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几天,有两位亦师亦友的语文老师都在写她们居住了十多年亲切又“妙趣横生”的如安街。在同一条街生活的时候我们并不相识,现在熟识了,通过回忆同一条街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相逢,这种感觉真是妙不可言!我们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擦肩而过,可能和同一个五金店老板一前一后说过话,可能同时坐在一家小吃店邻桌吃过早点,可能同在一个书店一起翻阅过教辅用书,只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旁边这个陌生人就是未来的好朋友。</p><p> </p> <p> 于是,我也动笔写写如安往事和我的如安情缘,希望通过记录它,和更多的人在旧时光里幸福相遇、共同珍藏。</p> <p> 一、百年如安</p><p> 说起如安街,东起五一路(原来叫福照街),西至东风西路,全长不过375米。别看是条小街,但却有着百年历史,而且显赫风光:</p><p> 据史料记载,清朝时期,就在如安街58号——老八中的原址内,是响当当的云南巡抚衙门(即当时的云南省政府所在地),于是赋予了这条街“平安如意”之意。在1980年以前,这里西段叫平安街,东段叫如安街。1911年云南辛亥“重九”起义胜利,原来的巡抚衙门变成了民国初年的云南军督府所在地,即省长公署。解放之后,如安街被人民解放军接管,成为昆明军区政治部驻地,怪不得老八中旁边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个“军转办”(即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现又更名为云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 ) 1952年,昆明八中正式迁入如安街,贮蓄着它厚重的历史。</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本来希望在昆明老照片里看看原来的巡抚衙门长什么样,但是真的没有。这张照片也只是1989年的光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最早的老八中大门(原来的巡抚衙门大门位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现在更了名的“军转办”依然在</span></p> <p> 半个世纪之后,我们这群70后才和八中相遇,那时我们的集体户口上已经变成如安街32号,大门也从原来的巡抚衙门大门(即后来“福照苑”旁边的一小坡道入口处)变成了现在停车场入口的大门。</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八中换到如安街32号的大门</span></p> <p>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举办各种热闹的典礼、难忘的艺术节的大礼堂就是原来的“衙门大堂”,小花园旁边的科学馆(上劳技课的地方)就是原来巡抚衙门的二堂。再往前,靠近人民中路天桥的地方,曾经还有一幢漂亮非凡的三层古式建筑,既是当时巡抚衙门最高的建筑,也是旧昆明城内的高大建筑之一。据刘亚朝在《昆明古城旧话》里描述“从这里推窗向南眺望,可见滇池的粼粼波光和城内亭亭玉立的东、西寺塔;往北眺望,则正和翠湖彼岸的云南大学会泽堂会泽楼南北遥遥相对。”可想而知建楼者的匠心和楼的“巍峨”、气派。当时的巡抚衙门西北角还有一个不小的后花园,有假山和亭台,应该就是老八中的老教师们还颇为熟悉的 “鲁园”,后来被修建成游泳池。到我们来工作的时候,连游泳池都没有见过,已经变成了几幢红砖房的教职工宿舍楼。</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八中校园里的部分场景</span></p> <p> 二、千禧如安</p><p><br></p><p> 千禧年,属于昆八中、如安街、新昆明的发展时代,所以我们的记忆里都是全然不同历史的新事物、新概念,而且,它们又快速向前发展。正如我们的青春,蓬勃中带着些稚嫩又透着些成熟。</p><p> 我们这群刚入职的小老师们,经历过在这条街上的卡拉OK厅(现在翰苑书店的位置)点唱过港台明星的歌;在租碟店里租过《创世纪》、《地产风云》、《陀枪师姐》;在西部大酒店里打过保龄球…… 也同时见证着在这条街上开始流行“老师在复印店记账”“美容店新兴而生”“面包店私人烘焙拿破仑蛋糕”以及后来出现了的“英凤烧饵块”、“健之佳周五88折”、社区服务中心等。那个时候,我们的通讯工具从“小灵通”过渡到手机,没有莱卡镜头和微信美篇的概念,所以回忆种种,大多只是属于“年代秀”的怀旧文字,但是却是一个时代镌刻在一条街道上的难以磨灭的印迹。</p><p><br></p><p><br></p> <p> 当然,因为有了昆八中和旁边富春街上昆二中两所学校的缘故,带动了“如安街经济圈”的快速发展,甚至辐射了周围的几条街。各种为学校服务的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密密麻麻占据了这条街,以小吃业首当其冲。那时我们没有午、晚自习,学校里的食堂也不可能拥有如今龙泉路新校区食堂“舌尖上的八中”的品质,所以,午、晚餐时间就是如安街最热闹的时刻。</p><p><br></p><p> 不必说东北的水饺,也不必说成都的担担面,更不必说贵阳花溪的牛肉米线,单一个本土风味的“朝阳小吃”就能让一条街的人魂牵梦萦,小锅米线、叶子米线、砂锅臭豆腐米线,卤面、清汤饺、酸辣饺,样样经典;不必说东南亚风味的“泰莱”(经常有学生读成“泰菜”),也不必说“西部大酒店”的自助餐,更不必说巴西“伊佐拉”的烤肉,随便一家不起眼的“味之源”和“蕴梦园”小吃,就能实现川滇口味混搭、炒饭盖饭砂锅小吃随点,甚至可以抬上一个小火锅。说如安街是昆明的一条美食街真不为过。</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那些曾经无比熟悉的店铺直接戳中泪点</span></p> <p> 三、市井如安</p><p> 九年时间,我们和这条街道、和老八中朝夕相处,一起书写着彼此的故事和岁月。</p><p> 那个年代,我每天骑着一辆小小的自行车(后来换成了电单车)在如安街上来来往往、上班下班。那个时候,我们还有“早锻炼”,在街道两旁高大的梧桐树都还没有睡醒之前,学生们以班为单位,在250米的环形跑道上,借着黄色的路灯灯光,一圈一圈地练习耐力跑,用他们的昆明话说“头都绕晕掉”。 哨声、喊声、跑步声就这样回荡在如安街所处的“市中心”黄金地段上空。</p><p> 早锻炼在晨光微熹时结束,正好可以看清操场边三层镶嵌了蓝色瓷砖的石阶、石阶背后的铁艺栏杆和上面爬满的紫藤萝、叶子花和炮仗花,也能看见街对面武城小学旁边哥特式教堂的铜绿色尖顶。有一天,因为出门太急,我竟然穿了不同颜色的两只鞋子。当锻炼完的学生来背书包时,眼尖的学生发现了这一“新大陆”,或窃窃私语,或捂嘴开怀,直到有一个女生小心翼翼附耳告诉我了这一窘况。我永远不能忘记自己低头看见一粉一白这双奇异搭配的鞋时的“震惊”心情(其实搁到现在是多么时尚的一种穿法),随即镇定自若地回教室上早自习。课间操结束后,我跑到离学校不到十分钟的美辰百货买了一双新鞋,来回不到半小时,深深地体会到学校位于黄金商业圈的便利。</p><p> </p> <p> 如安街,真的是非常适宜工作和居住的一条街。街道两侧,超市、五金店、牛奶店、糕点店、水果店、药店、书店、干洗店、缝纫店、修理铺、美发店、美容店等应有尽有。但是,对于居住的人来说,出门就可以逛菜市场,这绝对属于最奢华的配置。原来老八中正对面就有一个中等规模的菜市场,菜品丰富、价格便宜。偶尔能在天还没黑就可以回家时,我最喜欢推着自行车,穿梭于这个菜市场,买菜、买花、买水果,好不惬意。可惜后来这个菜市场被拆了建成了“某单位”,而被移到不远处三转弯的巷道里,变成了一个小型菜市场。但对于生活在如安街上的居民来说,仍然可以“足不出街,尽享生活”。</p><p><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让这条街魂牵梦萦的朝阳小吃仍然在,老板娘是赵家姐妹。</span></p> <p> 斗转星移,时光流逝,我们自然也和朝夕相处的街店老板、老板娘们成为了挚友:朝阳小吃忙碌的赵家姐妹、翰苑书店善解人意的黄师、金哥哥复印店开心爽朗的钱氏夫妇、美丽温婉的雅格妮美容店刘师、蕴梦园为老师们调制苦瓜菠萝汁的倪师……这些人、这些店,即使是二十年后想起,依然那么是熟悉和亲切。</p> <p> 2009年9月,都还没来得及在老八中新盖的古色古香的图书馆里好好看看书,没来得及在上过课的教室、跑过步的操场、办过公的教研室合影;更没来得及和街上各种熟悉的店铺及老板、老板娘们合影,我们就和如安街匆匆告别。</p><p> </p><p> </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老八中整体搬迁,热心的校友跑回去抢拍了最后的照片。</span></p> <p> 走的时候万般不舍,再来却见它繁华尽退、萧瑟寂静,尤其看见曾在历史中威风凛凛的巡抚衙门、曾经热闹非凡的老八中竟变成了荒草丛生的停车场,不禁让人伤心落泪。依稀还看得清当时学校新铺的塑胶跑道,抬手却已经触摸不到教学楼、升旗台、大礼堂、教师宿舍楼,昆明历史上最牛的“拍卖地王”却变成了无数人心底永远的如安之殇。</p> <p> 历史虽然有沉浮、街道虽然有兴衰,但生活还将继续下去。岁月如歌,无论喜悲,能够拥有一段美好的如安往事,于我已经足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