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双重预防机制”的推进和实施,“风险分级管控”是基础(这里的“风险”,其实指的应该是“危险源”,即风险的源头。所以,对“风险管控”的准确说法应该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而风险管控的前提,是风险识别和评估。自从2016年“双重预防机制”正式推出以来,各地区各行业在陆续推进和实施,相关政策、文件和导则也纷纷出台,在所有文件中,都对风险识别和评估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而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强调要“全员参与”,即风险识别和评估要从基层班组和岗位做起。毋庸置疑的是,“全员参与”是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机制的重要要求。但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这一做法却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和困难。究其根源,在于员工普遍的安全知识的缺乏和不足,甚至一些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同样在风险类别和识别、风险评估方法和分值选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不足,而这导致的后果便是,基础班组或部门提交到安全管理部门的风险清单五花八门,根本没法使用。所以,在这种实际的现状和政府要求推进的压力面前,有些企业被迫求助于安全管理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便难免走上了形式化和应付的路子。</p><p> 鉴于以上提及的现状和问题,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将自己行业共性的一些风险以政府的专业力量予以辨识和评估,并以行业的名义予以发布,要求企业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形成企业自己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表》。这样既确保了“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质量,又规避了各企业专业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从而能更好的推进“双重预防机制”的落实和实施。</p><p> 水利部自2018年起即开展了此项工作,为科学辨识与评价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运行危险源及其风险等级,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这是水利部出台的有关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的继《水利部关于开展水利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指导意见》(水监督〔2018〕323号)、《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办监督函〔2018〕1693号)文件后的第三个文件:《水利水电工程(水库、水闸)运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办监督函〔2019〕1486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