔无缘相见。 李公麟:宋画第一人(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州(今桐城,一说舒城)人。因安庆桐城郊外有一龙眠山,李公麟曾长居于山下,所以又自号龙眠居士或龙眠山人。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泗州录事参军,以陆佃荐,为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 李公麟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释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 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维摩居士像》《免胄图》等。 邓石如:一代书法宗师(1743年-1805年),著名的“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清代集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于一生的艺术大师和学者。少时家贫,9岁读过1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后靠写字、刻印谋生。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十分勤奋向学。后研习碑拓,苦练隶书等书体,终于成为一代杰出书法家和篆刻家。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在湖广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 程长庚:京剧鼻祖(1811—1880),名椿,谱名程闻檄,一名闻翰,字玉山(一作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潜山县王河镇程家井人。著名戏剧活动家,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程长庚幼年在徽班(三庆班)坐科,清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演出《文昭关》、《战长沙》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曾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代表剧目有《文昭关》《捉放曹》《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群英会》《取成都》《龙虎斗》《镇潭洲》《八大锤》《法门寺》《天水关》和昆曲《钗训大审》等。 他与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名列"三鼎甲"之首,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同治、光绪时期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技艺非凡、工文武老生,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曾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 戴名世:清风不识《南山集》 (1653-1713),清桐城人,散文家,字田有,号南山、夏庵等,康熙进士,曾任教习、知县、翰林院编修。少年才思敏捷,尢留心明代史事,纲罗放失,访明季遗老,考求史实。1702年刊行《南山集》,其中多采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抗清之事,五十七岁中进士,三年后被参劾,以“大逆”罪被杀,为清初著名文字狱之一。 戴名世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级试,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 鲁、越之间。 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录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後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在散文方面,戴名世提出了“精”、“气”、“神”三主张,认为作文应“率其自然”,“修辞立其诚”,不仅要有变化,还应有“独知”。后人多推他为桐城派开山祖之一。 方苞、刘大櫆、姚鼐:桐城派三祖。<div>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灵皋,亦字凤九,晚年号望溪,亦号南山牧叟。汉族,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凤仪里)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六合留稼村)。桐城“桂林方氏”(亦称“县里方”或“大方”)十六世,与明末大思想家方以智同属“桂林方氏”大家族。是清代散文家,桐城派散文创始人,与姚鼐、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div> 方苞治学宗旨,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尊奉程朱理学,日常生活,都遵循古礼。为人刚直,好当面斥责人之过错,因此,受到一些人的排挤。方苞首 创“义法”说,倡“道”“文”统一。在《史记评语》里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论文提倡“义法”,为桐城派散文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来桐城派文章的理论,即以方苞所提倡的“义法”为纲领,继续发展完善,于是形成主盟清代文坛的桐城派,影响深远,一直被全国学术界重视,方苞也因此被称为“桐城派的鼻祖”。 刘大櫆(1698~1780),清安徽桐城(今枞阳县汤沟镇)人,桐城派代表人物。早年抱“明经致用”之志,但屡试不中,遂“退而强学栖迟山陇间”。刘大櫆好工文辞,以才气著称。他的文学活动,主要在乾隆时期,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他的文章既少歌功颂德、妆点“盛世”,也不多指斥时政、揭露现实黑暗,代表着下层正统知识分子的一般思想状况。他论文强调“义理、书卷、经济”,主张在艺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 文,韵调铿锵,喜饮酒,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著有《文集》10卷、《诗集》6卷、《古文约选》48卷、《历朝诗约选》93卷等。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东树曾说:“学博(刘大櫆)论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论文主义法。”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变态”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乾隆间,常州钱鲁斯受业于大櫆之门,后与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师说”传诵于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恽、张二人始尽弃骈俪之学,专治桐城派古文,传人日众,后称“阳湖派”。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祖籍在今枞阳县义津镇姚王集,其十世祖姚之兰迁居桐城城里。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 姚莹:文武兼修写《康輶纪行》(1785年11月8日-1853年1月24日),姚鼐侄孙,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清代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之一。姚莹于嘉庆十二年(1807)中举,次年为进士,嘉庆二十一年至道光元年(1816~1821年),先后任福建平和、龙溪、台湾县知县和噶玛兰厅通判。道光十八(1838)年,姚莹出任台湾兵备道,在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中,他与台湾总兵达洪阿一起,领导了台湾的抗英斗争,不断取得胜利,写下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光辉篇章。 姚莹在文学上亦颇有成就。宗法桐城派文论,偏好散文,长于议论,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言事”、“文与实俱茂”,为桐城派八大家之一。姚莹宗法桐城派文论,偏好散文,长于议论,指陈时事,慷慨深切;记叙文、传记文,叙事清楚,感情丰富。主张文章必须“明道”、“言事”、“文与实俱茂”,被称为桐城派八大家之一。他崇尚程朱理学。但其“耽性理,兼怀济世”(《论心罪檄文》),做官清廉自守,注意时务,有政声,也有一些有关实际政事的著述,著有《东溟文集》、《东溟奏稿》、《后湘诗集》、《东槎纪略》、《康輶纪行》等,其著作辑为《中复堂全集》13 种98卷。其中《寸阴丛录》、《东溟文集》等著作,均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重,有感而发,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天文、地理诸方面,博而不杂,中心突出,笃实有力,文采斐然,足称“载道”之文。文中所表达的政治见解,皆有独到之处,表现出“义有所不安,命有所当受”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献身国家民族的可贵品质。 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张心远,1895年5月18日-1967年2月15日),安徽安庆潜山县人,中国章回小说家,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1924年,张恨水凭借九十万言的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此后,长篇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的问世让张恨水的声望达到顶峰。1967年,张恨水在北京逝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1905年,十岁的张恨水在江西黎川读书时,先后阅读了《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小说。从此,他“跌进了小说圈”。 1912年,因为家道中落,张恨水随母亲回到潜山,同年底考入苏州蒙藏垦殖学校。1913年9,由于垦殖学校被迫解散,辍学后的张恨水开始自谋生路。早年时期,张恨水到小报工作闲暇之时,时常写诗。他给报纸投寄诗稿时,得署上名字,他想到父亲的教导,诗文小说之道,是雕虫之技,茶余饭后的消遣品,所以他不想具上心远这个名字。此时,张恨水想起了他家天井中纷扬凋落的桂花,以及他喜欢的李煜的那阙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想起自己事业无成,命运多舛,世态冷热。因此张恨水提笔在自己的文章署名上,写上了“恨水”这个笔名。 张恨水除了著作等身之外,还有“三绝”。其一,张恨水能够同时撰写多部小说,最高纪录是七部长篇同时着笔;其二,他写作从来不打草稿,每每是一挥而就,甚至没有什么涂改;其三,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穿插于小说之中。 邓以蛰(1892.1.9—1973.5.2),字叔存,安徽怀宁白麟畈(今五横乡白麟村)邓家大屋人,是著名书法家邓石如的五世孙,教育家邓艺孙的第三子,现代美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可以说出身于翰墨世家,他也是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邓以蛰先生将画史与画学、书史与书学紧密联系起来研究,对中国书画理论作现代性的学术研究,他提出了中国书画历来就有着相当完整和系统的美学理论,其美学思想中融汇了西方美学思想的超功利原则,在我国现代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邓以蛰1912年曾任安徽教育司长。一生从事文化教育事业。他从小就受到传统的文化艺术的熏陶,这为他后来从事美学和中国书画研究奠定了最初的基础。1907年到日本学习日语,以文学博士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并且接触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结识了他的同乡陈独秀,这对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1911年回国,从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特重学习美学,是我国留学生到欧美系统学习的先行者之一。1923年回国,他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授。他与鲁迅有过交往,《鲁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关于两人谈话的记述。这种经历促使他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和新艺术思想的传播者。并开始在《晨报副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涉及诗歌、戏剧、美术、音乐等。常与鲁迅、滕固、司徒乔、宗白华相交往。192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1928年转至清华大学。出版文集《艺术家的难关》。这是一本提倡新文艺的著作,其基本的立足点是黑格尔美学,认为艺术是超出于自然的绝对境界、理想境界的表现,不同意把艺术视为对自然的模仿,强调艺术要鼓励鞭策人类的感情,而不要流落为仅使人感官愉快的东西。另一方面,他又倡导艺术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倡导民众的艺术。在这本著作中,他还论述了艺术与情感的关系,诗、音乐、造型艺术、戏剧的区别等。1933~1934年出游西欧意、比、西、英、德、法等国,访问很多艺术博物馆,归国后写成《西班牙游记》一书。自欧洲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同时潜心从事中国书画及其美学理论的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写成《画理探微》、《六法通铨》、《病余录》(未写完)、《书法欣赏》。 解放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写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文物参考资料》第二卷第4期),并校点古代画论、校阅《唐宋绘画史》(滕固著)等。1962年他把家中珍藏的邓石如大量书法篆刻作品捐献给北京故宫博物院,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嘉奖。 邓以蛰美学思想的形成,受到了黑格尔、克罗齐、温克尔曼等人的很大影响,始终坚持艺术-审美超功利性原则。关于艺术和美的性质,邓以蛰在他的论文集《艺术家的难关》里说到,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使人们暂时与自然脱离而“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得到一刹那间的“心境的圆满”。“所谓艺术,是性灵的,非自然的;是人生所感得的一种绝对的境界,非自然中变动不居的现象——无组织,无形状的东西。”他认为艺术不是模仿自然的结果,而是性灵的表现,是通过自然来表现心灵的精神内容,所以艺术家进行创作必须冲破“自然”的“难关”,才能“达到一种绝对的境界”。而这种“难关”也就是现实的利害关系,艺术家只有超越这种现实的利害关系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根据这种超功利主义的美学观点,邓以蛰认为艺术是用“同情”不断地“净化”人生,要表现高尚的人生理想,而不是满足感官欲望的东西。但是他并不主张脱离现实的“为艺术的艺术”,因为他从美学的、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艺术与人生的关系,认为艺术是离不开人生的。他在《诗与历史》中指出诗与历史植根于一种现实存在的“境遇”,都反映人生:“诗的内容是人生,历史是人生的写照,诗与历史不能分离”。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朱光潜支持马克思主义,少时课读于孔城高小,考入桐城中学,毕业后任教于北乡大关小学。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他还请桐城著名书法家方守敦题写“恒、恬、诚、勇”4字的条幅,作为座右铭。五四运动中,他毅然放弃文言文,改写白话文。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上海大学吴凇中国公学中学部、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1924年,撰写第一篇美学文章《无言之美》。又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 朱光潜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 宗白华(原名之櫆,1897年-1986年12月20日),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毕业于同济大学,中国现代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宗白华是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雅号“佛头宗”。1919年被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191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语言科,1920到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回国后,自30年代起任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49到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南京大学哲学系合并到北大,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后兼任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中国哲学、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和中国艺术中的典型精神,被宗白华融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问题:一阴一阳谓之道趋向音乐境界,渗透时间节奏书法中的飞舞;其实都体现着一种精神:人的悟道、道合人生,个体生命与无穷宇宙的相应相生。可以说,宗白华把中国体验美学推向了极致,后人很难再出其右,他作为一个审美悟道者本身已成为一种道显而美的象征。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舒绣文(1915-1969年),学名舒彩云,曾用名许飞琼。出身于一个清贫的教师之家。原籍安徽省黟县九都舒村(屏山村),生于安徽省安庆市,6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中国杰出的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第一位女配音演员。生于安徽安庆。代表作《一江春水向东流》。 1929年因家境困顿,从北平安徽中学辍学,当过舞女。20世纪30年代初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五月花剧社、春秋剧社、上海业余影人剧社等团体。民国30年 (1941)参加中共组织的中华剧艺社,先后演出《棠棣之花》、《虎符》、《天国春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 1949年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后随军南下。1957年调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演员。曾成功地塑造了《骆驼祥子》中的虎妞、《关汉卿》中的朱帘秀、《伊索》中的克莉亚等艺术形象。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严凤英: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乳名:鸿六儿,曾用名:黛峰,1930年4月13日-1968年4月8日),安徽桐城罗家岭人,中国黄梅戏演员。 严凤英十岁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1947年学唱京剧,后来又拜白云生为师学唱昆曲。 1949年,安徽省为了发展黄梅戏,邀请严凤英回到安庆。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天仙配》)闻名沪上,获得广泛赞誉,时年22岁。 严凤英历任安徽安庆市黄梅戏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革期间遭迫害致死,现骨灰安放在安庆市菱湖公园内黄梅阁中,安庆罗岭建有严凤英故居纪念馆,毛泽东为其题写“党的好儿女”。 在现代诗人中有两位安庆人。 现代诗人朱湘(1904-1933.12.5)字子沅,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父母早逝。是我国近代诗人、散文家、教育家,15岁考入清华大学、与饶孟侃(字子离)、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夏天》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 ,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拮据,只发行了两期。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在后期,他多用西洋的诗体和格律来倾吐人生的感叹,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70馀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其外在他其他作品中,还包含了有回环调,巴俚曲,商籁体,散文诗,诗剧等等,这些都是外来形式,和前期诗歌的格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文学周报》上开辟“桌话栏”,《番石榴集》(1936)。<div>  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渐激化。其间曾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外文系,但与校方不和。1933年12月5日,他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亡。</div>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当代青年诗人,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毕业于北京大学。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并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1982年至1989年,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等。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年仅25岁。 百战将星中没有安庆人。记忆中有两人与安庆有关。<div>  学生时代,太平天国将星英王陈玉成安庆保卫战印象颇深;三国时期东吴有十二虎臣,其中有个陈武是宿松人。<div><br></div><br></div> 安庆是太平天国和皖北捻军进行联系的纽带,也是下游南京的最后屏障与粮食供应战略要地。保卫安庆,对于太平天国具有重要的意义。英王陈玉成作战以“勇猛”见长,善于打“恶仗”“血仗”,悍不畏死。1858年11月,陈玉成取得独自领兵作战以来最辉煌的胜利,即是“三河大捷”,击毙了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及其所部6000精锐老兵。此战,湘军元气大伤,皖北、皖南战局得以扭转,鲍超、多隆阿等被迫从安庆城下撤退,安庆保卫战得以推迟两年。不过天京事变让太平军迅速结束了军事上的全盛阶段,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形势迅速恶化。尽管在李秀成、陈玉成等新将领带领下,太平军一度二破江南、江北大营,并且在三河镇重创湘军,但是依旧不能从根本上扭转江河日下的局面。曾国藩的湘军利用太平军东征之际,乘机加紧对安庆的围攻。安庆是太平天国和皖北捻军进行联系的纽带,也是下游南京的最后屏障与粮食供应战略要地。保卫安庆,对于太平天国具有重要的意义。陈玉成与李秀成在苏州进行会商,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救援安庆,分两路大军西征,约定于次年的3、4月会师武汉,以逼迫安庆城下的湘军后撤援鄂。不过,由于李秀成的援军迟迟不到,安庆形势越来越紧张,加上西方列强不断干涉,陈玉成最终放弃了进攻武汉的想法。太平军攻武汉、保安庆的战略计划失败后,没有后顾之忧的曾国藩集中重兵围攻安庆。陈玉成屡次组织援军,在安庆外围与湘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不过最终还是未能与城内守军汇合。1861年9月,安庆失守,自此,太平天国在上游的重镇全部丢失,南京也无任何屏蔽。<div>  陈玉成是广西藤县客家人(一说桂平),祖籍广东翁源县,出生于1837年,原名丕成。只是在安庆留下威名。</div> 小时候看三国,记得东吴有十二虎臣,其中有个陈武。经查阅陈武(178年-215年),字子烈,庐江郡松滋县(今安徽省宿松县)人,东汉末年孙策、孙权部下的猛将。孙策在寿春时,陈武前往递帖求见,当时十八岁,身长七尺七寸,于是跟随孙策东渡长江,征战有功,被任为别部司马。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接掌江东,陈武转任督领五校。他仁慈宽厚乐于施舍,他的同乡和远方客来者很多人都依附他。他特别得到孙权的厚待,孙权几次前往他家。因他累建功劳,被迁为偏将军。建安二十年在合肥战役中,张辽奇袭孙权,众将领没有防备,吴将宋谦、徐盛皆被击溃而败走,陈武奋力迎战,不幸战死。战后孙权哀痛陈武之死,亲自哭吊,参加葬礼。 <p> 开卷有益,闲来阅读总会获益匪浅。安庆曾为安徽首府人杰地灵,名人众多,以上三十余位仅就书中所述,而《皖人》书中亦仅列安徽百位,不过确为皖人之杰出代表。</p> 摘录制作:刘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