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广昌河东雁塔又称慈生寺塔,位于盱江镇大塘村下堡村小组,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广昌河东雁塔饱经风霜,几经兴废,现在的雁塔重建于1998年。<br></h3><h3><br></h3><h3>全国各地宝塔繁多,有建在湖边的,有建在河边的;有建在平地的,也有建在山上的。这些宝塔一般分为六类,一是佛塔,主要用来供佛,如千佛塔。二是用来放骨灰,如少林寺的塔林。三是用来做标志的,如广州小蛮腰。四是用作记念意义的,如滕王阁。五是用来镇妖的,如雷峰塔。六是无线通讯类的,如东方明珠塔。最多的是第三、四、五种。建在湖边的宝塔,还有一种含义,即砚墨神笔之说,体现的是古人对文才的重视。古人重视风水说,什么样的风水出什么人。古人把湖泊比作砚台,把水比作墨,有砚台,有墨水,自然就需要笔。在湖边建一笔直的塔,寓意神笔在此,有砚,有墨,有笔,今后此地文人辈出。从审美观念上看,湖边有一宝塔,会给当地增色不少。</h3><h3><br></h3><h3>儒教、道教、佛教和玄学等相互融合是唐宋阶段的重要文化现象,广昌河东雁塔的建造正是处在这一时期。相传当时修筑广昌古城四面城墙时,唯有南面城宣化门屡建屡倒,后经一风水先生观察,发现对面一小山坡下有一条孽龙兴风作浪,于是县令决定修建一宝塔以镇河妖。宝塔竣工之日,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塔顶被削去一角,同时,一群大雁从南门飞来,久久盘旋于塔顶,风水先生即兴叫绝:小小六层宝塔也能降妖。雁塔因此得名。可见,雁塔的建造,主要目的是镇河妖,因此可以认为是一座风水塔。重建的雁塔塔为砖木结构,风格、材料、色调均为仿宋营造楼阁式佛塔,塔下的寺庙,处处体现佛教特色,由此可见,广昌雁塔是一座风水学、道教与佛教融合的产物。</h3><h3><br></h3><h3>广昌河东雁塔东面是以休闲为主的公园,称荷源公园;西面是正在兴建的沿江景区,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第五小学坐落于此。景区与雁塔交相辉映,盱江在此来了一个S形的大转弯,蜿蜒而过,漂亮至极,无论从风水学还是从审美学来讲,这都是绝佳的美景。</h3> <h3>▼雁塔旁边的荷源公园。</h3> <h3>▼雁塔旁边的荷源公园。</h3> <h3>▼傍晚的雁塔新区。</h3> <h3>▼傍晚的雁塔新区。</h3> <h3>▼傍晚的盱江河畔。</h3> <h3>▼傍晚的雁塔。</h3> <h3>▼晚间的盱江河畔。</h3> <h3>▼晚间的盱江河畔。</h3> <h3>▼晚间的雁塔新区。</h3> <h3>▼盱江河对面的雁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