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名人榜一刘知几

行行

<h3>徐州名人馆旁刘知几像</h3> <h3>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朝大臣、史学家。</h3><h3><br></h3><h3><br></h3><h3>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进士及第,授获嘉主簿,迁定王府仓曹参军。长安二年(702年),修撰起居注,成为史官,历任著作佐郎、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开元九年(721年),坐事贬为安州别驾,追赠汲郡太守,工部尚书,谥号&lt;文&gt;。</h3><h3><br></h3> <h3>主要作品</h3><h3>作品集</h3><h3>刘知几著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合著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录》二百卷、《唐书》八十卷、《高宗实录》二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文馆词林》。</h3><h3>有文集三十卷,已散佚,仅有《史通》传世。《全唐文》录其《思慎赋》、《奏记肃至忠》等文。《全唐诗》仅录其诗一首。敦煌残卷《珠英学士诗》中尚存诗三首,收入《全唐诗外编》。</h3><h3>代表作为《史通》。</h3> <h3>刘知几治学</h3><h3>刘知几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属书香门第,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熏染,得到良好教育,用他自己的话说:幼承庭训,早游文学。十一岁读《左传》,次读《史》、《汉》、《三国志》等等。常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知几十七岁时读书已达13264卷,有人说,即使按半数计,也相当可观了。而且,刘知几读书从不&lt;假师训&gt;,即是善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即使对师训也要有质疑的态度,这就是刘知几治学特征之一。他治学的又一特征是博通,也就是要博览群书,增加知识储备,扩大知识范围。他一生不仅读了大量经、史,而且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正因为如此,他才有渊博的知识和大量作品问世。</h3> <h3>刘知几代表作《史通》</h3><h3>《史通》,是我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篡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我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篡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的著作。</h3> <h3>《史通》共五十二篇,内篇三十九,外篇十三,全书以内篇为主。内篇主要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釆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主要论述史官制度、史书源流及对史家的评论。</h3> <h3>《史通》中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对作史原则,《史通》明确提出坚持直书,反对曲笔,即奋笔直书,彰善贬恶。第一次提出史学家必须具备史识、史学、史才的《三长》论点,史学是历史知识,史识是历史见解,史才是研究能力和表述技巧,其中史识是重点。《三长》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一些史学家将其当作座佑铭。</h3> <h3>难话仕途</h3><h3>刘知几博古通今,滿腹经纶,但仕途却不尽人意。二十岁入仕,在获嘉县主簿任上一干就是将近二十年。主簿就是管理文书,九品。七品是芝麻官,露水大的前程。九品比芝麻粒还小,连露水大的前程也沒有。难怪他在干了十五年后写了一篇文章叫《思慎赋》,道出了他的苦闷心情,感到前余渺茫,认为社会沒有给他提供政治舞台,因此转而把精力用于学术研究上。快四十岁时又換了一个工作岗位,在定王爷府里当仓曹,以后大多从事编志和修史工作。直到710年,李隆基被立为太子,刘知几为太子左庶子时才有了转机,官至正四品,不过那时他已五十岁了。</h3><h3>刘知几的一生,政治上虽无大作为,但学术成果丰硕,自著与合著史、志、诗、文共一千八百余卷,史上有如此成果的,大概不多吧。</h3> <h3>一任主簿二十年,风雨不动安如山。</h3><h3>学富五车才八斗,万卷诗书几文钱!</h3> <h3>武则天</h3><h3>刘知几步入仕途时,正是武则天当政时。</h3> <h3>唐玄宗李隆基</h3><h3>为太子时,刘知几为左庶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