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西安距钟鼓楼以南,10公里处有一个韦曲镇(现为韦曲居委会)。汉唐时期,这里可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西汉初年,皇帝把朝中的重臣,都集中在长安,这样做既稳定了地方秩序,又巩固了中央集权。汉宣帝时,邹鲁大儒韦贤,被立为丞相,奉旨由山东邹县迁入长安。当时高官贵族喜好聚会,曲水流饮相聚为乐。所以韦贤一族住的这块,就被世人叫做“韦曲”。韦曲这个地名,距今已经两千多年了。</h3><h3> 再说说这个韦贤,确实不是一般人物,他做了一件事,开创了历史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告老还乡制度,“退休”这个先河就是他创造的。他是第一个成功退休养老的宰相。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相门有相,将门有将。韦贤之子韦玄成,子承父业,后来也当了丞相。父子两代丞相,简直是荣耀至极,福萌后代。 韦曲这个地方,到了唐朝,韦氏家族更是达到了辉煌。唐朝时侯,民间有这样的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形容的就是长安城南,韦氏、杜氏两大家族的地位之高,权势之大,在《新唐书》、《旧唐书》这种国家级的史书里头,韦氏家族中有九百多人被提到。一点不咵张的说,住在韦曲的韦氏家族,那可真是宰相专业户,一个家族在一个朝代,一共出了十七位宰相,而且都是凭着硬本事,参加科举考试考取的功名,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们家学渊源,有着诗书传家的严谨家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家绵延不断的不二法宝。但是唐朝灭亡之后,这个韦氏家族就开始衰落,到了金元明清,有关韦氏的资料,家族的资料就遗失了。现在呢?韦曲这一带,已经找不到原先韦姓人家了。韦曲原有的村落分为东韦、西韦两个村,竞然没有一户姓韦的人家。汉唐时期的大户韦氏的后裔究竟到哪了?是自然的衰落消亡,还是迁到外地去了?目前这都是一个未解之谜。</h3><h3> 这里扯远了,回归正题。韦曲镇有条有名的街叫韦曲老街,也是一条美食街。</h3> <h3> 有个说法是:西安有回民街,长安有韦曲老街。回民街以外地游客为主,韦曲老街的食客大多是当地居民,所以,味道和实惠这两样很忒sei。</h3><h3> 韦曲老街上人群拥挤。</h3><h3><br></h3> <h3>这里有来自各地的特色美食小吃。</h3> <h3>有沿街而摆的瓜果蔬菜摊位。</h3> <h3> 韦曲老街的美食,大多都是民间小吃,而且是最接地气的老手艺,兴许在这里还能寻到儿时记忆里的味道。</h3><h3> 牛头肉,看着腻味,吃起来特香。</h3> <h3>玉米面做的浆水鱼鱼,是不是很漂亮?</h3> <h3>要不要吃个老油饼?</h3> <h3>煎饼果子摊</h3> <h3>荞麦饸饹面,用传统的木杠杆饸饹床制做,很有传统手艺的魅力。</h3> <h3>老陕离不开的糊辣汤。</h3> <h3>羊头肉,切片后凉吃,或加点辣椒大葱爆炒</h3> <h3>羊肝、羊心等羊杂,你好这一口吗?</h3> <h3>咥一碗油茶麻花</h3> <h3>来一杯暖暖的石磨豆浆吧</h3> <h3>烤鸭很忒sei</h3> <h3>看起来喷香的水煎包很诱人</h3> <h3>炒凉粉,加米饭你吃过吗?</h3> <h3>大个的粽子</h3> <h3>蒸汽腾腾的粉蒸肉夹馍</h3> <p>蒸红薯</p> <h3>各种风味砂锅</h3> <h3>包馅的油饼很解馋</h3> <h3>手工锅巴,大爱这种天然零食,买一袋可以吃一天。</h3> <h3>猪血面</h3> <h3>莱疙瘩和莱卷</h3> <h3>猪皮制做的冻肉</h3> <h3>挂满腊肠的屋檐</h3> <h3>韦曲老街里三层楼房的基督教堂</h3> <h3>石磨磨制的各种调味料</h3> <h3>韦曲老街的肉食店</h3> <h3>韦曲老街的日用杂货铺</h3> <h3>韦曲老街卖成衣摊</h3> <h3>玉米面搅团</h3> <h3>大油茶壶,来一碗咥</h3> <h3>韦曲老街修鞋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