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邵东籍红军将士的传奇人生

远东的冬日

<p>  说起邵东,在全国都颇有些名气。</p><p>  邵东不沿江不沿海,地理位置毫无优势;人又多地却少,既不是历史重镇,也不是文化中心,为何令人刮目相看呢?</p><p> 关键在于邵东人!!</p><p> 邵东人既有本省湖南人霸蛮坚韧、敢为人先的血性,又有老表江西人耕读传家、心忧天下的儒雅,更有近邻广东人放眼海外、善于经商的精明,近代以来,邵东人凭借移民后代的冒险基因,靠着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以及唐宋以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终于迎来了一次人才爆发期:既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大师贺绿汀,又有比肩两弹元勋的冶金专家李薰;既有五四运动的点火人匡互生,又有微信之父张小龙……而本文仅从中国红色革命角度,查县志、阅军史、游故居、访老人,搜集整理了邵东籍的五位红军将士的传奇故事,以飨各位读者。他们中有威名赫赫的政工大咖袁国平,有骁勇善战的猛将谢嵩,有托起共和国脊梁的铁道兵司令李寿轩,有政工、后勤、参谋都擅长的多面手卿正兴,有低调内敛的我军信息工程开拓者之一的曾云……他们都是中国革命的功臣,当然也是我们邵东人的荣光和骄傲!</p> <p>一、毛泽东非常倚重的政工奇才——袁国平。</p><p> 人们知晓的袁国平信息,多从皖南事变中获得。一九四一年,年仅三十五岁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遇害、全军陷入重围的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以新四军核心领导人之一的身份,负起指挥全军突围的重任。他身先士卒,不幸重伤,为不拖累部队突围,他拔枪果断自尽,践行了“九十九颗子弹射向敌人,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诺言,死得极其英勇。正是因为他的过早牺牲,以及其他客观原因,对袁国平的功勋和才能,人们认识不足,近年来才有所改变。</p><p>1、乡村学霸</p><p> 袁国平1906年出生于今邵东市牛马司镇梅仁村袁家台,父亲为贫苦农民,闲时弹棉花补贴家用,他六岁入私塾,读书过目不忘,九岁多会作诗,十里八乡誉为神童,后考入当时宝庆府最好的中学——循程中学,和贺绿汀是校友。</p><p>2、革命先锋。</p><p> 袁国平1922年考入毛泽东曾就读的湖南一师,后又报考并入读黄埔军校,和林彪同为四期。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井冈割据,五次反围剿,长征大会师,袁国平以基层指战员和高级政工干部的身份,一次也未落下。</p><p>3、政工天才。</p><p> 袁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对毛泽东的观点和方法领悟很透彻,执行极到位。毛泽东对他就像对待罗荣桓一样极为倚重。国共合作抗日后,共产党的两支武装一是八路军,一是新四军。新四军军长虽为叶挺,但一把手实为副军长项英。项英资格很老,但对于他的应变能力和理论水平,毛泽东其实并不是很放心。而袁国平,便被毛泽东亲自推荐为该军的政工负责人,也暗含匡扶项英之意。由此可见他在毛泽东心中的地位之高!</p><p> 一九五五年全军授衔时,政工代表罗荣桓和谭政一为元帅,一为大将,而袁国平当时地位和才能明显在谭之上,比罗甚至还胜一筹。倘若没有皖南悲剧,袁国平必能大展宏才,为国为民做出更大贡献。</p><p>4、模范夫妻</p><p> 袁国平夫人邱一涵,亦是老资格的红军,是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三十位女红军之一,与贺子珍康克清等人胜利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袁邱二人感情甚笃,堪称楷模。在那个革命年代,夫妻分手、姻缘错过已是常事,但袁国平像对待革命一样,与邱彼此忠贞无二!与周恩来邓颖超这对夫妇一样,传为党内军内佳话。袁国平牺牲后,邱一涵独自抚养独子,未再成家,解放后官至副省级。因常年思念丈夫以及工作辛劳,在袁国平牺牲十五年后,也与袁再次相会。</p> <p>二、毛泽东和周恩来都称赞的骁勇战将———谢嵩 。</p><p> 谢嵩出生于今邵东市牛马司镇上桥村,与袁国平老家梅仁村仅隔着一条西洋江,直线距离只有几华里。西洋江是邵水重要支流,河上的洪桥有四五百年历史,至今仍是邵东八大景观之一。可以想见的是,袁国平和谢嵩幼时一定都在桥上玩耍过。谢嵩原名谢晓云,生于1903年,比袁年长3岁。袁读中学的时候,谢正在新宁当苦兮兮的小学徒。1928年,谢嵩迎来他人生转折的关键时刻,他跟随彭德怀参加了平江起义。两年后,他已是红军队伍里的一员团级指战员。</p><p> 谢嵩不愧为彭大将军带出的兵,善打恶仗和硬仗。曾多次率部反败为胜,绝地求生。长征早期的四渡赤水和攻占类山关等战斗中,他都有上佳表现。重回军事领导岗位的毛泽东和当时党内认可度最高的周恩来,都对他赞赏有加。</p><p> 一九三七年底,已担任游击第一路司令的他,在回延安向中央、毛主席汇报工作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不久撒手西去,死时和他的老乡袁国平一样,也是三十五岁!英才早逝,令人扼腕。</p><p> 以谢的资历和能力,同比和他当年在红军中官职、资历几乎一样的杨得志杨成武等人,假若他活到1955年,极可能是一位上将。尽管历史不容假设,但谢将军的不世战功必将和家乡的邵水一样,永远流在邵东乃至湖南和全国的大地上!</p> <p>三、托起共和国脊梁的铁道兵司令员—— 李寿轩</p><p> 李寿轩是当今流泽镇龙建村人,参加红军前放过牛,当过军阀的士兵,也是跟随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李寿轩比谢嵩稍晚一两年走上团级岗位,在1932年担任红十六团团长,彼时谢担任红十二团的团长。这两位邵东老乡,在当时烽火连天的反围剿战斗中,不知是否相知相惜?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是一位公认的智将,打仗善动脑筋,在后来的抗日战场和三大战役以及抗美援朝中,李寿轩的仗越打越出色。1955年,李寿轩被评为开国中将。</p><p> 李寿轩曾长期任职铁道兵主要领导,是第二任铁道兵司令员,铁道兵司令员第一任是王震,后任有陈再道!李司令员在任期间,遵照中央军委指示,走遍大江南北,曾在东北林海雪原修筑起千里铁路,为祖国的铁路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p><p><br></p> <p>四、军中多面手——卿正兴。</p><p> 卿正兴1910年出生于今天大禾塘街道红旗社区卿家巷,在湘赣边界编织渔网时,参加了贺龙领导的红军,此前,他酿过酒,作过豆腐,什么好糊口,他就干什么,然而世道不太平,穷人无活路,他最终参加了穷苦人自己的队伍,从此革命不回头!</p><p> 卿正兴当过作战参谋,搞过政训工作,又在军队后勤保障方面挥洒过汗水。1955年,卿正兴成为开国大校。后官至沈阳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并担任过黑龙江军区参谋长。</p> <p>五、从孤儿到大学院长———曾云</p><p> 曾云的老家,在邵东市灵官殿镇双中村。曾云生于1918年,七岁不到,由于父母先后都贫病而死,他沦为孤儿。后来经人介绍,他来到沅江边的辰溪县,当学徒学木工。1935年10月,贺龙部的红军来到辰溪县街上,很多富商老板都吓走了。身为小学徒的曾云被老板留住看店,恰巧一队红军战士请他去修下装电台的木盒子。曾云看见红军战士说话和气,平等待人,不由得想起自己孤苦的身世,还有寄人篱下受尽欺压的学徒生涯,他便义无反顾的参加了红军!</p><p> 一个月后,红二六军团也开始长征,曾云被分配在通讯班,从此,他开始正式踏上了无比艰难而又无比光明的革命道路。</p><p> 1936年12月12日夜晚,他电台值班,第一个收悉了西安事变的讯息,并立即报告了刘伯承,并由刘上报了党中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曾云大部分时间都奋战在我军电子技术的无形战场上,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特殊功勋。</p><p> 1955年,他成为开国上校。以后,在建设我军信息工程高等学府的艰辛道路上,曾云又赴戈壁,出荒漠,呕心沥血,最终在郑州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院长(正军级)任上退休。</p><p> 2008年,北京奥运举办的这一年,这位邵东籍最年轻的老红军,走完了他90年的低调但高尚的人生。</p> <p>  纵观五位红军将士光辉而又传奇的革命历程,都堪称开挂的人生!在成功的背后,不难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点。一、他们都出身贫寒,像绝大多数邵东人一样,霸得蛮,呷得苦,这无疑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二、他们不论是主动寻求还是机缘巧合,但最终都走上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革命之路,且为之奋斗终生。由此可见,选对道路是成功的首要条件。三、他们紧跟时代,不断学习和进步,生命虽各有长短,职位虽各有大小,但他们都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做到了最大化。可见与时俱进也是一个成功者的重要条件。</p><p> 今天,邵东人会读书,会赚钱,国外国内,哪里有邵东人,哪里就有财富和奇迹!这些,都足以告慰邵东籍的革命先贤:邵东人们骨子里依然遵守你们成功的秘决,并正在发扬光大!邵东人以你们这些先人为荣,你们也必将为这些后人安息笑眠!!</p> <p>  和毛主席 的《 七律•长征》</p><p> 七律•邵东红军</p><p><br></p><p> 红军不怕革命难,</p><p> 邵水云山只等闲。</p><p> 西江奔流掀巨浪,</p><p> 洪桥通衢走泥丸。</p><p> 湘边苦大参军暖,</p><p> 平江枪响白匪寒。</p><p> 更喜铁道千里雪,</p><p> 昭阳腾飞换新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