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毅斌||富平庄里•于家堡

秦 伊

<h3>&nbsp;&nbsp; 时代在发展,祖国在前进。习近平主席的家乡富平县庄里镇,在庄里试验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家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篇编辑了庄里镇成长起来的文化摄影人,许毅斌同志于2017年9月整理的《于家堡的变迁》短文。文章详实的记录了,于家堡的历史记忆和过去,反映了于家堡人,在今天满怀豪情,与时俱进,正在全力打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脚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辑导语:秦 伊</h3> <h3>  于家堡位于富平县庄里镇北三公里处,北邻东干渠,东邻全国美丽乡村王庄村,西邻三庄村,南邻西岭村。奇怪的是于家堡除了现在居住的魏姓,妙姓,葛姓,还有赵姓和段姓人家,竟然没有一户姓于的村民。经过了解,几代人中都没有姓于人家。</h3><h3>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和庄里名人魏永忠先生闲聊中得知:魏姓家族,南北朝就已在于家堡繁衍生息,农耕纺织,生活至今。民间传说中有“于魏不分”之说,原因是什么,无地考证,不得而知。但总算找到了和于家堡来历有关的线索。</h3> <h3>  于家堡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时期。</h3><h3>&nbsp;&nbsp;&nbsp;&nbsp; 于家堡原名永太堡,为了防卫土匪抢劫,明代就修筑了城墙,城池中只有一座南门,城楼为二层,仿古建筑,四角飞檐斗拱,气势非凡。永太堡内有瓦房和土窑洞两种建筑,瓦房为砖木结构。土窑洞为地下开挖的窑洞,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村子的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各家各户,牛羊满圈。家家户户都有水井,至今还流传着张家不吃王家水的说法,可见永太堡人当时富裕的程度。城门外还有一棵参天古树,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不幸的是解放前遭遇龙卷风被毁坏枯死。遗憾的是永太堡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老人们的回忆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h3> <h3>  于家堡历史上没有出过太大的名人,有一段关于我大伯妙生春的记载,大伯妙生春从小在耀州学相公,学成后在耀州北街开设了一个规模较大的面粉加工厂,当时叫面坊,为耀州城区居民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随着生意的扩展,大伯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听一位年长的亲戚说,大伯用三担麦捐了一个耀州国民党议员,解放初被耀县人民政府推荐为耀县政协第一届政协委员。这在小小的于家堡也算是一个大人物。大伯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妙印元,次子叫妙根元,由于大伯在耀州开面房,家道富足,大伯的长子妙印元在解放前就上了高中,刚解放就在西安邮政大楼工作,(次子妙根元在家务农)。也算是原于家堡历史上读书最多,学历最高,并且在省城西安工作的"名人",他在工作中,勤奋吃苦,曾被省邮电局评为先进工作者,也算是于家堡人的荣耀。后来魏家也出了一名在富平县公安局工作的干警魏克群。还出了一位知名教师魏志宏,在富平教育界小有名气,他敢为人先,在富平县率先创办了首届职中,办学育人,为社会提供了实用技术人才,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模范校长,为富平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h3> <h3>  解放前,于家堡只居住着十几户人家,生活条件很一般。现在已发展到六十多户村民,为了居住安全,昔日的原始土窑洞已被政府叫停,政府为村民重新划拨了庄基,村民大多数人都修建了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房前屋后栽植了花草树木,环境得到了美化,现在的于家堡,人居环境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在习近平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庄里试验区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于家堡人满怀豪情,与时俱进,正在全力打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的向小康社会迈进。</h3>