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濮阳行忆事(2019年12月28日)

太行李树

<h3>  2019年9月21日(仲秋廿三日)上午,笔者携老伴前往濮阳市,前去拜访恩师……1972年3月就学安阳师范伊始教我们语文、同时担任班主任的苗若素老师。</h3><h3> 我们从林州南站,乘前往濮阳的长途车,于11点多赶到目的地。由先前联系过的、我的学生张广建开车准时来车站接我们,并与苗老师取得联系,午饭就安排在“老家饺子“馆:我不仅想起刚师范毕业一年多的1975年暑假,我和当时正在谈对象的老伴前往“大城市”的安阳,在师范停留时,苗老师还专门邀我俩,去她那里吃了顿饺子……多年过去了,老师的“一饭之恩”是不会忘却的……</h3><h3> 中午时分,苗老师与吴老师老俩,与她的两个孩子、两个儿媳陪我们俩人吃饭……之后,我与老伴在老师家客厅里谈了话,照了相,又到他们的书房休息。下午4点许,两位老师不顾耄耋之年,陪着我们去市“濮上园”游览……</h3><h3> 图中(左起)吴世琪老师 苗若素老师 与老伴 、笔者同游“濮上园“(安师同学徐俊兰拍摄)</h3> <h3>  游濮上园之前,在苗老师家客厅的合影(安师同学徐俊兰拍摄)</h3><h3> 图中左起:吴世琪老师 苗若素老师 老伴及笔者。</h3> <h3>  笔者老伴(左)与两位老师的合影。</h3> <h3>  苗老师与吴老师赠与笔者的书:她们合作撰写的《回眸集》与《童年的脚印》及《濮阳市诗歌选》……</h3> <h3> 苗老师应笔者请求,在《回眸集》一书扉页上留下赠言:“银生雅正“,对笔者作为学生来讲,不敢谈“雅正“,唯有认真阅读老师的著作的份儿!</h3> <h3>图中右一:为全程陪我们的安师同学徐俊兰。</h3> <h3>*濮上园风景掠影</h3><h3>走向一弯杨柳湖堤……</h3> <h3>但见天鹅悠哉游哉……</h3><h3>或一只,两只,或三五成群,</h3><h3>向着岸边,向着游人,</h3><h3>游动着,鸣叫着……</h3> <h3>众游客俯身湖边护栏旁,与黑天鹅亲切会面……</h3> <h3>一片丛林环绕的“六牛图”组雕,色彩逼真,姿态各异,吸引着不少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h3> <h3>游园中的苗老师(左一),徐俊兰同学,笔者老伴,吴老师(右一)……</h3> <h3> 在濮上园内桥上的合影1……</h3><h3> 图中右起:吴老师,苗老师,徐俊兰同学,笔者老伴。</h3> <h3>在濮上园内桥上的合影2……</h3> <h3> 之后,我们又到另一个公园游览。据苗老师讲,该公园是利用垃圾场,化腐朽为神奇,挖塘堆山而成的……</h3><h3> 图为“彩虹桥”</h3> <h3>  在彩虹桥畔,为陪伴我们游览的徐俊兰拍个照……</h3> <h3>笔者老伴与苗老师(左)的合影……</h3> <h3>图中左起:苗老师,徐俊兰同学,笔者老伴……</h3> <h3>时近傍晚的湖水岸柳……</h3> <h3> 我们在公园门口的合影1……</h3><h3> 不久,我的在濮阳财政局工作的学生张广建,开车来这个公园门口接我们,到市内一处酒店吃晚饭。</h3> <h3>我们在公园门口的合影2</h3> <h3>图中:左为学生张广建,右为焦作教育学院同学张玲……</h3> <h3>聚餐后的合影……</h3><h3>图中前排(左起):张广建媳妇,1984_1986年焦作教育学院同学两年的张玲同学,笔者老伴;</h3><h3>图中后排(左起):学生张广建,笔者,族人、油田一高副校长(12月初刚被任命)李成吉。</h3> <h3>“林虑九连池李氏“三位辈分有别的族人的合影……</h3><h3>图中(左起):李青海,李银生,李成吉。</h3><h3>晚餐结束后,广建开车送我宾馆,安排食宿,并谈了会话:谈家庭生活,谈工作上进步……</h3> <h3>  第二天(9月22日)上午,由学生广建安排另一位原林州一中学生彭 涛开车,带我们一行人(包括安师同学徐俊兰、广建媳妇)前往“龙湖“游览。</h3><h3> 这一龙湖,属人工开挖,水域数千亩……我们沿濮阳市内新干道“卫都大道“前行,并游览大道旁的一些景点……</h3><h3>*以下为:游客在龙湖沙滩玩沙雕、戏湖水的情景……</h3> <h3>图中(左起):笔者老伴,陪游的司机彭涛(中),广建媳妇(右)。</h3> <h3>笔者与老伴的合影。(彭涛拍摄)</h3> <h3>图中(左起):徐俊兰同学,笔者老伴,广建媳妇。</h3> <h3>图中(左起):广建媳妇,俊兰同学,笔者老伴,笔者。(彭涛拍摄)</h3> <h3>*孔子雕像广场掠影</h3><h3>一学校师生在广场的孔子像前,进行国学礼仪教育活动。</h3> <h3>  雕像下方的“至聖先師 萬世師表“孔子的介绍文字:</h3><h3>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卒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h3><h3> 孔子曾周游列国十四年。其中十年居卫(今濮阳一带)。这里是孔子一生中除曲阜外居住最久之地,也是他思想上的“大成“之地。</h3><h3> 濮阳实为孔子第二故乡。《论语》中四分之一的语录与孔子居卫相关。”</h3><h3>如此看来,孔老夫子与今日濮阳还是挺有缘分的!</h3> <h3>广场上,三位女士的合影……</h3> <h3>广场上,彭涛为我与三位女士拍照合影……</h3> <h3>广场上,彭涛为笔者拍照……</h3> <h3>龙湖上的龙形游船……</h3> <h3>三女士龙湖畔的合影……</h3> <h3>为老同学再拍一张单人照片!</h3> <h3> 后又顺卫都大道,途径“喷泉音乐桥”,前去参观“濮阳图书馆”,……</h3><h3> 看其造形,风格独特,似天外飞蝶;看馆前孔子像,衣袂飘然,面容祥和……</h3><h3> 因下午返程赶车原因,未能去馆内看看,只在馆外广场逗留一会儿。但据介绍,星期六、日两天馆内是座无虚席,其他时间也是读者甚众……</h3><h3> 笔者不禁想到:两千多年前,卫地诗歌发达,音乐流行……今日濮阳的文化氛围浓郁热烈,想必是历史悠久、由来有自的!</h3> <h3>图为在图书馆馆前的留影……</h3><h3>图中(左起)徐俊兰,笔者与老伴,广建媳妇(彭涛拍摄)</h3> <h3>  中午,学生张广建为我们下午返程“饯行“。在午餐中,笔者还特为老伴67生日要了碗“长寿面“……</h3><h3> 图中左起:彭涛媳妇,广建媳妇,同学俊兰,学生广建,笔者及老伴,还有为我们拍照的彭涛老乡……</h3><h3> 下午,广建又送我们到濮阳长途站,14:00整,开始了返程之旅。在车上,我不禁想到:</h3><h3>我敬重的苗老师尽管教了三个月的语文课,担任了我们三个月的班主任,但我们师生之情永在,师恩难忘!她当年的容貌风采,她关怀学生的点点滴滴(包括对我和老伴的“一饭之恩“),她教学的认真态度与高超水平,她性格的温柔与善良,她处世的宏大格局与纯朴思想……都永远留在了我们安师五班学生的脑海中!也是我们学生获取的宝贵的精神财富!</h3><h3> 同时,在市财政局上班的我的学生张广建热情款待、迎来送往……师生之间的这种真情厚意,是难能可贵的,我们是心存感激的!</h3><h3> 还有安师的同学徐俊兰,舍弃家中事务,专程陪我们游公园、龙湖,参观孔子雕像广场、濮阳图书馆……也真辛苦老同学了!</h3><h3> 在此我还想对陪我们游龙湖的彭涛老乡,以及陪餐座谈的:在焦作教育学院同学的张玲女士,我老乡、族人李成吉和李青海及广建媳妇等人致以谢意!</h3><h3> ……由此我想:人生在世,亲情宝贵!这亲情,不仅体现于家人身上,还会自然扩展至师生情、同学情、老乡情、族人情……因为我们是“社会的人“!</h3><h3> 在此,我衷心祝福苗老师和吴老师健康长寿!祝愿我的学生、老乡不断进步!祝愿我的老同学乐享晚年、永远快乐!</h3> <h3>*附1 濮阳历史小知识</h3><h3>(1)濮:古河流名。流经春秋卫地,又称濮渠水。依地名规则,濮阳者,濮水之北也。</h3><h3>(2)《诗经.卫风.氓》诗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诗中淇即淇水一带;顿丘,古地名,即今濮阳市清丰县。</h3><h3>(3)《礼记.乐记》载文:“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h3><h3>(4)[桑间]古卫国地,在濮水之上。《汉书.地理志》“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h3><h3>《礼记》说“桑间濮上之音“是“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是当时统治阶级及其文人认定的。而《汉书》认为,仅是男女聚会,“声色生焉”,并未说是“亡国之音“。实际上“桑间濮上之音”等同现代老百姓、特别是青年男女所喜闻乐见的通俗音乐、歌舞而已,并非当代西方某种完全消极颓废之音乐,也并非有亡国之虞!</h3><h3><br></h3><h3><br></h3> <h3>*附2 年轻时,苗老师与吴老师在包饺子……(感谢苗老师之长子吴 怡微信提供)</h3> <h3>*附3 今年暑伏天,苗老师与吴老师于河北邯郸西武安县避暑照片(感谢苗老师微信提供)</h3><h3> (&lt;太行李树&gt;李银生13837219510于12月29日 16:33 发至&lt;安师五班同学&gt;微信群;16:35发至公开朋友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