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年冬虹枫泉州旅居之四(蟳埔古村•崇武古城•三大渔女)

福全(欢迎来访)

<h3>在泉州湾的入海口,静卧着一座风情渔村——蟳埔村。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最著名的要数充满异域风情的蚵壳厝和蟳埔女。这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留下的文化印记,而如今,新的时代正不断赋予这座千年渔村新的特质。</h3> <h3>  牡蛎是用壳固着在沿海岩石上生长的贝类。它的壳因为坚固而在闽南地区被人们很早认识到,并使用在建筑墙体上。</h3> <h3>蟳埔村一大特色就是这些散落在村里的蚝壳房。穿行于弯弯曲曲的巷道,宛若步入迷宫,在一栋栋小洋楼中间,散落着一种独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闽南话中,蚵就是海蛎,厝乃房屋之意,蚵壳厝就是“海蛎壳做的房子”。</h3> <h3>在“蟳埔古村”铭牌旁留影纪念</h3> <h3>有历史的蚵壳厝</h3> <p>百年榕树生存在蚵壳厝之间,引来游客观赏拍照</p> <h3>渔家老院子</h3> <h3>民宅</h3> <h3>和蟳埔女(房主)在蚵壳厝前留影纪念</h3> <h3>蟳埔女与惠安女、湄洲女被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其鲜艳的头饰和服饰是当地独特的文化名片。2008年,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h3> <h3>浔埔女的服饰独特,别具一格。她们身穿褐色的衣服(现在多穿色彩艳丽的衣服),下穿黑布裤,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鲜花串成花环,俗称“簪花围”,簪戴在绾髻四周,中间插一根象牙筷子。</h3> <h3>如果遇到国家大灾之年、瘟疫、忌辰等,则不可以簪花。簪花除了有审美之外,还有避邪的象征意义。“茉莉花能驱鬼,戴上菊花能长寿”等。</h3> <h3>菜摊上的蟳埔女</h3> <h3>撬海蛎、卖海鲜的蟳埔女</h3> <h3>和蟳埔女合影留念</h3> <h3>浏览完蟳埔古村和蟳埔女后,请继续浏览崇武古城、石雕园,欣赏福建三大渔女之惠安女、湄洲女。</h3> <h3>崇武古城坐落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濒临台湾海峡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时为抵御倭寇所建,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型石砌古城,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万里海疆修筑的60多座卫所城堡中仍保存完好的一座。崇武古城、净峰莲城卫城和净峰寺(3A级景区)同属惠安县革委会1979年公布的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福建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泉州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h3> <h3>同时,惠安海岸半月湾、青山湾、净峰惠女湾竞秀争艳,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h3> <h3>崇武古城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沿海的突出部、泉州湾和湄州湾之间、惠安县境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濒临台湾海峡,亦称“莲岛”,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h3> <h3>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古城墙</h3> <h3>古城南门</h3> <h3>古城门洞(里面)</h3> <h3>南城门左侧的1938年5月17日日军炮击城墙留下弹痕“炮击处”。</h3> <h3>城墙上抗击倭寇的大炮</h3> <h3>古城海边</h3> <h3>东海南海气象分界线</h3> <h3>古城之边,东海之滨留影纪念</h3> <h3>乌龟石与碧海蓝天</h3> <h3>崇武关帝庙,也称南门关夫子庙、南门关圣庙,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崇武古城南门。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六年(1576年),由卫所千户徐鸾倡建,主祀三国蜀将关羽。</h3> <h3>庙为二进,中有拜亭,两侧廊庑。关帝庙内存明代名宦书法家张瑞图手书题额两方。</h3> <h3>照壁前的关公石雕像</h3> <h3>惠安县·崇武古城以“石雕之乡”驰名中外,几百年来,这里的石雕工艺远近闻名,石雕艺匠走遍各地。崇武“中国石雕工艺博览园”自1998年开园以来,接待了国内外数百万的游客。仅1998年第一年开园就接待了国内外游客20多万人,使旅游业成为崇武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亮点。</h3> <h3>惠安女石雕像</h3> <h3>《红楼梦》人物石雕园</h3> <h3>《水浒》人物石雕园</h3> <h3>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石雕像</h3> <h3>《西游记》人物石雕园</h3> <h3>海边西游记石雕</h3> <h3>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h3> <h3>人生之哲理寓世明言</h3> <h3>廿四孝观光园</h3> <h3>十二生肖之羊马蛇兔石雕</h3> <h3>李大姐和属相合影留念</h3> <h3>牧海神童双手作揖恭喜发财</h3> <h3>抗倭英雄戚继光石雕像</h3> <h3>惠安女指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群特殊的民间风情女人,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勤劳的精神闻名海内外。</h3> <h3>惠安女服饰是极具特色的妇女服饰之一,它以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黑裤为主要特点,展示女人身材曲线美和阿娜多姿的神态 ,令人百看不厌,领略无穷的美感,成为许多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成为当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h3> <h3>惠安女不仅因为她们美丽、勤劳、贤惠和奇特服饰闻名天下,同时她们也构成了惠安一道独特民俗的风景线,为惠安增添了一种独有魅力!(图为已婚妇女的银腰带,未婚女</h3><h3>子用彩带)</h3> <h3>惠安女除服饰独特,更让人钦佩的是她们所拥有的那份勤劳和吃苦的精神。她们的丈夫长年出海打鱼,陆地上无论重活轻活儿,无论建公路、修水利、种田地、补渔网、敬公婆、教子女等等都由惠安女们担当,真可谓是全能的好媳妇。</h3> <h3>打鱼归来</h3> <h3>湄洲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h3><h3>湄洲女是湄洲岛籍女子的统称,其最显著的特征表现在发型和服装上,相传为妈祖亲自设计,可以用“帆船头、大海裳,红黑裤子寄平安”这句话进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蓝色上衣代表大海,裤子上红下黑两截隐含平安与思念的意思。头发盘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型的发卡,代表船上摇橹的船浆,头上盘一个圆圆的发笈代表船上的方向盘,一根红头绳盘在发笈里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笈代表船上的锚。头上的每个发饰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征着一帆风顺。</h3> <h3>湄洲女服饰叫“妈祖装”,海兰色斜搭襟的中式上衣代表着大海的蓝;相传,妈祖喜爱红色裤子,下黑上红的宽大裤子是由于妈祖常年在海上救助渔民,裤子被海水打湿后远远看去像黑色,而上半截没有被海水打湿的部分还是红色的,久而久之衍化为上红下黑的款式,红黑分别象征吉祥与思念。</h3> <h3>湄洲女头上宛如帆船的发髻叫“帆船头”,也称“妈祖髻”,就是将长发梳得像船帆一样,左右各插上一支波浪形的发卡,象征船桨;盘在发笈里的红头绳,代表船上的缆绳;一根银钗横向穿过发髻代表船上的锚,寓意一帆风顺。</h3> <h3>福建三大渔女(惠安女、湄洲女、蟳埔女)盛装出行同拜妈祖</h3> <h3>三大渔女谁最美,还真不好说</h3> <h3>1月9日结束为期一个月的泉州旅居,返回南京。特制作旅居影集,和亲们分享。谢谢大家观看(2020011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