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一座城市驻足,只要稍有闲暇时间,有两个地方我必去游览,一个是当地博物馆,另一个是当地集市。我认为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看到城市的灵魂。去博物馆参观游览,能了解这个城市或者地方的前世今生;集市是一个地方的浮世绘,去集市游逛,能真实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这是我几十年养成的习惯。</h3> <h3> 2019年岁末,我来到沈阳办事,挤出点时间由妹妹和外甥做向导,驱车去辽宁省博物馆参观,虽然仅仅一天的走马观花,但也收获满满,足以用“大饱眼福”四个字来形容。</h3><h3> 出发前,按照惯例我对辽博的历史概况在手机上做了功课。</h3><h3> 通过百度,知道辽宁省博物馆座落在沈阳市中心的市府广场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素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h3><h3> 听外甥说,辽宁省博物馆是个聚宝盆,馆藏文物近十二万件。在这里,不仅历代文物汇聚一堂,而且多元文化熔铸传承。听完介绍,带着如此好奇的心情我期盼着早点到达,一睹为快。</h3> <h3> 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目的地。首先应入我眼帘是一栋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墙壁是由淡灰色的磁砖砌成,正中间有“ 辽宁博物馆 ”几个金色的大字。</h3><h3><br></h3><h3> 走进展馆,便被序厅宏阔的格局所震撼,在序厅的正面影壁和两侧各六块墙体,是以辽宁历史文化为主题创作的巨型铜质浮雕,展现辽河流域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从主浮雕方向右前方顺时针排列,13块浮雕以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不但系统生动地展现辽河文化的发展史,也体现了辽博序厅的独到之处。</h3><h3><br></h3><h3> 整个展馆分为长设展厅和临时展厅,共计22个。 </h3><h3> 展馆一层的展厅以举办临时展览为主。据说用于引进国内外历史、文物与艺术类展览;另外3个展厅用于馆藏文物展,分别举办中国古代碑志、明清玉器和明清瓷器展。</h3><h3> 展馆二层共有6个展厅,举办馆藏辽瓷、货币、佛教造像、玺印、铜镜以及满族民俗展。</h3><h3> 展馆三层以举办常设展即“古代辽宁”为主,设5个展厅。另外3个展厅用于馆藏文物展,举办馆藏书法、绘画与丝绣展等。</h3> <h3> 按照图板指引顺序,22个展厅,我或匆匆打卡浏览,或细细品咂,整整参观了一天。忘记了饥饿,忘记了疲劳,仿佛自己穿越时空隧道,在和历史面对面,在和先民们对话。这些彰显古人智慧的展品用精雕细琢,精美绝伦形容实不过分。</h3><h3> 弱水三千,掬手一捧。初次感受辽博,印象尤深不怪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青铜器、书法绘画、历代货币、满族民俗及又见大唐主题展。(满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我将另制美篇,在此不叙)</h3><h3><br></h3> <h3> 我首先走进了 “又见红山”的精品文物展区。红山文化体现了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文明。通过玉玦形猪龙、玉C形龙、玉勾云形器、玉凤等200余件珍贵的红山文化精品文物的展出,证明了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h3><h3> 值得一提的是玉猪龙,它是五千多年前红山先民尊崇的氏族图腾,也是辽博的镇馆之宝。</h3><h3> 据介绍龙的形象源于猪首蛇身,崇拜猪首是因为猪是他们的主要肉食来源,祈求养猪业繁盛;对蛇的崇拜,是因为春天,冬眠中的蛇复苏,秋天来临时它隐身而居,古人以蛇象征繁殖。</h3><h3> 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 “礼器 ”。它是红山先民创造的一种抽象化的神灵,并产生了对龙的崇拜。</h3><h3> 龙,升则腾跃于宇宙间,隐则潜伏于波涛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我想,辽博承载五千年辽河文明基因,它的历史命运从建立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有龙一般传奇。</h3> <h3> 辽博馆藏的青铜器亦颇为丰富。既有考古发掘品,又有传世佳品,辽宁出土的青铜器中,礼器多同于中原,而兵器用器则颇具地方特色。细细观察,这些造型各异的青铜器都能看得出构造者下注的心思之深。特别是在内壁上刻上文字,撰写着当时的历史,或是联姻,或是记录战争。这一笔一划的文字在青铜器上雕刻是何其艰难?!正是先人探索之路的艰辛,才使我们这些后人能够走得如此顺畅而舒服,想到此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种特殊情怀。创造历史的人或许并不知道,许多年之后,自己也许无意的行为替 “ 历史大车轮 ” 的滚动注入了多少动力,有多伟大?!也许这就是历史。</h3> <h3> 辽博馆藏的书法精品尤其令人称道。有朴实秀砀的传世珍宝晋人书《曹娥诗辞》,刚劲挺秀的唐欧阳询《梦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书千字文》,欧氏真迹堪称廖若晨星,历年为书家之典范。另外,还有已成为传世孤本的唐武则天时的《王羲之一门书翰》和唐狂草派创始人张旭《古诗四帖》等以及两宋时期皇帝赵佶、赵构、赵昚祖孙三代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中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高宗赵构《书曹植洛神赋卷》两幅作品,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大诗人陆游八十岁时的《自书诗帖》炉火纯青,草法苍劲豪迈,堪称诗书双壁。</h3> <h3> 至于馆藏之各朝代的书画更是风格各异,流派纷呈。比如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林木阴森山峦起伏,官员待渡,意境幽远。显现出中国画的绝佳境地,被称为划时代之杰作;另外,宋徽宗摹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通过对虢国夫人等贵妇人游春的描述,显露杨贵妃家族骄奢,图中绘有九人,究竟哪一位是虢国夫人,至今仍悬而未决。图作精巧构思,精美的笔法,为后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宝。</h3> <h3> 这次走进辽博,有幸赶上 “ 又见大唐 ” 主题展。“ 又见大唐 ” 有两个展厅,一个主要呈现大唐的雕塑和金木器,另一个主要呈现唐代知名的书画作品。</h3><h3> 在展览的进门处,先是有一张唐朝的历史脉络图,给那些对唐朝不是特别了解的观众提供了一个素菜,做得很贴心。</h3><h3> 我先是去参观了一些唐三彩和彩绘陶女直俑的雕塑,把我惊呆了。它们做工精美,小巧玲珑,把女人的那种妖娆美和飒爽英姿刻画得惟妙惟肖,而有不少工艺品还是女扮男装和男扮女装的。从这些真品中,就会发现唐朝不仅是一个开放的王朝,还是一个讲求男女 “平等” 的王朝,真是了不起。</h3><h3> 另外一个陈列唐朝书法和绘画的展览,由盛世画卷和浩荡书风两大部分组成。分别以珍贵的绘画和书法展品为主线,以青色为主色调,文化气氛非常浓。我猜应该是取“书写丹青”之意,里面有王葵、唐伯虎、祝枝山等知名书法家的原作,喜欢书法的朋友绝对会爱上这里,感觉和西安碑林有得一拼!</h3><h3> 我很幸运,在观展的时候偶遇了一位对唐朝文化研究颇深的学者,他在跟远道而来看展的朋友讲解一些字画的内蕴,我跟着他们蹭了点课,知道了什么样的装饰象征着权贵,知道了唐玄宗除了杨玉环还爱过一个祸国殃民的虢国夫人,知道了什么是五花马,知道了唐朝的马为什么会跳舞,让我受益匪浅。</h3><h3> “又见大唐”里面的每一个器物,都是唐朝文化的一种缩影,透过它们,你可以看到唐朝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h3><h3> 倘若真的沉淀下来,好好品大唐文化,我想一张中唐开元年间周昉之《簪花仕女图》都够我品一天了。即使我走马观花粗略观看,那绘画中仕女曲眉丰肌,艳丽多姿,使人不仅能从中领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也深刻地体味到了唐贞观年间上层贵族们的生活情趣。</h3><h3> 唐代传世书法绘画本来就寥寥无几,平常更难一睹芳容。此次辽宁省博物馆将馆藏唐代书画倾囊而出,真的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h3> <h3> 最后,我到了中国古代货币展厅,一副图像详尽的展现了货币的发展历史呈现在我的眼前,有贝壳、刀币、平足布、尖足布、铜板、金元宝、银票等,看的我眼花缭乱,但其中有一句话我记的特别清楚,门口钱币状的大板上写着:一部中国货币史就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这,便是历史。</h3> <h3>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我的辽博之旅也接近尾声。通过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瑰宝,一张张岁月已久的黑白照片,一个个模拟的生活场景,我真的感受到了辽河流域文化底蕴的厚重,也感受到了先民们生生不息的奋斗历程。</h3><h3> 走出展馆之后内心依旧激情澎湃,久久难以平复。此时已是黄昏时分,望着那寒风中西落的残阳,感觉自己仿佛刚刚从一幅千年历史画卷中走出来,那是一幅记载着悠悠东北历史的画卷,从莽莽森林到辽阔草原,从瓷器青铜器,铁器到马蹄铁,火枪,再到各个朝代的通宝,那一件件历史文物将千百年来的一幕幕历史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他们不但记录着过去的林林总总,还记录着现在的点点滴滴,而且还在书写着将来的美好画面……</h3><h3> 辽博,不想说再见!</h3><h3> </h3><h5><b> 2019年12月30日凌晨草于沈阳保利•康桥</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