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无锡“布码头”的形成和发展</h3><h3><br></h3><h3> 四百年前的明朝天启年间,无锡形成了“布码头”,与镇江“银码头”、汉口“船码头”,并称“长江三码头”。</h3><h3><br></h3><h3> “布码头”年贸易量700万匹(约2.8亿米)。是无锡、江阴、武进、宜兴、沙洲、常熟、吴县,以及苏北织造的土布的集散地。</h3><h3><br></h3><h3> “布码头”还是国内最大的“棉花贸易中心市场”之一和“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h3><h3><br></h3><h3><br></h3> <h3> “布码头”的形成,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h3><h3><br></h3><h3> 无锡位于素有“鱼米之乡”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临苏州,西接常州,南频太湖,北依长江。文化底蕴厚重,自然环境优越,交通运输便捷。</h3> <h3> 源远流长的纺织业为“布码头”的诞生积聚能量</h3><h3><br></h3><h3> 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无锡的先民已开始了原始的手工纺织。</h3><h3> 3000多年前的商朝晚期,泰伯和仲雍定居梅里,传授桑蚕。</h3><h3> 隋唐时期,无锡农村已是“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桑拓含疏烟,处处倚蚕箔”。</h3><h3> 秦汉时期,南宋时期,桑、麻为主要经济作物。</h3><h3> 唐宋时期盛产土布和土丝。</h3><h3> 宋朝无锡的棉纺业和丝绸业已相当普遍,周庄巳有“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称谓。</h3><h3> 无锡和江阴地区已成为长江中下游传统纺织品的重要集散地。土布在明朝已下南洋,出吕宋,进行远洋贸易,土丝外销占40%。</h3> <h3> 明弘历年间,土布成为无锡大宗商品。逐步形成了汇集无锡、江阴、宜兴、沙洲、常熟、吴县甚至苏北的坯布、色布交易市场。商贩集中于莲蓉桥及相邻的北门芙蓉湖段,收买土布,“生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阴高宝等处,一年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h3> <h3> 现代纺织工业在清代末期迅速崛起助推“布码头”的发展</h3><h3><br></h3><h3> 许多有识之士在洋务运动影响下,以实业报国,投资纺织工业。被誉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拓荒者”的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民营纺织企业一一业勤纱厂。</h3><h3> 清末至民国时期,创办了江苏第一家染织厂(亨利染织厂),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全市规模最大的纺织厂(申新三厂),全国第一家纺织染全能厂(丽新织布厂),全国第一家全国第一家精毛及粗毛,纺织染全能厂(协新毛纺厂)。</h3><h3> 荣氏兄弟进军纺织业的第一家企业(振新纱厂),又创办了申新第三纺织厂。 无锡除荣氏棉纺织集团外,还有唐蔡棉纺织集团、唐程棉纺织集团、唐氏毛纺集团、唐氏丝绸集团、薛氏丝绸集团等,在国内外著名的超大型纺织集团。</h3><h3> 1922年,无锡已形成棉纺、独织(色织、白织)、丝绸、针织、印染、纺织机械6个行业。棉纺纱锭、布机,分别占全国的9.55%、11.88%。至此,无锡“布码头”已发展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h3> <h3> 建国后,“布码头”焕发了青春</h3><h3><br></h3><h3> 建国后无锡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其中,乡镇纺织工业异军突起,逐步成为无锡纺织工业的主力军。</h3><h3> 到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后的1976年,无锡纺织工业门类齐全,有化学纤维行业、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毛纺行业、色织行业、麻纺织行业、针织复制行业、丝绸行业、服装行业、纺织机械器材行业、纺织贸易行业,以及纺织科研和纺织教育等。</h3><h3><br></h3><h3> 改革开放使“布码头”创出新的辉煌<br></h3><h3><br></h3><h3> 改革开放使无锡纺织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全国重要的纺织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是无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有“全国纺织看江苏,江苏纺织看无锡”的美誉。</h3><h3> 纺织高端服务业成为新的“亮点”,利用资本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立足纺织,产业延伸,多元发展,实现了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的转变。<br></h3><h3> 无锡“布码头”在薪火传承中走向新的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