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简介</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孙剑,四川省中学特级教师,南充市学术技术带头人被四川省教育厅聘为初中数学教师,省级培训员,南充市优秀中小学校长,四川省初中数学省级骨干教师,中国数学会会员,南充市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撰写论文,多篇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数学联赛,18人获得一等奖(金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下面给大家介绍六位著名的数学家</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祖冲之</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祖冲之429至500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祖冲之的祖父名叫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给管理朝廷建筑的官员祖冲之出生的那天晚上,适逢初现火星冲日的天文奇观,所以他的祖父便给她取名冲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从小就学了不少科学知识,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立法,宋孝武帝听到了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管束华林学省工作,此后他还担任过,南徐州经镇江市从事市史娄县金昆山市东北县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尽管祖冲之生活的年代动荡不安,但她一刻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研究,一生取得卓越成就,主要表现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个方面。</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探究圆周率数值的路上,祖冲之给出了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个答案,这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个超越前人的光辉成就,也是圆周率计算的一个跃进,他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数学家,人们把它精确推出的圆周率数值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除了推算圆周率,祖冲之还曾写过《缀术》五卷,这是一部内容极为精彩的数学书,里面汇集了祖冲之和他儿子组行的数学研究成果,很受人们推崇,《缀术》在唐代被收入《算经十书》,是唐代国子监算学课本,学员们学习《缀术》要学四年的时间,可见这本书的深奥程度。政府举行数学考试时也多,从坠数中出题追数,曾经传到朝鲜,但到北宋时,这部书就已佚失,直到现在还有待考察。</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此外,祖冲之在音律,文学考据等方面也有研究,他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纪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博学又多才的人物,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国际永久编号1888的小行星命名为祖冲之星。</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景润</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陈景润(1933至1996),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做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195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在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兼贵阳民族大学、河南大学、青岛大学、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效教授,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数学季刊》主编等职。</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罗庚</b></h3> <h3> 他还培养了一批中国数学界的骨干和年轻的新一代数学家。如段学复、闵嗣鹤、万哲先、王元、陈景润等。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潮流,华罗庚教授积极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并亲自去全国各地普及,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为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华罗庚教授的卓越成就,使她成为振兴中国近代数学的带头和世界知名的数学家,他的名字与少数经典数学家一起被列入美国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的博物馆中。</h3> <h3><br></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欧几里得</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75年),古希腊数学家,它被称为几何之父,他的著作《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的基础。她的名字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是好的名誉,关于他的平生,现在知道的很少,他大概生于雅典,深知柏拉图的学说,欧几里得接受了古希腊古典数学及各种科学文化,30岁就成了有名的选择,公元前300年左右,欧几里得在埃及的托勒密王的邀请下,来到亚历山大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研究,在这里他建立了以他为首的数学学派。</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除了《几何原本》欧几里得还著有《数据图形分割》、《论数学的为结论》、《光学》、《反射光学之书》等著作内容都包含定义及证明。</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不管怎样,人类知识的这些最新进展都不会削弱欧基里德学术成就的光芒,也不会因此贬低他在数学发展和建立现代科学成长必不可少的逻辑框架方面的历史重要性。欧几里得主张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刻苦钻研,不赞成偷机取巧的作风,更反对狭隘的使用观念,后来者帕波斯就特别赞赏他这谦逊的品德,像古希腊的大多,数学者一样欧几里德对于他的科学研究的实际价值是不大在乎的,他喜爱为研究而研究。他羞怯谦恭,与世无争,平静的生活在自己的家里,在那个到处充满勾心斗角的世界里,对于人们吵吵闹闹所作出的俗不可耐的表演,则听之任之,他说这些浮光掠影的东西终究会过去,但是星罗棋布的天体图案却是永恒的,岿然不动的。</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尽管欧几里得简化了它的几何学,但他坚持对几何学的原则进行透彻的研究一遍,他的学生能充分的理解他,据说亚历山大国王多禄米曾师从欧几里得学习几何,有一次对于欧几里得一遍又一遍的解释他的原理,表示出不耐烦。</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国王问道:“有没有比你的方法简捷一些的学习几何的途径?"欧几里得答到:“陛下乡下有两种道路,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崎岖小路,一条是供皇家走的平坦大道,但在几何学里,大家只能同走一条路,是没有什么皇家大道的,请陛下明白欧几里得的这番话,后来被推广为“求知无坦途",成为传颂千古的箴言。</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高斯</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约翰·卡尔·弗里德希高斯(Johann Karl Fried Gauss,1777至1855)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提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十年多后,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唯一的孩子,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分,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幼年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秉承那岐阜城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的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分。</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斯的研究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至19世纪之交,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知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各国政府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俄国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行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做自己的老师。</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简谱,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然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而就在他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知识,一代天骄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欧拉</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text-align: left;"> 欧拉(Leonhard Euler,1707年至1783年)瑞士数学家,生于瑞士的巴塞尔,卒与彼得堡。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它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它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span><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欧拉身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学者,教授,肩负着解决高深课题重担,却能无视名流的非议,热心于数学的普及工作,他编写的《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法》和《积分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自从1784年以后初等微积分和高等微积分教科书,基本上都是抄袭欧拉书上的内容。</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欧拉出色的工作,后世的著名数学家都极度推崇欧拉,大多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读读欧拉,这是我们一切人的老师,被誉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也曾说过,对于欧拉工作的研究将仍旧是对于数学不同范围的最好的学校,并且没有别的可以代替它。</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历史上能跟欧拉相比的人的确不多,有的历史学家把欧拉和阿基米德、牛顿、高斯,列为有史以来贡献最大的四位数学家,依据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创建纯粹理论的同时,还应用这些数学工具去解决大量天文物理和力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他们的工作是跨科学的,他们不断地从实践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但又不满足,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把宇宙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力图揭示它的奥秘和内在的规律。</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后来他解决了牛顿,没有解决的月球运动问题,首创了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精准理论,为了更好的进行天文观测,他研究了光通各种戒指的现象和有关粉色的效应,提出了复杂的物镜原理,发表了有关光学仪器的专著,对望远镜和显微镜的设计计算推理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在1771年又发表了总结性的著作《屈光学》。欧拉,从19岁开始写作,直到试试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论文,著作甚至在他死后,他留下了许多手稿,还丰富了后47年的圣彼得堡科学院学报科研成果方面来说,欧拉是数学史上或者说是自然科学史上首屈一指的。</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阅读使我快乐</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受</b></h3><p style="text-align: left;">阿基米德用数学战胜罗马战舰,牛顿在干农活时沉迷于数学问题,欧拉巧思妙想帮爸爸扩大羊圈,高斯十岁就能运用等差数列求和……《数学家的故事》带领我们徜徉在数学故事的长廊中,让我们从此爱上数学。</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