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闭关第30天了,回想起1月苏州的三天,就会想起拙政园盘门和艺圃里,枝头绽放的金黄腊梅,还有细雨中飘浮的沁人清香。</h3> <h3>去年春节前成都之行,也是阴冷的雨天,也有腊梅飘香,然而这里的园林景致,更胜一筹。</h3> <h3>10号去过苏博和拙政园后,妹开启宅酒店模式,坚决不出门观光。回来隔了N天后来才知道就在当天,苏州确诊第一例。妹简直神一样的存在,难道是有预感?</h3><h3>11号与妹打的去老字号胡盛兴午饭,吃完妹打车回酒店,我步行去盘门景区。</h3> <h3>这是家装修颇有江南格调和人情味的餐厅,味道和服务是相当感人,收银掌柜是当地人,讲话快速而利索,阻止了我点太多肉,搭配了素菜苏味什锦,走过来说不够可以免费加面,充满人情味。</h3><h3><br></h3> <h3>干净的老字号,青花瓷吸顶灯和调味瓶<br></h3> <h3>丰俭由人</h3> <h3>服务员帮我们调好,掌柜会走过来问合不合口味。</h3> <h3>仿佛是走进好客的江南人家吃了顿私房菜,和外面阴冷的雨天形成明显的对比。</h3> <h3>苏州是全国唯一一座在原址不曾变迁过的城市,时间已有2500年。中国老百姓心中,城就是家,家就是墙。厚重而沧桑的城墙,代表着文化和历史的久远与博大,它是传统家国文化的象征,承载着祖辈们安居乐业的希冀。</h3><h3>苏州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共11段全长15公里,沿河可环苏州城一周,途经8个古城门,20多座桥。</h3> <h3>1月11号下午和12号上午,两个半天,顺时针方向,打卡了其中5个城门:盘门、胥门、阊门、娄门、平门。</h3><h3></h3> <h3>11日下午路线:吴门桥一山塘街“水陆遗辉”部分,临时加了小众园林“艺圃”,打卡6点到9点方向共3个古城门,7公里,两个半小时。</h3> <h3>盘门三景</h3><h3>苏州“盘门三景”是雄踞苏州西南的“盘门”水陆城门、横跨运河的“吴门桥”、临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由滔滔大运河把三景连结在了一起,成为苏州古城的名胜区。</h3><h3>门票40元,进入盘门景区,一个游客没有。正犹豫要不要请个导游就来了一个旅行团,带队的是一个韩流明星范儿的小伙,讲的挺生动,于是跟着听了这个景区的各种典故,告女儿在“蹭导游”。</h3><h3>伍子胥造姑苏城,城南有盘门和蛇门,盘门代表吴国,盘踞这里遥望越国,因此盘门是常年打开的城门。蛇不如龙,蛇代表越国,因此此门封闭!</h3><h3>蛇门,吴在辰位,属龙,越在已位,属蛇,故蛇门上置木蛇一条,北首向内,表示越臣属于吴。历史的进程总是让人啼笑皆非,阖闾为了压制越国建造了蛇门,但灭掉吴国的恰恰是越。这正是个让人无语的笑话。在苏州的八座城门中,没有比蛇门更短命的了,似乎让人能瞥见点命运的微笑。</h3> <h3>瑞光塔</h3><h3>瑞光塔是苏州的地标之一,为苏州现存最早的佛塔,始建于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志书记载,孙权为迎接西域康居国僧人性康而建此塔。</h3><h3>宋代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重建时改为7层8面,高约43米。后世屡有毁建,砖砌塔身保留了南宋的原构。</h3> <h3>丽景楼隔放生池望向瑞光塔</h3><h3>1978年,在第三层塔心的砖龛内发现了一批五代和北宋初期的惊世文物,尤其是一座约1.22米高的“真珠舍利宝幢”,工艺精湛无二,集玉石雕刻、金银工艺、木雕、描金、漆雕等于一炉,隽雅挺拔,其复制品现藏于苏州博物馆,亦被视为“镇馆之宝”。</h3><h3><br></h3> <h3>丽景楼是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典范式的代表,大气雄伟而又精细瑰丽,如其门匾上书“雄甲三吴”。单从建造艺术上讲,此楼并不逊于江南三大名楼。楼内设有评弹馆和茶座,是一处难得的休闲之所。</h3> <h3>“北看长城之雄,南看盘门之秀”。打卡苏州仅存的古城门遗址,全国现存唯一的水陆并联城门。<br></h3><h3>盘门始建于公元前514年,为吴子胥所建阖闾古城的八个城门之一,盘门由水陆城门、瓮城及两侧城墙组成,战时守城防御、汛期防洪、平时水陆通行,是我国古代水路并联式城门的杰出范例。</h3> <h3>站在城墙瞭望,著名的吴门桥。</h3><h3>吴门桥横跨京杭大运河,是现存苏州市区最高,最古的一座石拱桥。建于北宋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长达约66.3米,是苏州古桥的代表之一吴门桥。</h3> <h3>城楼巍峨,旌旗飘扬,大运河环绕。淅淅沥沥一天一夜的雨停了,鸟鸣啾啾。</h3> <h3>桥头的中国古诗词,王安石《泊姑苏桥》</h3><h3>朝游盘门东,暮出阊门西。
四顾茫无人,但见白日低。
荒林带昏烟,上有归鸟啼。
物皆得所托,而我无安栖。<br></h3><h3>据介绍,在盘门外,除吴门桥外,还有四座古桥或跨河而过,或傍河而卧,充分展示了“古城小桥多”的水城风采。</h3> <h3>盘门,水陆萦回,徘徊屈曲,令盘门景致玲珑隽秀,运河申遗成功后,这里成为苏州境内一个中国大运河遗产点。</h3> <h3>中国大运河是横贯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巨大水陆系统,是工业革命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至今仍在保证经济繁荣和国家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h3> <h3>水关桥</h3><h3>吴门桥地处盘门外,走到这座市区最高石拱桥的最高点,望向运河与盘门,杭大运河从苏州古城西南绕城而过。</h3><h3>由盘门水城门流入宽阔的大运河的河口处,有一座小巧轻盈的花岗石平桥,静静地躺在城墙脚下,这就是“水关桥”。</h3><h3>此处北倚高耸城墙,南临东去运河,水流湍急,形势险要,是古代舟楫出没之所。水关桥扼运河与内城河交汇水道口,与吴门桥相接。此处水道相通,桥梁相接,河道纵横,水流盘旋,绿浪回荡,很有“船在波上游,人在画中行”的意境。<br></h3> <h3>小雨润如酥,步道绿地城墙,游船画舫河流,目之所及尽是美景。</h3><h3><br></h3> <h3>徒步也许是最好的旅行方式,慢下来,看姑苏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h3> <h3>莫放四季佳日过</h3><h3>最难风雨故人来</h3> <h3>盘门到胥门之间,是百花洲公园,垂柳梧桐迎春腊梅错落。</h3> <h3>百花洲是宋代姑苏馆(相当于现在国宾馆,接待水路而来外宾政要)所属花园,现在已是寻常百姓健身场所,河边桥都有健身设施,沿途有健康科普牌,励志一60岁的身体20岁的心脏,体育运动使之然。<br></h3><h3><br></h3> <h3>结香</h3><h3>一种植物,头次见叫结香,还叫梦树,形似花结,“花开又一年,同心巧结香”,花语喜结连枝。</h3> <h3>迎春</h3> <h3>第二门~胥门</h3><h3>胥门,也称老胥门,位于苏州城西万年桥南。胥门坐东西向,为春秋吴国建造都城时所辟古门之一,以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得名。砖雕花边甚古朴,<br></h3> <h3>胥门外,有座高大的伍子胥石像,一位母女在交流伍子胥的故事。历史的变迁并没有让人们忘记这位苏州城的“始作俑者”。</h3><h3>苏州的八座城门中, 没有比胥门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自然因为它与传奇英雄伍子胥有着太多的联系,即便后代学者再考证胥门与伍子胥并无联系也无用。在苏州老百姓心中需要这么一座门以作纪念。</h3><h3>它得名是因“伍子胥宅在其傍”,出名是胥门上又挂过伍子胥的头颅。声名由此威赫,以致越国攻到城下也不敢贸然入城,“望吴南城,见伍子胥头巨若车轮,目若耀电,须发四张,射于十里”,“即日夜半,暴风疾雨,雷奔电激,飞石扬砂,疾于弓弩”,越兵在胥门下供大雄鸡祭祀伍子胥,低声下气地请求让道。伍子胥当夜托梦告示他们由东面入城,倒也不在伍子胥受了贿赂,而在他已经成为神祇,他的怒气已经发泄在钱塘江滚滚的白头潮中,除此也只好按天意行事罢了。</h3><h3><br></h3><h3><br></h3> <h3>万年桥</h3><h3>三孔石拱桥,长85米,宽6.2米,中孔跨径16米,两侧边孔跨径11.2米,东西两坡砌步阶,东坡56级,西坡65级。桥名取长久之意。<br></h3><h3>关于万年桥名称的由来,根据06年版的《沧浪区志》记载,万年桥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在乾隆游江南来苏州赏玩时,当地的官员便希望乾隆皇帝为刚建好不久的桥赐名。当乾隆在胥门边游玩时,看到一个新娘子正要上桥,便好奇地上前去看个新鲜。只见新娘子边走边念:“新娘子,过新桥,千年富贵万年桥。”乾隆顿时来了灵感,当即取名为“万年桥”。<br></h3><h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万年桥和明朝年间的大贪官严嵩密切相关。当时,权倾朝野的奸相严嵩来到苏州,站在万年桥上,连连发出称赞。这些话被溜须拍马的地方官记住了。送走严嵩没多久,他们就招来一批技艺高超的石工,对每一块石材进行编号,按号拆卸,全部运往严嵩的家乡江西分宜重建。便有了江西分宜的万年桥。<br></h3><h3><br></h3> <h3>万年桥两岸碧树围绕,屋舍俨然。河面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江南水乡精致的风景,令人心驰神往。<br></h3><h3>桥身如玉环,在水中荡漾着倩影。在雾茫茫的水汽中,桥影轻轻地在水中舞动,恰似古典的中国水墨画。<br></h3><h3>据说在世博苏州馆中,曾有一座用错落有致的石板铺就的“万年桥”,成为世博苏州馆的“镇馆之宝”。<br></h3> <h3>又一家胡盛兴,休息中</h3><h3>胥门到阊门间民居貌似改造,略破旧。</h3> <h3>河对岸的道观。</h3> <h3>阊门遗址,至此姑苏古城八门已过三,</h3> <h3>阊门位于城西北,“阊”有通天之意,表示吴国将得到天神保佑,日臻强盛。又因吴欲灭楚,该门方位朝对楚国,故亦名破楚门。因昌姓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是昌姓兴旺之地。<br></h3> <h3>四点天色尚可,探路艺圃。</h3> <h3>寻隐隐于市,高德定个位,走过最真实的粉墙黛瓦,听着满耳朵的吴侬软语,突然在某个墙上看到一个歪歪扭扭的箭头和两个字“艺圃”,就到了。</h3> <h3>木石居~平凹!?</h3> <h3>门票10元,没有大园林的人头涌涌。<br></h3> <h3>艺圃是苏州现存明代小园林的代表,始建于1541年,距今近500年,据介绍它有别于其他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其主都是讲气节有学问的名人,舍去一切繁杂琐碎,以取得“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的效果,看到五点闭园。</h3> <h3>园景小而美,是少有的明代遗风,今年腊梅爆花,处处清香处处美景。</h3> <h3>园中有位摄影发烧友,本来站在高处假山拍园景,等我们几人拍完后,大家走了,他就问我,你们为什么不试一试,人站在下面桥上,然后透过梅花来拍呢,我说好啊,于是请帮我拍一张。拍的是真心好,我说简直是来苏州最好的一张。<br></h3> <h3>他又客气地问能不能请你帮我一个忙,说您这个伞很好看,你能不能打伞桥上面去走一下,然后他拍了一个打伞的照片儿,简直太神了,“飘过”,就两个字!<br></h3> <h3>到北码头时天黑,看一眼华灯初上热闹非凡的山塘街,为此程划上句号。</h3> <h3>12号早上终于放晴,沿平江路溜达,晒晒太阳。</h3> <h3>苏博和拙政园仿佛春运。天儿好,补同框照留念。</h3> <h3>
雨雪阴晴,都得过,然而还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心情会更愉悦。
<br></h3> <h3>逛了家外贸店淘了些外单服装,费事手提全部披挂上身,顺便打卡娄门。</h3><h3><br></h3> <h3>娄门似乎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光荣事迹”可供人们怀想,只有靠近“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这么个优势。</h3> <h3>平门</h3><h3>平门位于城北,相传公元前505年,伍子胥率兵从平门挥师北上,终于打败齐国,凯旋时即是从平门入城的。民国15年,在齐门以西,开了平门,后发生齐卢之战,因风水之说,苏城像蟹,但不能有八脚,故废塞平门。民国17年,为便利城内外交通,重辟平门,为2个并列的高大城门洞。有外城河而无内城河。城门上无城楼,亦无水城门。</h3><h3>原城门及城墙于1958年拆除,2012年重建。下午火车站乘动车去上海返程,结束愉快的旅行。<br></h3> <h3>再见,大美苏州!<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