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作者:陈国洪

高原寻梦

<h1>作者简历<br>  陈国洪,男,生于1957年8月,中专学历,中共党员;祖籍江苏常州金坛区。<br>  1976年7月毕业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学,同年10月赴西藏仁布县插队务农;1978年入西藏日喀则地区农牧业机械学校学习,于1979年毕业分配到日喀则地区农机局工作,后又分别调至日喀则地区农牧局,林业局,统战部,地委体改办工作;1988年元月商调回江苏南京市光电仪器厂做领导管理工作;1993年后分别调自东大集团电器公司、南京市玄武区珠江路党工委、南京市科学会堂等单位工作。2017年8月正式退休。</h1><h3></h3> <h1>陈国洪与李进来赴藏前合影</h1><h3></h3> <h1>陈国洪与李进来赴藏前合影</h1><h3></h3> <h1>公若公社书记亲自赶车迎接接知青,坐在书记旁边的是陈国洪</h1><h3></h3> <h1>陈国洪在日喀则工作照片</h1><h3></h3> <h1> 过&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年 </h1><h1> 作者 陈国洪</h1><h3><br></h3><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是江苏省1976年赴西藏插队知识青年。进藏后被分配到日喀则地区仁布县德吉林区恭若公社第一生产小队。我们知青点一共有十二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其中南京市七人,南通市一人,金坛县两人,日喀则地区中学两人。起初我们这个家安置在公社部四合院内。这里离我们生产队也非常近,走路也就十分钟左右。公社四合大院背后紧靠大山,周围有许多百年大树环抱,院屋前有一条从山上引来的水渠,常年不断地流淌着清澈见底的山泉水,满足了沿途居住这里村民们的生活用水。站在大门口一眼望去,整个公社分布尽收眼底。原始的自然环境养育着这里的农牧民世代相传。<br>&nbsp;&nbsp;&nbsp;&nbsp;&nbsp;两个月过后,我们基本适应了高原气候和生活习惯,成为了生产队一支非常朝气、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在两名藏族知青的帮助下,我们也学会了很多藏族语言,能够简单地与当地群众进行交流了。短暂的过渡适应期刚过,我们就迎来了1977年的农历春节和藏历年。这也是我和战友在西藏高原第二故乡的第一个春节和藏历年。<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春节前夕,德吉林区革委会和县有关部门专门为我们召开了辞旧迎新茶话会。会上县区领导首先肯定了我们来到这里适应期的努力与表现,克服了诸多困难,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也得到了当地农牧民的认可。这次茶话会,让我们第一次感到了民族节日的欢乐和习俗。茶话会有始至终热情洋溢,大家都在尽情的唱歌、跳舞,一碗碗酥油茶,一杯杯青稞酒彼此祝福。<br>&nbsp;&nbsp;&nbsp;&nbsp;&nbsp;最让我难忘的是,在茶话会接近尾声的时候,区里几位女工作人员,给我们每个知青都敬了酒。她们把倒满了酒的大碗端给了我们,然后就开始遍跳边唱起了敬酒歌,当地习俗要求,敬酒歌曲结束时,被敬人碗中的酒也必须同时喝完,否则就要加罚。对不配合者,她们就用缝被子大针刺扎你(当然是象征性的)。那天我们是在摇摇欲坠中回到了知青点。<br>&nbsp;&nbsp;&nbsp;&nbsp; 年前当地的农活也不多,所以很早就放假准备过年了。我们也提前打扫了宿舍卫生,拆洗了被辱。接下来就是我们这头一个年怎么过,特别是年夜饭怎么吃?在家里置办年货,准备年饭都是爸爸和妈妈他们的事,也是我们非常想往的节日。可是在西藏过年我们毫无经验可言;加上那个年代本身付食品就很缺乏,有限的计划供应早就让我们处理进入肚子了,再加上我们刚到那里也就两个多月,除了县里给我们正常供应外,也说不上准备年货。但是无论哪个民族,咱们这个年都是要过的。对此,我们还开了专题会,最后大家同意把知青点唯一头不足五十斤的当地猪宰杀过年,所以杀猪也是我们年前的大事。<br>&nbsp;&nbsp;&nbsp;&nbsp;&nbsp;在年二十九夜这一天,我们知青点的男同胞全部出动,有的烧水,有的赶猪,不一会可怜的小黑猪被我们连拖带拽地抬上了断案台,可怜的小黑猪也感觉形势不妙,一个劲地叫个不停。很快我们用一把藏式点红刀刺进了猪的心脏,不一会小猪安心地躺下了。接下来就来用开水烫毛,也许是没有大桶和冬天温度太冷的关系,猪毛也没有完全刮尽。经过数小时的忙碌,二十多斤的猪肉呈现在我们面前;五十斤的猪在内地也就是一头稍大的猪苗,万万是不可能宰杀的。可是我们也是在万般无奈情况下把它给杀了,解决了大年三十晚上的盘中餐了。确实三十晚上的餐桌上我们也变了花样地做出了不少菜,小猪仔,口感味道都是非常了得。我们知青点十二位战友围坐在餐桌四周,喝着老乡给我们送来的青稞酒,感慨万分,举杯遥望天空,首先祝愿远方家乡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节日快乐;大家边喝、边吃、边唱、边跳,叙述短暂的过往。彼此祝福争取更大的进步。这里没有烟花爆竹,这里只有满天可摘的星晨;这里没有家人,但是这里有胜似亲人的兄弟姐妹。年夜饭过后,我们静静地回到宿舍,此时此刻大家的心早已飞回了家乡,那个年代没有电话和手机传递心声,唯一的就是书信。拿出纸和笔给父母家人和同学老师写信。仿佛我们又变成了同室的同学,每个人都在伏案疾书,把对家人的思念用最美的词汇表达了出来……更期待今晚能在梦中与他们相聚。<br>&nbsp;&nbsp;&nbsp;&nbsp;&nbsp;大年初一,我们很早起了床,相互拜年祝福后,就兵分几路,到公社六个生产队分别给军属和年长老人拜年。每到一家都受到了老乡们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浓浓的酥油茶,酸甜的青稞酒,洁白的哈达,让我们感到了无比温暖和感动,纯朴民族风土人情,给我们体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脉之情。我与藏族知青坚参一起专程到六队。这里离公社也是最远的地方,也是土地面积最大的生产队。我们要去拜望的是一家空军飞行员的家庭。进入他家后,首先让我感觉的是,家里明亮整洁;慈祥的老妈妈和蔼可亲,虽然长年劳累使她有点腰背,但老人家特别的精神,当我们问及她儿子时,老人家自豪地笑着对我们说:“我儿子是我们西藏首批入伍的空军飞行员,在部队表现非常好,还立了个三等功。”她边说边指着墻上挂着的奖状和证书。我们告诉老妈妈,我们是江苏来的知青,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今后有什么事就让人捎个话。老妈听了非常激动,一连说了几声“谢谢!”随后我俩道别返回到了公社。<br>&nbsp;&nbsp;&nbsp;&nbsp;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在编排几个舞蹈,因为近日公社要聚会联欢。这也是我们与当地群众亲密交流的最好机会。舞蹈“洗衣舞”是当时西藏比较流行和喜欢的,我们也编排了这个节目。没有想到这个舞蹈的演出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后来也到县里进行表演,受到一致好评。<br>&nbsp;&nbsp;&nbsp;&nbsp;&nbsp; 高原第一个年就这样过去了,虽然我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和兄弟姐妹,但是特殊的时代,需要我们这样志在远放的好儿女。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吸取纯朴民风,我们在这里没有愧对知青这个光荣的词汇。离开西藏三十多年了,每当回想犹如昨日重现,她将让我们坚定走完人生目标。我爱你,美丽的西藏高原。</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