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桥记忆

花开无声

虽说我家早已搬离酒仙桥,但一听说酒仙桥要危房改建,心里还是觉得有些不舍。因为,酒仙桥毕竟是我生我养我的地方。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同龄人和我们的父辈们、下一代生长之处。它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我们几代人都对它太有感情了。尽管时光久远,我似乎还能触摸到那个时代。而那些工厂里已经或即将要退休的男女工人们,他们言谈举止,依稀流露出曾有的自信和荣耀,在他们身上,我已真正能理解教科书中所说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说起酒仙桥的变迁,老酒仙桥的模样、往事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div>  这一地区的房屋大多建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那时,酒仙桥到处是乱坟岗子、杂草丛生、没有人烟的地方。记得老父亲曾经告诉我:“7”字头厂的元老们,大多是五十年代,中央军工企业组建时从全国各地抽调过来的最优秀的人才。酒仙桥这一片儿几乎是电子工业部“7”字打头的企业,能进这些企业的人,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人物。当时,“先建设后生活”的口号,让许多人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平房,且住了半个世纪,还有的人住的是为哺乳期妇女而造的“妈妈房”。 </div><div> 从1952年起,在原“苏联”和“德国”的援助下,国家在酒仙桥辖域中部建起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电子管企业——北京电子管厂(774厂),而后于辖域北部相继建起了北京电机总厂、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即706厂、707厂、718厂、798厂、751厂,后来也叫718联合厂、718大院),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的电子工业主要为国防服务,对外保密,因此,这些“7”字头厂很长时间笼罩着神秘的光环。辖域南部建起了电子工业职工生活宿舍区,形成酒仙桥一街坊、四街坊、六街坊、七街坊、十街坊统建住宅区,辖域北部、河西北部南窑地、北窑地、大山子北里、大山子南里、王爷坟等居住区。五十年代末,辖域西部建成了原北京市第四机械工业部所属第12研究所,878厂、北京半导体器件厂。</div><div> 六十年代,有线电厂(738厂)、邮电设备厂(506厂)、建中机器厂(700厂)、通讯设备厂、无线电二厂、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原北京市第四机械工业部所属第11研究所),生产我国的军工产品。我们国家许多飞机、火箭等上天的尖端产品——电阻电容,都是从这些“7”字头厂生产出来的;还有,当时首都北京天安门长安街两旁的音响设备,都是出自于797、718厂等等……好像除了506和878厂,那些工厂均归属中央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后来,这些军工企业早已纷纷改为地方企业。 </div> 原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后来也叫718大院。 酒仙桥街道 前苏联专家帮助我国建造的民宅——酒仙桥六街坊五楼,我青少儿时期生活的地方。 酒仙桥六街坊5楼与原酒仙桥粮店之间。 同时形成酒北村、大山子西里、酒仙桥八街坊、十一街坊和驼房营西里和驼房营南里等(即原酒仙桥平房一区、二区、三区)居住区,并将五十年代的平房改建为多层楼为主的二街坊、三街坊、五街坊。到了六十年代,象我们六街坊5楼这样的房子,我印象中,没有多少,数的过来的也就有一街坊、六街坊、七街坊的数十座楼。街坊邻居家家都不富裕,白天随便进出各家(每家均扯一块花布做门帘子,门不关着,都挂着门帘子),但大家并不在乎,非常快乐,邻里之间相互熟悉。一家有难,大家全都上前帮忙,问寒问暖。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给街坊四邻尝尝,甚至有的人家孩子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一个单元20多户,只有一个有套间的大户人家有阳台。不像现在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更别提互相帮助了。这些楼当时是绝对的一流、现代,外观看上去,一水的灰色,整整齐齐的,坐落在酒仙桥球场(后改建为酒仙桥办事处,现即将拆除)的四周围。那时的房子楼高都是三层,房子的建筑风格有些象前苏联的房子似的,房顶外是尖尖的,铺着水泥瓦片,错落有致。每座房顶上都有二至三个小房子窗口,听家长们说,那是起建筑物与外界通气作用的,久之,小鸟也将它做为栖息之地的窗口。记得每个单元的三层都有一个楼道房顶的窗口可以上去。我们二单元的这样的楼道就在我家和邻居小霞家的这栋楼道里。楼道门口的上面有一个窗口,从楼道门的把手登上去后,看到的是三个单元相连相通的房顶四周,还围建成一个尖尖的三角屋,三角屋内的房顶上,铺着一层厚厚的稻草。用细细的木条隔成一个个不规则的形状。因为上面干燥通风,鸟类在上面安家,因此有一些鸟窝。那个年代,家家孩子没什么可玩儿的,我们掏鸟窝儿,不是为了吃,而是养小鸟儿玩。因为我家有着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我和二哥他们男孩子们一起上房掏过鸟窝。虽然屈指可数一两次,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因为它是我儿时的一个童趣。<div> 为了防空备战,军事演习,每个街坊地下都挖有防空洞,它们在楼宇之间相互串通着。为了建造防空洞,需要造砖、烧砖。当时家家都有砖坯子,先是活泥儿,将泥土围成一个圈儿,用铁锹来回搅拌,为了把泥儿活得熟而细腻,干脆脱了袜子,人直接站到圈儿中间,用脚来回踩,直到把泥儿活熟了,再用铁锹将泥巴摔到砖坯子里面,然后扣出泥巴砖,码放晒干,最后送去烧砖。有时孩子们下去钻地道——防空洞,在里面捉迷藏、嬉戏玩耍。六、七十年代,街坊四邻没有什么娱乐健身处和健身器,家家都比较穷。女孩子们一般玩的娱乐活动是:挑冰棍儿、翻绳儿、欻羊拐、砍包、跳皮筋、老鹰捉小鸡等。男孩子们一般玩的娱乐活动是弹玻璃球、踢足球、拍三角儿(烟盒)、胶泥摔崩儿、打弹弓子、玩链子枪、子弹壳儿摔炮儿、点天灯儿、撞(chuang四声)拐、骑马打仗、救人、砸驴、跳山羊、抖空竹、攻长城、到窑口和窑坑野地儿(即现在的朝阳公园)光着屁股儿去游泳等。男女孩儿混合玩儿的活动是捉迷藏、推铁环、下跳棋、下军棋、玩扑克儿牌、打乒乓球、放风筝、钻地道……最奢侈的就是半年能看上一、二次露天电影。那时候,在原酒仙桥球场即现在的酒仙桥办事处放露天电影。得到放电影的消息,孩子们便早早地搬着家里的椅子和凳子来到露天广场,轮流看着占地儿。露天广场中间支撑着两边是大竹杆的架子,电影苫布把人们分为正反两大区域,但人们并不介意的看着电影。 <div>  酒仙桥原来叫“福利区”,坐落在桥头的有电子影剧院,当初,这个电影院非常时尚,每逢有著名的电影,厂里工会都会组织工人去看电影。酒仙桥小花园;靠近四街坊有酒仙桥大球场,每年冬天,这里则变成了滑冰场。酒仙桥菜站、东风农场,小学支援夏收、秋收时、推着轱辘是铁的、离的好远就能听到卖冰棍的车的声音,去批发冰棍就去东风农场;靠近六街坊有个烧暖气的地区锅炉房,旁边有个大煤场,酒仙桥派出所、718联合厂大食堂、北京无线电工程学院;靠近七街坊附近的有酒仙桥中心小学、电子管厂食堂、酒仙桥职工医院(即现在的华信医院)、北京市第94中学酒。靠近十二街坊有酒仙桥商场、酒仙桥杂货店、酒仙桥书店(那个年代,地区有个新华书店就相当不易了)。靠近十街坊的有酒仙桥二小、五层大楼(逢隆重节日看放花时就去此处)、居民买煤球的煤厂等等,后来,有红霞电影院、酒仙桥三小、四小……医院、学校、幼儿园、公安派出所都是配套的,真是一个“福利区”。<br>  酒仙桥的路原来都是沙子儿路,后来铺了只有通过两辆车宽的柏油马路。小时候,我和发小们经常到现在地处将台乡派出所的老庙去买酸枣面吃,越过一片片长着一簇簇红果子的小树林和玉米地,吃着酸甜甜的酸枣面,走在去老庙的捷径——下面是河水,漆着黑漆的大圆管道上,心中别提多开心啦。<br>  记得小时候,有一种大树——“刺槐”,当时遍布整个酒仙桥,一颗颗矗立在楼宇之间和马路的两旁,每年四、五月,它便开出月白色的小花,离得很远,就能闻到甜甜的槐花香味,花还能吃,无论走到哪个街坊,都能看到这样的树和闻到这样的花香。酒仙桥中心小学和职工医院附近种着许多天女散花式的粉色的合欢花树,特别的好看,放近鼻子旁品味着淡淡地花香,我很是喜欢。笑容绽放在脸上。有时拾起一、二朵合欢花,戴在头上,心里美极了;一街坊、六街坊靠近10楼的798厂幼儿园、十街坊、十一街坊等处还种着一些桃树、李子树、国槐……开花的季节,酒仙桥的景色别提有多美啦。<br></div></div> 酒仙桥十一街坊。 这就是“刺槐”大树,当时遍布整个酒仙桥,离得很远,就能闻到甜甜的槐花香味,无论走到哪个街坊,都能看到这样的树和闻到这样的花香。 酒仙桥河畔 原酒仙桥商场(现久隆百货商场)旁边的马路。 <div>  父亲是1956年从江西景德镇调到北京酒仙桥地区、当时的“7”字头军工代号企业——原七一八器材联合厂的三分厂(即后来的798厂)工作的。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每天都走着上班,个别家庭有自行车骑。听父亲讲,因为,酒仙桥到大山子有七华里的距离,路程不算短。所以,父亲刚来北京时,就买了一辆老“飞鸽”牌自行车,在当时是最好的自行车了。当时,是要用户口簿、工作证登记,等了半年、打了钢印才买着的。用了20多年后,车依然锃亮锃亮的,擦得露出略带红色的底漆了,车还挺好的。记得自己六岁时,每天下午五点一刻左右,我跑到酒仙桥桥头去等父亲,因为我要父亲的自行车练习学车。到酒仙桥球场绕大圈学骑车,一遍、两遍……就这样,我没用多长时间,就学会骑自行车了,老早,我就会用自行车替大人们去办好多事了,至今我已拥有40多年的自行车车龄了,不是吹的,我的车技还不错呢。<br>  酒仙桥老商场座落在现在的“久隆百货”处,在当时,它算是挺时尚的。商场大楼就一层,分东西两座,楼很高大空旷,大门都是木板门,门中间有横着的圆铁圈杠,专供人们推拉门,人走在里面显得非常渺小。东边大楼是酒仙桥最大的副食店,里面有油、酱油、醋等各种调料和鸡鸭牛猪肉等副食。当时一般中等宽的带鱼是0.37元/斤,副食商店的外面北侧,是卖成堆的蔬菜的地方。当时记得西红柿特别便宜,一毛钱满满一大簸箕,圆白菜、茄子、黄瓜、柿子椒等主要蔬菜分别卖一毛钱一大堆儿。西边是酒仙桥唯一的大百货商场,除了正门外,南北两边还各有一个玻璃门。商场里卖文具、衣服、鞋、小百货、布匹等。商场里还有一个信托部,典当半导体诸如之类的,可以说里面应有尽有。商场的南面是一排平房,玻璃大门,里面专卖烟酒茶糖和糕点。商场的西南角儿,一个十分僻壤的地方,坐落着酒仙桥新华书店。它附近有一个小屋,是个杂货铺。商场中间有个很大的圆形花坛,花坛下面用暗红色砖头砌成,上面铺上水泥,光光溜溜的,人们坐在上面休闲、聊天、晒太阳,还是很受欢迎的。商场物品丰富,价格便宜。一到星期日(过去,每星期只有这天才休息),自行车存车处满满当当,卖糖葫芦的、拈糖人的、租小人书的、卖冰棍的、烤白薯的……到处一片热闹景象。弹棉花,要路过跃进河,去酒仙桥平房三区才能办到 。</div><div> 买副食,一般就在家门口、各街坊的的小副食店去买。副食店里面,一水儿的老式玻璃柜台,店里的光线有些暗,整座房子弥漫着一股酱油、醋、植物油、花椒、大料和酱菜的混合香味,沁人心脾。逢节假日还是去大商场的副食店。那时候的商品都陈列在柜台里和后面远远的货架子上,可没有自选的哟。那时候买咸菜,很少有人买袋儿装的,都是买放在盆里那种散装的——用盘秤现称份量。为了省钱,百姓们买酱油、醋、酒什么的,舍不得买原瓶儿,都是零打,叫打酱油、打醋、打酒、打油、打麻酱、打黄酱。售货员用一面封底、侧面钉个长杆的圆筒竹提子熟练地把酱油、醋从大缸里舀出来,倒进插在瓶口上的漏斗里,酱油、醋就顺着漏斗倒进了顾客自家的瓶子里,用竹提子直接把黄酱㧟进顾客的容器里。那些提子大小不一,都兼有量具作用,分一两、二两、半斤,一斤容量的。售货员用提子售货时,要“慢打酒,紧打油”,手有准儿,因为酒、酱油、醋很稀,如果提起时动作快,就容易起泡沫儿,还容易撒出去,舀到顾客的瓶子里,一斤酒实际上就只有八、九两;油稠,舀油后,提子四边挂满了油,而且还在不住地往下滴,此时抓紧往顾客的油瓶里装,一斤油就能多出半两一两的,顾客就可以多落儿点。那时候,副食店全是国营的,不怕赔本儿,这快慢之间可大有学问呢。还有,打麻酱用长把铁勺,打酒用铜酒提子,买鸡蛋时用灯箱照......</div><div> 买储存大白菜,天不亮就得去排队拿号才能买得到。那时候,家里还没有小轿车或三轮车,逢买储存大白菜时,就使看孩子用的小竹车来回运输。竹车中间有档板、轱辘声离的老远就能听得到。每月限量、凭副食本,购买粉丝、粉条、麻酱、白糖、黄花、木耳等副食品。逢年过节,买花生、瓜子要副食证。买油要油票,买粮食要粮票,粮证,买布要布票……买重要的东西,还得去酒仙桥商场买。有一年春节前,在老酒仙桥副食商场的门前排队买年货,本人年纪小,不懂事,由于等得太久,闲着没事,将舌头舔着商场大门的铁扶手玩。因为冬天太冷,结果险些把舌头撕裂了,至今想起来,仍有余悸。</div><div> 看病去酒仙桥职工医院,即原中央四机部的401医院。其医用设备在当时可以说非常牛的,都是国家提供的一流医用设备。医院和大夫都是国家专为电子行业的职工和家属配备的最好的,也曾是酒仙桥人的骄傲,酒仙桥地区的人们都到这里来看病。当时,酒仙桥没有公共汽车,只有厂区的班车,后来,改为东、北酒路汽车。城里才有“有轨”和“无轨”电车,那时候,人们把东直门以内的地方叫“城里”,东直门以外的地方叫“城外”。月票三元钱,重要的商品还要到城里买才行。进一趟“城”,需要大半天时间。记得小时候,我和同学捡废铁卖钱,也支援国家建设,从酒仙桥一直走到大山子窑地——751厂,用了小半天的时间,感觉好远的路。要游泳,也是步行到此地,才有一处游泳的地方。现在,交通便利,国家倡导坐公交车,四通八达,去趟香山颐和园等远处,用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月票——一卡通随时随地刷卡上下车,你说多方便呀。</div> <p class="ql-block">酒仙桥电子影院</p> 我儿时的母校、酒仙桥唯一的重点小学——酒仙桥风雷小学,后更名为酒仙桥中心小学。其中的音乐教室是我们儿时天籁之音的放声之地,它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是我们学校的骄傲。 <p class="ql-block">酒仙桥第二小学</p> 酒仙桥唯一的一所北京市重点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 原酒仙桥职工医院的医药设备在当时可以说相当牛的,都是国家提供的一流医用设备。设备和大夫都是国家专为电子行业的职工和家属配备的最好的,也曾是酒仙桥人的骄傲,酒仙桥地区的人们都到这里来看病。 原酒仙桥职工医院(即原中央四机部的401医院)的老门诊楼。 当年酒仙桥的地标——酒仙桥大烟囱。 <p class="ql-block">红霞影剧院</p> 酒仙桥401路汽车总站。 酒仙桥四街坊与酒仙桥商场的交界处。 当年酒仙桥最高的建筑物——五层大楼,儿时过节看放花的地方。 酒仙桥桥头。 酒仙老翁的雕塑。 酒仙桥碑。 酒仙桥路的最北边——原718大院的797厂与当年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最漂亮的职工宿舍隔路相望。 1979年,我被分到了原国营798厂工作,刚进厂的时候,正值电子行业突飞猛进之时。十年后,1989年,我考上了当时是北京最大的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每每想起在798厂的往事,心中总有一股暖意。当年,718大院分南北两个大门,每个大门附近,都有一个大食堂,食堂做出的主食棒极了,花样繁多。食堂小炒便宜好吃,分别有甲菜、乙菜……大食堂可以同时容纳两个篮球比赛场地,每逢星期天,男女青年一对对相约来这里跳集体舞、交谊舞。在厂区马路旁边的宣传橱窗里,曾经张贴过许多照片,展现了一代工人生机勃勃、洋溢着自豪的青春。照片里,工厂的足球队在厂房前的球场里踢球;侯宝林、新凤霞等艺术大师来到工厂专有的大剧院演出;一些国家的技术工人来这里学习培训;工厂自行车运动队迎着朝阳训练;工厂哺乳室、托儿所里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之后,酒仙桥发展迅速,固定人口由原来的2万多变为6万多,增加流动人口6万多。 798艺术园区门口的标志。 原718联合厂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 德式包豪斯风格的厂房高大、抗震又明亮。 <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酒仙桥现在已经不再叫“福利区”了,酒仙桥至大山子的马路,同时并排容纳八辆车通过,酒仙桥桥头的电子影剧院消失的无影无踪,已耸立起摩天大楼——“晶都国际”,酒仙桥商场已被“久隆百货”所取代,酒仙桥桥头建造了花园和神话传说——“酒仙”的人物造型,河水清澈见底,微风下,波光粼粼,小鱼在河中自由自在地游玩着;河边柳树成行,绿荫丛丛,人们休闲纳凉,至身其中。过去的王爷坟也变成了时尚的万红里,大转盘环岛四通八达,绿色环保。“万客隆”大超市坐落在陈各庄,附近的居民都到这里来纷纷采购物品。原来的“7”子头联合厂,已经变成了享誉世界的“798”艺术园区。原718联合厂的厂房具有典型的包豪斯风格,是实用和简洁完美结合的典范,抗震强度的设计在8级以上,厂房窗户向北,而当时一般建筑物的窗户都朝南,这种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天光和反射光,这就保持了光线的均匀和稳定,而从视觉感受来看,恒定的光线又可以产生一种不可言喻的美感。用钢筋水泥筑成的防空、防震、防炸、卷棚式的国防工厂,高大明亮,厂房有15米高、250多米宽,其天窗是月牙型的玻璃窗;白色的墙面上,还遗留着“将革命进到底”、“祖国江山一片红”、“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万岁”等红色巨幅口号……使人回到难以忘怀的岁月。这些都被中外艺术家们看好,一排排、一间间装修、利用的恰到好处,形成了庞大的艺术画廊。现在,到这里参观、欣赏的人们络绎不绝。爱好艺术的朋友,有机会,你一定要去欣赏一下才是哟,否则,那将是一种遗憾。</p><p class="ql-block">  时间记录着历史。酒仙桥随着祖国的进步在变迁,我为自己曾经生长在酒仙桥地区而感到自豪、幸福......</p><p class="ql-block"> 李宇平</p><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20日</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个人声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本人李宇平,微信、微博、校友录、QQ、美篇的昵称是“花开无声”。我是《酒仙桥记忆》的原创作者。《酒仙桥记忆》是我早在合资企业——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工作期间、2008年4月成稿的文章,于2011年12月2日前后在QQ、94中学78级校友录、新浪博客等上面相继发表过。2012年4月12日、2012年12月8日、2013年3月3日被微博署名“酒仙桥老街坊”侵权、变更文章标题、开场白及照片全部更换,先后在新浪微群、微博上盗版发表。今年5月5—6日,多个平台、公众号相继转载“酒仙桥老街坊”的这篇盗版文章。</p><p class="ql-block">2、 《酒仙桥记忆》一文曾载于以下纸媒刊物: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我公司股东)——《京东方BOE杂志》2008.6总第45期、北京•松下彩色显象管有限公司(原我公司)——《北京•松下彩管报》2008.7第192期第4版发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